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朗西先生是现代著名的编辑家、出版家和翻译家,他为中国的出版、文学事业作出的贡献一直被人们所赞颂。吴朗西与家父陈瑜清有近七十年的真挚友情,由此而产生了许多感人的往事,令人难以忘怀。吴朗西(1904~1992),又名吴文林,笔名石生、静川。出生于四川开县汉丰镇,原籍浙江吴兴。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上海市外交协会理事、上海出版工作者协会理事、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原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分社外国文学编辑室副主任。  相似文献   

2.
以夏丐尊、叶圣陶、丰子恺、朱自清为代表的白马湖作家群滥觞于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发展延伸于上海的立达学园,成熟于上海的开明书店.  相似文献   

3.
著名的现代文学史研究专家倪墨炎先生最近在<中华读书报>上撰文,说:"在现代出版家中,成就显著而近半个世纪以来格外受到冷落的,我以为有两人:一个是李小峰,一个是吴朗西."(<发人深思的出版家:吴朗西>,见<中华读书报>2001.4.4)李小峰是北新书局的老板,曾出版过包括鲁迅先生著述在内的新文学作品.因拖欠过鲁迅先生的版税,被鲁迅先生告上过法庭.吴朗西先生是文化生活出版社的创办人之一,与晚年的鲁迅、巴金等交往甚密.  相似文献   

4.
家父曾于上世纪40年代末在黄金大戏院看过麒派的精湛演出.还留下了两张弥足珍贵的老戏单.虽已纸脆泛黄,但不失是一份记录上海文艺戏曲界上演“抗日”剧目的时代历史珍档.时隔多年,我倍加珍惜保存至今,而今撰写些幕后往事供读者鉴赏.  相似文献   

5.
沪杭两地缘     
<正>我是《团结报》地方记者,发稿主要在北京、浙江,1998年退休前后,在上海发表纪实文史稿也竟有90多篇之数,怪哉?清夜扪心思忖,原来我与上海有份浓得化不开的文缘。家父上世纪20年代初由乌镇一家冶坊闯上海滩,不知何年参与《申报》发行业务,一度被派往湘西常德,开拓了印度新德里,锡兰科伦坡的市场。后来他跑到松江,  相似文献   

6.
家父赵家璧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收藏的名人和作家来信,在“文革”期间,除了鲁迅的信被造反派勒令上交之外,其他作家和名人给他的约六七百封信都不知去向了。“文革”结束后,他所属的上海文艺出版社人事科的干部,却退还给他两包信,其中一包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教育局局长,实质上是国民党文化特务头子——潘公展给他的两封信。信纸、信封都保存完好。  相似文献   

7.
<正>家父祖籍海南文昌,在越南西贡(今胡志明市)长大,精通法语。上世纪30年代初,他来到上海,进震旦大学学习,与法籍天主教神父、震旦大学教授饶家驹(Father Robert Jaoquinot de Besange)有师生之谊。在校期间,他参加了共产主义青年团。1937年淞沪抗战爆发后,他成为饶神父在难民工作方面的得力助手,还担任了国际救济委员会(以下简称"国际救济会")第  相似文献   

8.
上海市松江二中的前身,是1925年于江湾成立的“立达学园”,创办人便是被巴金等老一辈人尊称为“五四英雄”的匡互生。匡互生老家是湖南邵阳东乡长沙村,1891年11月出生,1910年入长沙邵阳驻省中学就读。辛亥革命爆发,投身学生军,参加了攻打湖南巡抚衙门的战斗,南北议和后仍回邵阳中学读书。就在这一时期,邵阳中学为保护匡互生的成长,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起因是南北议和后,湖南地方落入北洋军阀手中,为发泄对革命的仇恨及压制进步力量,北洋督军汤芗铭对湖南实施疯狂的掠夺政策。普通农家出身的匡互生深受其害,在一篇命题作文中痛斥…  相似文献   

9.
惜珍 《档案与史学》2007,(12):44-47
上海闸北区的天潼路一带以前被称为唐家弄.唐家弄以天潼路为轴心,南自苏州河,北至海宁路,东抵河南北路,西迄浙江北路,因为它位于租界,上世纪30年代的两次淞沪战争,战火都未波及.  相似文献   

10.
艾以 《新闻大学》2000,(3):70-71
毕修勺先生1902年10月6日出生在浙江省临海农村一个贫苦家庭,父亲早逝,靠母亲勤劳操持家务和变卖田产于1916年供他进临海回浦学校读书。1920年夏天,赴法勤工俭学。先在诺尔蒙地特公学学习法语,后于1921年进巴黎核诺汽车制造厂勤工俭学学习法文、史地等课程,后转入巴黎高等社会学院学习。1925年回国,任临海回浦中学教师。1927年出版处女译作《左拉短篇小说集》(上海出版合作社出版),后相继任上海劳动大学和上海立达学园法文教授。兼任《革命周报》、《进化》杂志和《民钟》月刊总编辑。  相似文献   

