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实践导向劳动课程是以科学实践为载体,以培养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和服务他人的道德品格为目标的劳动课程。通过劳动实践问题发现、劳动成长任务设计、劳动课程实施、劳动行为评价等路径,传统的劳动课变为有科学方法指引的劳动实践课程体系。从“单学科”走向“跨学科”,从“学技能”走向“练思维”,从“劳动课”走向“做事情”,真正实现学生从想劳动、会劳动到善劳动、爱劳动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浸润”理念强调学生与课程、资源等要素达到的一种自我消化、自我渗透的状态。参与式教学是通向“浸润”的有效途径,它促使学生在角色转换中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浸润”,从知识的简单接受者变成知识的探索者和传播者,对建构知识、发展智能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使学生与课程、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融合。其教学流程主要包括课前设计、课中实施、课后评价与延伸这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3.
借用哈蒂“可见的学习”理念,结合统编新教材必修3 “人民代表大会: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探索活动型学科课程中学生“讲·演”实践“五环一体”教学模式,为农村高中活动型学科课程敢开展、能开展提供支架,促进教师转变讲授方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采用行动学习方式,从“教”转向“育”、从“听”走向“学”、从“学”走向“演”,构建主动学习、师生互助、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4.
周建莲 《成才之路》2009,(12):55-56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课程应由“学科”走向学生,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而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的课程)。新课程改革为“生活化”的英语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实施的舞台,倡导“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因此,新课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应当注重重建学生的生活世界,使教学“回归生活”,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5.
“从学会到会学”教学模式给学生规定了先学后教,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给教师规定了以学定教,从学生已有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去教,以教导学,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该模式的实施实现了从教师带着书本走向学生,变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书本,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师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就是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的归宿和宗旨。教师作为新课程改革的践行者,其作用既体现在课程的实施与二次开发上,更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主导作用上。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载体,是核心资源,因此实现新课程目标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活用教材——“用”教材“教”。其最终目的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各种素养,从而达到由“教”走向“不需教”、从“学会”走向“会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褚利娟  孙晓阳  刘红煜  贾宁 《教师》2023,(24):111-113
“药事管理实务”课程教学中存在教学方法单一、脱离实践、知识点陈旧等问题。在“岗课赛证”融通背景下实施“药事管理实务”课程教学改革,有助于将教学目标与职业标准对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因此,“药事管理实务”课程教师在开展任务型课程设计时要不断摸索模块化、项目化等教学方法,不断尝试应用新的教学模式,将实际工作情景引入课堂,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其竞争意识,培养其团结协作精神。  相似文献   

8.
苏雅 《江西教育》2022,(40):88-89
“具身认知”是学生美术学习的一种有效样态。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具身认知”的情境,使其从“单一”走向“丰盈”;引导学生开展“具身认知”活动,使其从“模仿”走向“建构”;引领学生的“具身认知”,使其从“干涉”走向“启发”。通过基于学生“具身认知”的美术教学,提升学生的美术学习力,发展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9.
随着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在新高一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几乎所有高一老师都担任课题指导。研究性学习“常态化”实施所带来的许多问题需要教师研究,教师单打独斗的工作方式和研究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研究性学习是一门新课程,其课程理念和操作流程与原有的课程完全不同,要有效地实施这门课程,教师素质的提升是关键。新昌中学是一所具有80年校龄的老校,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直致力于发明创造教育领域的探索:本着“让每个学生走向成功”的办学理念,体现“正规正常加特色特创”的管理思路,立足于建设合格加特色的学校,培养合格加特长的学生,将发明创造教育融入课堂教学,构建拓展性课程和自创性课程,  相似文献   

