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张学良短暂的政治生活中,他曾数次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诸如东北易帜,宣告了中国自清末以来北洋军阀分裂割据局面的结束;武装调停中原大战,使民国元年以来的军阀大混战局面基本结束;发动西安事变,促成了国共两党合作,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等.  相似文献   

2.
1991年3月,张学良偕夫人到美国探亲。不久,他接受了美国之音“新闻广角镜”节目的访问。他坦率地说:“我个人衷心希望两岸双方能和平统一起来,我非常反对中国分裂。当年我有权势在手,我就是赞成统一的,如中原大战种种事,……  相似文献   

3.
薛锋 《兰台世界》2006,(4):58-60
张学良是我国近现代史上具有特殊地位的历史人物,他的所作所为已深深地印在了历史的画卷上。张学良1928年6月主政东北,开始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他先后实行东北易帜,平息中原大战,历经九一·八事变,发动西安事变。最后,又被蒋介石囚禁。这一系列的历史事件,构成了张学良与蒋介石关系的恩恩怨怨。学术界在这一方面的研究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本文旨在从这些历史事件中,对两人之间错综复杂的恩怨关系进行剖析。一、东北易帜:张学良与蒋介石关系之恩怨的开始早在东北易帜之前的1927年,张学良率军南下时,就试图与蒋介石联络,曾发封电报给蒋介石,…  相似文献   

4.
张学良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其生命历程走过一个世纪,而其政治生涯却在风华正茂的36岁时戛然而止.但这短暂的政治生命却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熠熠生辉,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东北易帜、武装调停中原大战、西安事变,他在历史关键点的每一次抉择,都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走向,而每一次引导他作出最后抉择的,都源于他那萦绕于心挥之不去的爱国抗日情怀.性格决定命运,思想决定行动.在这里,理清张学良的抗日思想历程,就不难理解其传奇的一生.  相似文献   

5.
李振军  赵梅 《档案天地》2011,(5):14-18,58
有一人为中国现代史上著名人物,他早年参加冯玉祥军队,位列西北军"五虎上将"之一.北京政变后,任京畿卫戍司令兼国民一军一师师长,因驱逐溥仪出宫而名噪一时.中原大战爆发,任前敌总指挥,兵败后隐居天津.后任军事参议院参议,并当选为国民党五届中委,参与张学良案、韩复榘案的审判.曾任河北省政府主席,参与抗日,后因参与搞摩擦而被八...  相似文献   

6.
商豫 《湖北档案》2011,(8):45-46
宋哲元原系西北军冯玉祥旧部,中原大战战败后被张学良收编。先任陆军东北边防军第三军军长,不久又改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军长。1935年,宋哲元任平津卫戍司令、河北省政府主席兼冀察绥靖公署主任等职。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前,华北日军阴谋利用宋哲元,煽动华北5省自治,使冀鲁晋察绥变成日伪自治区,以达到不战而统治华北的目...  相似文献   

7.
宋哲元原系西北军冯玉祥旧部,中原大战战败后被张学良收编.先任陆军东北边防军第三军军长,不久又改任国民革命军第29军军长. 1935年,宋哲元任平津卫戍司令、河北省政府主席兼冀察绥靖公署主任等职.1935年至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华北日军阴谋利用宋哲元,煽动华北五省自治,使冀鲁晋察绥变成日伪自治区,以达到不战而统治...  相似文献   

8.
王飞  王静霞 《档案天地》2011,(8):21-22,49
1930年3月15日.驻河北等地的原国民革命军第二、第三、第四集团军50余名将领在北平集会.公推阎锡山为中华民国陆海空总司令,冯玉祥、李宗仁为副总司令宣布共同反蒋。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最大的军阀混战.史称中原大战。当时中国几乎所有重要的军阀都卷入其中.无论从规模还是从持续时间上在中国近代史上都是空前的。  相似文献   

