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高等教育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总被引:75,自引:0,他引:75  
利益相关者分析能够提供一个有效的分析框架。通过它,我们可以重新理解大学制度的本质。高等教育应用利益相关者分析框架主要体现在利益相关者与大学管理,利益相关者与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与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以及利益相关者与相互作用大学四个方面。具体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大学的高级行政管理人员、大学教授、大学出资者、学生和政府。  相似文献   

2.
《教师教育研究》2017,(2):61-65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教师资格考试改革是考试政策与考试改革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适应、协调发展的过程;改革后的教师资格全国统考,其政策本身以及与考试改革的利益相关者之间还存在一定的不协调;通过完善教师资格考试政策、推进地方师范院校改革、规范社会培训机构运作促进教师资格考试改革的落实。  相似文献   

3.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动下,我国长期以来实施的全国统一的高考制度发生了局部变化,主要特征是开始由高度的统一性向多样化演变,由中央高度集权向地方分权转变。从利益相关者理论来看,这些变化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高等学校和广大考生四方利益博弈的结果,走向四方利益的均衡是高考制度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学生——高等教育之核心利益相关者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等院校与企业有何异同?产生于企业界的利益相关者理论能否运用于高等教育领域?对此,文章认为,高等院校作为非盈利组织,与企业逐利行为有明显区别;然而,高等院校可以借鉴企业的管理改革趋势,如强调竞争、绩效责任,强调服务质量,以顾客为中心等。因此,利益相关者理论可以运用于高等教育。同时,作为消费高等教育服务的顾客,学生是高等教育中的核心利益相关者,高等院校必须践行利益相关者理论,以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5.
利益相关者参与决策是现代高等教育治理的重要原则和方法。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如何平衡不同利益相关方的利益需求是一项重要的挑战。本研究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利益相关者分为高校行政人员、教师、政府代表、企业雇主、在校大学生和高中生六类,运用焦点小组访谈的方法,具体分析不同利益相关方对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目的的认识及在目标期望上的差异,结果发现:雇主强调基于质量标准的质量监控、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和信息透明;大学校长强调质量评估对于高校发展的支持和建设性作用;教师/学术人员侧重质量保障对于高校发展的引导和教学的改进;政府代表注重质量保障对于高等教育发展的引导以及评估信息作为投资决策的参考;大学生关注质量保障对于教学过程的监控和教学目标的达成;高中生关注质量保障的信息透明功能。上述利益诉求既有观点上的冲突,也存上利益上的契合。因此,高校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尚须内外协调,搭建利益相关者参与质量保障的顺畅通道和政策平台,高校管理者还应加强研究,提高质量保障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高等教育质量的利益相关者动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等教育机构是一个利益相关者组织:政府、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等都是高等学校的利益相关者.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其中的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根据米切尔的利益相关者动态分类模型,分析探讨各利益相关者在高等教育质量的改进过程中,角色类型的转换及其利益诉求的改变,以此为高等学校的管理者回应各利益主体不同的教育质量要求提供策略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江珂  范良志 《教育评论》2020,(10):36-43
利益相关者理论被认为是当前世界高等教育质量研究重要的方法论基础。当前我国高校利益相关者在高等教育质量建设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不足:在理论研究上"协同治理"质量保障机制尚不明确,在研究方法上严重缺乏数理模型及实证研究。未来实践中,在提高利益相关者参与度的同时,应在理论和实证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8.
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理论问题的研究是现阶段的研究热点之一。笔者主要分析了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的背景,对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进行总结,并对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了进一步思考,希望为该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与企业一样,大学是一个利益相关者的联结体。但传统的高等教育政策研究只关乎研究者和决策者,而忽略了高等教育政策利益相关者参与政策问题的合法性与可能性。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和民主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高等教育政策的研究和制定必须考虑利益相关者的期望和要求,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变革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10.
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益相关者理论引入高等教育领域以来,学术界已经有了不少关于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的研究成果,它正在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研究视角和分析框架.笔者从大学利益相关者的概念界定、分类、应用等几方面做一疏理,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意见,以更好地推动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考试是检查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要想使这一手段达到预期的目的,考试就必须客观、公正,体现考试的信度和效度。目前成人高等教育的考试,不利于检测学生理解、分析和综合能力,作弊成了成人考试中的顽症。要树立考试为育人服务的观念,对传统的成人高等教育考试方法扬弃,建立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多元化考试评价系统,使考试在培养高素质和创新型人才过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2.
高校考试制度改革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合理的考试模式,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考试制度改革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考试制度要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应当做到思想观念的转变,考试目的从保证知识掌握向促进创新意识和能力形成的转变,考试内容从考核基础知识为主向考核创新素质为主的转变,构建考试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3.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高考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目前情况看,我国高考招生制度还是利大于弊的,因为公平和公正是高考的灵魂所在,也是获得社会普遍认可的原因所在。当前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还没有完全改变高考选拔性考试的性质,高考竞争依然很激烈;同时,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对高考改革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高考改革应当一如既往地坚持“三个有助于”的原则,从四个方面展开:第一,积极探索分类型、分层次的高考形式改革;第二,更加注重高考内容改革;第三,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是保证高考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第四,抓紧教育考试立法工作。  相似文献   

14.
素质教育在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高职教育中一直是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然而,学生的文化素质、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对其以后的发展却又具有深远的影响.作为思想道德教育主导课程的政治课程在常规教育教学过程中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从教学实践看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实际,本文从高职教育政治课程中的考试制度方面展开分析与研究,提出了相应的考试制度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5.
论文从当前高职发展的现实出发,分析了分类招考的必然性与可行性,总结和借鉴国内外高职招考的经验与教训,认为由国家实行文化课统考,各学校自行进行专业理论和职业技能、省级招生的办法有较强的可行性,并提出高职招考分类招考试点的设想。  相似文献   

16.
针对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考试暴露出来的问题,从高职招生考试的制度本身和运行机制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当前招生制度改革的目标应当是增加招生的有效性与针对性,改革的重点是提高考试内容的基础性与综合性程度,实现考试方式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17.
进入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必然会出现一系列的结构性转型,高校招生考试制度也面临着转型的挑战,主要表现为学生类型的多样化、入学意义的变革、学术标准的嬗变以及选拔原则的变化等。在理论研究和国际比较的基础上,考察有关发达国家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与特点,对归纳和总结普及化阶段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整体方向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课程考试改革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目前课程考试存在考试内容过分依附于教材、考核方式过分依赖于笔试、考核能力偏重于记忆力、评价结果过于看重考试的分数等问题,必须树立以能力测试为中心的现代考试理念,构建以职教特色为核心的课程考试体系,完善以服务学生为宗旨的考试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9.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成立二十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取得了巨大成就,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无疑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现行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又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因此,必须不断深化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改革,把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社会性、开放性、全民性特点与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有机地结合起来,用终身教育理念指导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使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从高等教育利益相关体看高校考试制度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等教育利益相关体包括教师、学生、家长、高等学校、教务管理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和用人单位等八种主体。这些主体因其各自利益不同而在高校考试制度改革过程中存在着不同心态,研究表明:要真正落实高校考试制度改革措施,使改革收到实效,必须建立健全各利益相关体多方制衡的约束和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