10.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其建设水平决定了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的质量。在“以本为本”高等教育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根据新时代对幼儿园教师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在分析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应当具备的一般要素及特殊要素的基础上,本研究构建了“以本为本”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理论分析框架。遵循此框架,作为学前教育专业核心基础课程的“学前教育原理”在课程目标设计上,应贯彻“以德为先”,关注学生的课程体验,强调“以学为本”,丰富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坚持“以生为本”,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在课程内容选择上,应结合时代背景和社会热点,理论基础知识与实践并重,关注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在课程实施上,应实现从“先教后学”到“先学后教”、从“教师讲授”到“探究合作”、从“教室学习”到“场域多元”的转变;在课程评价方面,应实现由知识掌握到全面综合、由教师独评到师生共评、由结果性评价到过程总结结合的改进。这一改革探索应能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进而提升我国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1.
课程思政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新模式。工科类专业课程不同于人文社科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难度较大。以土木工程专业课“桥梁工程”为例,充分挖掘其内在的思政元素,从“桥梁工程”实行课程思政的着力点、教师育人角色的转变、课程思政建设内容、实践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四方面出发,梳理了如何在“桥梁工程”中实施课程思政,实现专业知识与德育的融合,使学生获得专业知识及技能,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责任感,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王琴 《职教论坛》2021,(3):75-80
教师的胜任力水平决定了其工作绩效。运用行为事件访谈法构建了包括职业精神、知识素养、资源开发、教学实施、人际管理、自我发展等六个维度,涵盖16项基准胜任特征和8项鉴别性胜任特征的“双师型”教师胜任力结构模型。从教师胜任力培育的视角来看,“双师型”教师培训存在各层次培训功能定位不清、培训内容不能有效对接教师需求、培训方式忽视教师主动参与的问题。优化“双师型”教师培训要求培训功能由“通识”到“胜任力”;培训内容由“预设”到“生成”;培训模式由“单一”走向“多元”;培训目标从满足“当下需要”到关注“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3.
杨璐 《淄博师专学报》2007,(4):14-17,23
中国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综合实践活动”,从实施之初就引起了广泛关注。日本以发展“生存能力”为目标的“综合学习时间”也从2002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开设。从本质上来看,中国与日本政治体制不同,“综合实践活动”也与“综合学习时间”在实施背景、课程的目标、内容等方面有诸多差异.但中日这两大课程都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求赋予学校、教师、学生相应的自主权、选择权,包括学校直接管理、教师和学生自行研制和学生自我研究学习。  相似文献   

14.
“诱思教学思想”认为:教学工作应该始终坚持“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以教师主导作用的积极转化,促进学生主体本身的全面发展,以和谐的教学职能,保证教学价值的完美实现.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学生,教师设计、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向学生提出教学具体目标,使其学习纳入一定的方向和轨道;调整和理顺课程、方法和教学环境等要素之间的关系.使其达到最优化的程度,保证学生顺利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程的目标作出了重大调整,从原来过分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到全面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时赋予了学校、教师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程评价等方面以较大的自主权,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也给学校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更对学校教育教学及其管理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学校管理的中心正从传统的教学管理走向现代的课程管理,它表现为“从规范走向自主”“从执行走向创生”“从一元走向多元”“从制度走向智慧”等显著特…  相似文献   

16.
“基于学生”地理课程资源具有独特性,需要重新认识和评估。“基于学生”地理课程资源的整体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整体策划、主动发掘、适时更新和系统归类。只有这样,教师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才能变“被动”为“主动”,从“零散”到“整体”,从“偶然”走向“常态”。学生中的隐性资源才能被激活,蕴藏在学生中的巨大的资源才能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17.
突破课程的“专制”,突破课程的指令性、规定性,课程与教学就有可能不再对立;当课程由“专制”变为民主,由封闭变为开放,教学即可进入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就能成为一种完整文化。这是从课程层面上给教学带来的一种“解放”,这种“解放”将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的创造过程。当课堂由封闭走向开放,教学内容便能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当课堂由封闭走向开放,教学方式就会形成交往、互动;当课堂由封闭走向开放,学生的探究式自我学习活动就会得到支撑。总之,“开放”不只是形式,而是一种思想,但这种思想又应该有相适应的形式来展现,所以,围绕“开放”创造一些教学模式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8.
突破课程的“专制”,突破课程的指令性、规定性,课程与教学就有可能不再对立;当课程由“专制”变为民主,由封闭变为开放,教学即可进入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就能成为一种完整文化。这是从课程层面上给教学带来的一种“解放”,这种“解放”将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的创造过程。当课堂由封闭走向开放,教学内容便能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当课堂由封闭走向开放,教学方式就会形成交往、互动;当课堂由封闭走向开放,学生的探究式自我学习活动就会得到支撑。总之,“开放”不只是形式,而是一种思想,但这种思想又应该有相适应的形式来展现,所以,围绕“开放”创造一些教学模式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9.
课程开发深刻地影响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转变。其开发需要放在教师的职业背景中进行,从“学问中心”向“职业实践”转向,在课程中凸显实践性知识的价值和意义,课程目标由关注知识学习向获得教育智慧拓展,课程内容从“知识本位”向“行动本身”转变,课程实施超越“去情景化”走向“行动研究”。  相似文献   

20.
课程改革的历史告诉我们,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与参与,是推行新课程的前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师本课程”,因为最终是教师决定着课程实施的走向。教师关注与期待的不同,必定会引发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