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马克思、恩格斯》第二卷208页)。这是马克思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思想的高度概括。列宁在评价马克思这一唯物史观时说:“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列宁选集》第一卷第8页)把社会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的观点,其核心就是把社会发展看作是与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  相似文献   

2.
2014年4月教育部颁布《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要求“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并依据核心素养发展体系,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称《标准》)明确提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3.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常识》,(以下简称《建设常识》)是中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实验中开设的一门新课。我认为,在这门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围绕“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应注意正确把握生产力标准问题的内容,本文就此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历史和现实的总结: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首先,《建设常识》的教学应正确把握生产力标准的内容,是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所决定的。生产力标准问题,不仅是理论问题,而且是社会主义实践问题。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十分强调生产力理论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运用。无产阶级进  相似文献   

4.
1848年《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的问世开创了人类思想史和社会发展史的新纪元。作为政治宣言又作为学术著作,富有革命激情的《宣言》蕴含着丰富厚重的哲学思想,特别是从始至终贯穿着唯物史观。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首次阐述了阶级斗争思想,系统分析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彼此之间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充分证明了“两个必然”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深刻总结了无产阶级肩负的历史使命等。深刻理解《宣言》中的唯物史观有助于全面而深刻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及其内在精神实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5.
读到严钟奎同志的文章《人类的物质经济利益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见《光明日报》1980年1月15日。以下未注明出处者,均为此文或该报有关报导),和一些讨论历史发展动力问题的文章、报导,颇有疑义。对其中的一些基本观点,我是不赞成的。现本着“百家争鸣”的精神,提出一点不成熟的看法,以期进一步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6.
<正>《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初中课标”)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性质明确界定为:“是学生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了解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传承人类文明、提高人文素养的课程。”[1]与此相比,《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高中课标”)则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7.
试论"后唯物史观"的诞生及其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唯物史观是时代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是工业社会和机器大生产的产物,与商品经济社会是相对应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其基础。“后唯物史观”是后工业社会的产物,与知识经济社会相对应,以知识创新和转化为基础的文化生产力是其基础。“后唯物史观”及其基础的诞生是物质生产力的重要性被文化生产力所取代、商品经济形式被知识经济形式所取代、物质主导的社会被知识主导的社会取代、物化的主体被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主体取代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文选》的出版,是我国人民政治生活的大事。收入《邓小平文选》(以下简称《文选》)中的四十七篇文章,全面记录着从一九七五年到一九八二年中国社会大事变的历史,它深刻地反映了邓小平同志在一九七五年为全面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同“四人帮”作斗争的巨大努力和打倒“四人帮”后为实现历史性的伟大转变,制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决策作用。《文选》充分体现小平同志在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相似文献   

9.
<正>《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要求学生“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从了解到理解再到运用,三个层次的要求不断提高。而高考则从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等四个方面考查学生。  相似文献   

10.
《历史1》属于必修课,《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对本模块的主要内容表述如下:“历史(I)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经济、化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1.
《教育科学研究》1990年第四期刊登了泗滨同志的文章《也谈教学质量的管理——与张广茂同志商榷》(以下简称《也》文),对拙作《教学质量管理的“发展公式”》(以下简称《公式》)一文提出了质疑。 教学质量的管理,是当前学校工作的一个重大课题,而如何评价教师的工作成绩,又是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重要一环,应该  相似文献   

12.
本刊1989年第7期刊登的《怎样记循环小数》(以下称《记》文),对一道考题“循环小数3.25725725……的简单记法是( )”出现的三种不  相似文献   

13.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一生中两大发现之一。列宁称这个发现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列宁选集》第二卷,第443页)然而,和唯物辩证法一样,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形成,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形成以前,在社会历史领域,虽然总的说来是唯心主义占据统治地位,“人们对于历史和政治所持的”是“极其混乱和武断的见解”,(列宁语,同上书)但并不能否认,  相似文献   

14.
生产力是检验和衡量社会历史领域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这本来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命题,可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却严重地忽视了这一点。“十三大”政治报告强调指出,生产力标准具有决定的意义,这个论断决不只是一般地重复已有结论。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它的提出实在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社会标准系统与生产力标准  相似文献   

15.
张惠民 《历史学习》2002,(10):13-14
《历史学习》2002年第7、8期合刊上刊登了成都教育学院冯一下老师的文章《高度重视历史试题的科学性和逻辑性》(以下简称“冯文”),我认为其中有些观点是正确的,《历史学习》杂志2002年第6期第45页刊登的问答题(第38题)本身有些缺点。正如冯文指出的,试题把“争取国家独立”与“提高国际地位”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6.
一、本模块的主要知识与能力目标《历史1》属于必修课,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对本模块的主要内容表述如下: “历史(I)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这段文字概括了本模块的基本内容,以及在人  相似文献   

17.
向容宪同志在本刊1989年第4期上,发表《“侔式推论”质疑》 (以下简称《质疑》)一文。读后我得到一点启发,也产生三点疑问,特提出请向同志及方家指正。 先谈三点疑问。第一点,《质疑》对“是而然”的侔的分析,是否合理? 《质疑》把“是而然”的侔  相似文献   

18.
上海市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历史》课本(以下简称《历史上》)已于2 0 0 3年出版。上海市高中一年级第二学期《历史》课本(以下简称《历史下》)则于2 0 0 4年刚出版。《历史上》和《历史下》是按照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办公室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联合编制的《面向2 1世纪上海市中学历史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以下简称《行动纲领》)的原则和要求编撰的。《行动纲领》中特别能反映第二轮历史教材改革的精神有两点,即“构筑以生产力发展为线索的文明史框架体系”和“开辟主题史”。《历史上》和《历史下》的编撰过程是对这两…  相似文献   

19.
《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著,1845—1846年)、《致安年柯夫》(马克思著,1846年)和《哲学的贫困》(马克思著,1847年),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唯物史观创立时期的三篇重要文献,其中阐明的生产力原理是十分精辟的。在举国上下努力进行各项改革,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重读这三篇论著,对于我们坚定地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1 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怎样的?什么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在马克思恩格斯以前,哲学家们就曾对这些问题进行过探讨。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曾提出过“意见支配世界”的著名原理,但未能进一步去探索意见产生和发展的深刻原因,免不了得出唯心论的结论。十九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杰出代表圣西门,虽已接触到所有制对社会制度的决定作用这个重要问题,并且还天才地发现阶级  相似文献   

20.
说来也巧,我在有幸参观了“虎门销烟纪念馆”的第二天便读到了《语文教学与研究》一九八六年第七期上于世宝同志撰写的《是“虎门销烟”不是“虎门烧烟”》一文。(以下称于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