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属牛,草是牛的营养之源。我是教师,于老师是我的学习之源。上世纪90年代初,于永正老师的大名早已蜚声大江南北。可对于我这个还未出道的中师生而言,对于老师最初的印象,还仅仅只是一堂《草》的录像课。当时,我无法用高深的理论诠释这堂公开课。只能凭自己的直觉理解和欣赏。对我来说,《草》的震撼远远超过了当时风靡全国的青春剧《十六岁的花季》。真的没想到语文课竟然可以这样上,真的没想到小语界竟然有这样了不起的男老师,真的没想到!  相似文献   

2.
以前,我对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认识,只是停留在报纸、杂志等媒体对他的介绍上,但“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之径莫速乎好其人。”笔者有幸听了于老师的《全神贯注》一堂阅读课。这堂课,不仅让我领略了于老师精湛独特的教学艺术,而且还受到了一次教育观念  相似文献   

3.
吴芳 《江苏教育》2000,(9):51-51
以前,我对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认识,只是停留在报纸、杂志等媒体对他的介绍上,但“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之径莫速乎好其人。”笔有幸听了于老师的《全神贯注》一堂阅读课。这堂课,不仅让我领略了于老师精湛独特的教学艺术,而且还受到了一次教育观念上的洗礼。  相似文献   

4.
“我最喜欢发言错的学生。”这是于永正老师每次上课前总要说的一句话。一开始,学生不相信。于老师告诉学生:这是真的,因为这些学生至少动脑子了,至少敢说了,况且,“失败是成功之母”,一个人说错了,其他同学就更积极思考,正确的答案往往很快就出来了。从这一点看,说错的同学还有大功呢!于老师不光是这样说的,  相似文献   

5.
风过花低语     
[案例]"妈妈!我今天太高兴了!""怎么了?""今天,胡老师给了我一个拥抱!我太激动了!太激动了!……"这是李思旖的妈妈在家长会后告诉我的对话,当时,我很吃惊,真的,没想到那次的举动竟然有这么大的反响。这还得从上个学期说起,怎样才能便捷地掌握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从而有的放矢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呢?这个  相似文献   

6.
记得和妈妈聊天,她说:“小时候,我的语文老师给我上《插秧》这一课,当时我就想,如果能一边听老师讲课,一边能看到插秧的演示该多好。没想到今天多媒体课件的出现真的实现我们那代人的梦想”。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索新课标,实践新课程,《教育科研论坛》河南工作站于2006年8月1日在河南登封举办“于永正教学艺术研讨会”。《教育科研论坛》河南工作站站长李登印代表《教育科研论坛》主编李捷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他说,做经师不易,做人师更难。我看于永正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位“经师”和“人师”做得都很好的教师。我们每个教师要向于永正老师学习,既要“授业”,又要“传道”,还要“解惑”,更要做教育家。  相似文献   

8.
从于永正老师的课中从专家的报告及评课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一点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于永正老师在上《圆明园的毁灭》时,时时处处想着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在课堂上,有这样一个细节:教学完课文之后,练习写字时,于老师这样说:“现在,我找一个同学,请他把我们班的书法家找出来,在黑板上展示自己的字。”话语不多,也很朴实,但语言亲切,暗含着鼓励。同时还尊重了学生自己的意愿,给了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当学生写完字之后,于老师又对学生写的字进行仔细、认真、公正、客观的评价。这一点,让所有听课的教师…  相似文献   

9.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教学思想及其创造的“三本五重教学法”(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以创为本 ,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正越来越广泛地为广大教师所熟悉。《白杨》、《草》、《小稻秧脱险记》、《新型玻璃》等课堂教学的精品享誉全国。2000年4月20日 ,徐州淮海堂 ,于永正老师又向一千多名老师展示了他新近研究的《全神贯注》的教学。在两课时的教学中 ,于老师先和学生背诵了几句名言 ;接着出示茨威格在罗丹工作室里说的那段“名言” ,让学生读这段话提问题 ,继而读课文解决问题 ;然后于老师采用多种手段激…  相似文献   

10.
古庆梅 《西藏教育》2010,(12):48-49
“博学”加“善教”,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前提,再读《于永正语文教学精品录》后,这种意识在我的脑海中更加强烈与清晰。一.博学的“博”面对新课程,面对信息化背景下的教育发展形势,于永正建议老师们:“一旦学生安静下来,要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特长和才能。如果——开头的一段话热情洋溢;板书的第一个字让学生为之赞叹;第一次朗读让学生为之感动……”于永正对教师这样忠告,其中就隐含着一个“博”。  相似文献   

11.
“我最喜欢发言错的学生。”这是于永正老师每次上课前总要说的一句话。一开始,学生不相信。于老师告诉学生:这是真的,因为这些学生至少动脑子了,至少敢说了,况且,“失败是成功  相似文献   