9.
民族英雄张学良的晚年生活曾一度牵挂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晚年的张学良曾坦言说一有机缘,定当踏上故土.但老人最终抱憾辞世。一位中国人心目中如此爱国的英雄.在他的晚年为何未能实现回祖国大陆探亲的夙愿?这不仅是张学良老人一生的遗憾,也是海峡两岸同胞的最大遗憾!笔者查阅了大量的文史资料.试对这一历史作一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现代史上留下浓重一笔的风云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偶然性、极富传奇色彩.平捷中原大战,迎来少帅人生的第一个辉煌,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时隔一年,面对日本关东军发动的侵略战争,他退避三舍,背上了"不抵抗将军"的恶名;西安事变,"挟天子而令诸侯",举爱国抗日之大旗,被誉为千古功臣,一代英豪!他的一生始终与矛盾相伴,尊荣与耻辱并行,存在着太大的因变参数,因此可以说他是一个成功的"悲剧英雄".许多年来,张学良在九一八之夜缘何奉行了"不抵抗主义"行为,一直是抗战史研究中颇为棘手的问题.张学良在九一八之夜为何放弃抵抗?"不抵抗将军"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距今,九一八事变过去已经整整80周年了,隆重纪念是为了更好地总结过去、以飨后人.有鉴于此,本人认为:张学良在九一八民族危亡之时,作出不抵抗之举,是受限于下面几种因素的,观点立意,微妥之处尚请指正.  相似文献   

11.
在22集电视连续剧《张学良》的审片会上,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中国文联.中央电视台和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的有关领导和专家,一致称赞《张学良》是一部爱国主义的教科书。  相似文献   

12.
于涛  张敏 《兰台世界》2007,(2S):58-59
1936年12月12日爆发的西安事变.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无疑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从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变扣留蒋介石.到张学良亲自送蒋介石返回南京.这一事件引起当时中外空前的关注。1946年12月12日。[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史传黄帝大战蚩尤,统一中原,但因年代久远。是否真有其人?研读典籍,方知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14.
为祸惨烈的中原战火整整燃烧了半年之久,中国的半壁江山遍野哀鸿,生灵涂炭.张学良从民众利益出发,出动十万东北军,决定"和平接收".师行所至,纪律严明,"俟晋军撤退一地,则前进一地",闾阎不受惊扰,没有经过硝烟就平息了这场战火.张学良"巧"电发出后,国民政府首先来电奖励,济南的韩复榘、南昌鲁滌平、青岛胡若愚、南京马福祥、柳河熊式辉、长沙何健、上海市政府、山东省政府、江西执委会等纷纷致电表示响应,蒋之对立派闫冯各将领也联名发电表示"能有利于国,无不乐从".张学良顺乎民意,解救人民于水火,免除杂项捐税,实现了东北军入关前"不放一枪一弹"的诺言.  相似文献   

15.
梁延耀 《传媒》2005,(7):22-23
<传媒>杂志第6期的特别策划<报业"德比"战>中把郑州列为报业德比战的十大战区之一,可见中原郑州的报业市场虽不及中心城市激烈,但郑州作为中原地区最重要的城市之一,郑州报业对整个中国报业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16.
一、中原大战与“客军”入晋 二次北伐后,南京政府以裁兵为先导削弱地方势力,以期统—全国军政,加强中央集权。此举引起阎、冯、桂等地方派系的强烈不满,山西也自此开始对南京政府保持相当的谨慎。1929年编遣会议结束后,南京政府与地方势力的矛盾更形激化,不久即爆发了一系列地方与中央间的军事行动,其中规模最大的是1930年以阎锡山为首的地方势力联合以武力对抗南京政府的中原大战。  相似文献   

17.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中国传媒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各媒体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尤其在中国报纸市场上.“新闻大战”.“发行大战“、扩版大战,”周末版大战”、”广告战。等.已成为同行竞争的家常便饭.并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仔细想来。在这些轮番的竞争中.有一个关键的影响因素——印刷。为了使印刷厂能跟得上市场竞争的步伐.各报社印刷厂都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在改制和引进新技术.新设备之上,深圳市报业印务有限公司便是其中的位佼者。  相似文献   

18.
刘多荃,字芳波,东北凤城人。保定军校毕业后,到张作霖的奉军任职。1925年任张学良卫队副队长。由于刘多荃忠实可靠、有勇有谋.张学良卫队扩编成卫队旅后.刘多荃任卫队旅第一团团长。  相似文献   

19.
张学良口述历史是张学良本人与口述历史工作者共同努力所记录、整理并予以保存的史料,其内容涉及之繁多,已然成为今日学者们解读张学良将军、张氏父子不可或缺的文献,无论是对中国近代史上重大事件之诠释,还是对张学良本人之研究,都提供了一条澄清与揭示某些重大历史细节的线索。  相似文献   

20.
王斐斐 《新闻世界》2014,(7):384-385
鉴于张学良特殊的历史地位和传奇经历,其口述历史备受关注。张学良的口述历史是一个体系,对研究张学良的生平和中国近现代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在分析《张学良口述历史》中张学良口述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张对西安事变等历史内幕的回避,探讨口述历史中口述者回避部分关键话题的困局,分析口述者回避的原因,归类回避的话题,并从采访者角度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