11.
《上海郊区改革开放中新鲜事——11名洋学生住进江湾农民家》是一篇好文章。文章报道了在当前我国改革、开放的形势下,上海郊区农村出现的一件新鲜事:11名来自美国“西世界学院”的洋学生,为了结合教学,开拓学习语言的环境,住进了宝山县江湾乡谈树坟的农民家里。他们在两个月里,和农民同生活、同劳动,汉语水平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尤其是口语能力进步显著,已经能“马马虎虎地说中国话了”,比在学校里关起门来学汉语收获来得大。洋学  相似文献   

12.
吴朗西先生1904年诞生于四川的小康之家。22岁时考入东京上智大学。“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他舍弃了唾手可得的文凭和优渥的官费生待遇,与好友伍禅一起离开日本,准备共赴国难。  相似文献   

13.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家父金性尧在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任第二编辑组副组长,曾参与了《唐诗一百首》(1959年版)的集体编写过程,以后又经历了1965年版、1978年版的修订重版过程,对于这样“一本八万余字的小书”,“一本年轻的读物,却也经历了沧桑,承受了创伤”,父亲有感于此,于1980年曾撰《(唐诗一百首)的沧桑》一文,发表于《读书》杂志1980年第11期上。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现代出版史上,文化生活出版社是一个独具风格的出版机构.她1935年5月在上海成立,经理吴朗西,总编辑巴金.她以繁荣新文学创作为宗旨,先后出版了<文学丛刊>、<文化生活丛刊>、<译文丛书>、<现代长篇小说丛书>等20多种丛刊、丛书、专集,大量作品曾经一版再版,在读者中享有很高的声誉,整体出版业绩在当时得到重视与好评.  相似文献   

15.
他——吴朗西先生,患着病,身子佝偻着,深深地卷缩在旧沙发里,灰白的头发倔强而又幽默地竖立着,嘴唇、手、脚都在微微颤抖,一双细细的眼睛紧眯着,脸上不时流露出慈祥的微笑,浓重的四川口音听起来有些难懂,我们全神地细听着,一会儿,他那低沉浑厚的、一字一字的回忆把我们带到了远久的年代……一、一份电报,决定了编辑生涯吴朗西生于一九○四年,四川省开县人,最初的学业是在重庆完成的。一九二一年起,  相似文献   

16.
鲁迅十题     
中国有鲁迅,是中国之大幸。永远纪念鲁迅,继承他的遗产,发扬他的精神,中国就能长足进步。鲁迅的葬礼1936年10月19日凌晨,鲁迅在上海与世长辞,享年56岁。10月22日,先生葬礼在上海万国殡仪馆举行。葬礼之隆重,堪称20世纪之最。70年前镜头回放,依然动人心弦。葬礼由蔡元培主持,宋庆龄参加并守灵。著名法学家、中国民主同盟副主席沈钧儒在上海人民敬献的大白幡上书写“民族魂”三个擘窠大字,由巴金和金仲华二人覆盖在先生的灵柩上。为鲁迅先生抬棺的有巴金、胡风、靳以、萧军、萧乾、张天翼、沙汀、黄源、曹白、黎烈文、孟十还、陈白尘、吴朗西…  相似文献   

17.
从上世纪20年代连环画之名出现伊始,中国的连环画事业发展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进入了繁荣时期.上海是现代连环画的诞生地,1927年上海世界书局出版的《连环图画三国志》,首次给了“小人书”以正式的学名和称谓.透过上海,足以洞见中国连环画业的历史进程.事实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的连环画无论从创作内容到出版发行都与之前有了质的变化.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连环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连环画传承人范生福先生,在接受笔者采访时就曾谈及:“上海的连环画遇到比较好的机遇就是社会主义的改造,从此把老的连环画改造成新的连环画.”  相似文献   

18.
"一·二八"江湾血战,整整打了一个月.后因国民政府妥协退让,停发和截留爱国将士的军饷和捐款,十九路军被迫放弃江湾,撤离上海.江湾之战,十九路军奋起抗敌,死伤千余,营连长阵亡者有1 2人之多.日军付出的代价更为惨重,死伤达数千人.  相似文献   

19.
<正>近现代的上海,宛如一个五彩缤纷的大舞台,形形色色的人物,在这里显露身手,作出种种不同凡响的表演。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除尽人皆知的"三大亨"(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上海各界还有众多的"闻人",他们的行事活动,在上海  相似文献   

20.
在改革、开放中,上海郊区农村出了一件新鲜事:宝山县江湾乡谈树坟生产队的农民家里,住进了一批洋学生。来自美国西世界学院的11名男女大学生,从10月24日开始,在这儿进行为期两个月的中国农村现状调查,了解中国政策,并接受上海大学文学院为他们举办的汉语班教学。这种让外国留学生结合中国现实农村生活的教学形式,在国内还是首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