12.
欣赏完于永正老师执教的《草》,心中那份激动难以平静。听于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做于老师的学生是莫大的幸福。于老师充满诗情画意的教学情景在眼前怎么也抹不掉。第一次画草:在学习“离离原上草”一句时,于老师先让学生用“原”组词,学生说出了“草原、原始、原来、原野”等词语,于老师一一板书,然后问:“你认为‘离离原上草’中的‘草’应该是哪里的‘草’呢?”学生回答是草原、原野上的草,于老师给予了肯定,然后于老师在黑板上用绿色的粉笔画了一片草,问:“孩子们,你认为这些草怎样啊?”有的孩子说“这些草很绿”,有的孩子说“这些草长得…  相似文献   

13.
有幸聆听了于永正老师执教的《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于老师那驾轻就熟的教学艺术,风趣幽默的语言……无不令我折服。其中于老师设计的一个环节深深地吸引了我。在让学生理解感悟“林冲为人最可贵的一点是什么”这一教学重点时,于老师是这样设计的:“林冲的为人,老师已经读出来了,写在手心里了。你猜猜老师写的是个什么字?”  相似文献   

14.
长青草     
童年时看电影《草原雄鹰》、《天山上的红花》,对那苍苍茫茫的大草原有一种似曾相识朦朦胧胧的亲近之感。 中学时,一位老师问我:“你将来想去哪儿?” “去草原。” 中学毕业,我去了内蒙古兵团。再见那位老师的,他提起:“你曾说要去草原,没想到真的去了。” “真的吗?”说过的话可以忘却,但对那绵绵芳草的喜爱却是真的。  相似文献   

15.
一个深夜,万籁俱寂,一灯萤然,惟有思想的小溪在悄悄地流淌。手捧的是于永正的《五重教学法》,这篇文章不知读过多少次,每一次的细读,心灵都会走过不一样的路,经历不一样的体验,生出不一样的感慨。于老师那看似平淡朴实的文字里,蕴藏的是他不一般的学生观和人才观,是他对教育、对语文教学的真知灼见。正是这样的内涵丰厚,才令我以及无数读者产生愈读愈新之感,在与名师的一次次对话中,经受心灵的洗礼,获得思想的提升。“五重教学法”里的第一句是“重情趣”,这是于永正老师语文教学的最大特色,它又是于永正老师与当前教育界谈论甚多的“人文性…  相似文献   

16.
于永正老师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在板书课题这一环节,就让听者感受到于老师训练扎实的教学风格。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大家一起跟着老师写课题(教师一笔一画板书,学生跟着写),注意:“鲁”字当中这一横要长,“迅”字要注意笔顺,捺要写出变化,一波三折(教师巡视,表扬写得好  相似文献   

17.
正提起于永正,全国的小学语文教师几乎人人皆知,因为大家经常听他的课,读他的文章。可以这样说,于永正是当代最著名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之一。最近读了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于永正教育文集》(6卷,近200万字),让我读出了一个智者、一个仁者、一个教育家于永正。下面仅以《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这本书为例,看看于永正为了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都有着哪些智慧,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箴言。  相似文献   

18.
记得在小学一年级的一节语文课上,背诵课文《春雨》时我跟着同学们在课上人云亦云的背诵了十分钟后,老师开始抽查了。老师让会背的同学举起手,当时也许是虚荣心在作怪,我在十分钟的时间里没有真的背会这首诗,但也跟着同学们举起了手。可万万没想到,老师竟然叫到我的名字。我被定格了,脸腾地一下就红了,心跳得厉害。老师歪着脖子用眼睛瞪着我说:“不会装会,臭作风”。老师说的这句话不是很长,但唯一一个“臭”字让我觉得很不好受。我偷看老师一眼,他的神态使我感觉到老师对我已经十分的厌恶。从此,每当我上这位老师的课时,我就有一种自卑感,不过自己还常安慰自己:“我已经做了一件天大的错事,按常理老师应该会打我耳光的,可老师却没有那么做,老师对我的惩罚不重”。这件事发生在1963年的春天,离现在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了,但每当我想起来心里还很不是滋味。  相似文献   

19.
笔者一贯喜欢进课堂听课,特别是没有经过刻意雕琢的正常状态下的原生态的课。前一段时间笔者有幸聆听了于永正老师执教的《第一次抱母亲》一课,真是极大的享受,叹为听止!在听后的好长时间里,我都抑制不住听课的那种激动与兴奋,总想与人分享这种激动与幸福。也许这就是本文产生的原因吧?时隔好久,我竟然找不到恰切的词语来形容于老师的课。于老师的课给我的所有感觉在我的脑海里汇聚成了这样的概念: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豪华落尽见真纯。它使我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语文课,也使我懂得了该怎样上语文课。“能看见吗?”“能看见吗”是于老师板…  相似文献   

20.
常听到有人这样向别人介:“这位是于永正老师的高———王晓虹老师。”也常听到有这样对我说:“晓虹,我好羡慕,有于老师这样的师傅多幸福!”听到前者,我惶恐不安,只能怯地说“高足谈不上,谈不上”;听到后者我则充满着自豪与幸。是的,当于老师的徒弟的确很福。不过细细品品师从于老师以的感受,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头。因为开始我是被逼进于老门下的;因为我是他众多弟子流泪最多、挨训最狠的;也因为离他最近,了解得最多,得到的益也最多。1995年,刚刚被任命为教导主任的我,在学区执教了《黄继》一课,引起了当时任教研室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