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石头记》一书,“借省亲事写南巡”,并以“草蛇灰线、空谷传声、一击两鸣、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等手法,叙明曹家、李家的“亏空”实由康熙“南巡”所致。然而雍正继位后,竟以“亏空”之名,“抄”了他们的家。这对曹李两家的当事人而言,自然是“冤枉”的。《石头记》的主旨,就是委婉地在替曹李两家“辩冤”。  相似文献   

2.
清朝钱粮亏空的财政制度根源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粮亏空是清朝财政中最难解的“死结”。造成钱粮亏空的原因很多,如官侵、吏蚀、民欠等,但归根结蒂,则是由中央财政集权制度造成的,中央与地方财政分成的不合理性、官吏俸禄的微薄、不合理的考成制度、复杂的税收管理等,无不暴露出财政制度的弊端。正是制度的不良才造成不可克服的难题。  相似文献   

3.
《石头记》一书,“借省亲事写南巡”,并以“草蛇灰线、空谷传声、一击两鸣、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等手法,叙明曹家、李家的“亏空”实由康熙“南巡”所致。然而雍正继位后,竟以“亏空”之名,“抄”了他们的家。这对曹李两家的当事人而言,自然是“冤枉”的。《石头记》的主旨,就是委婉地在替曹李两家“辩冤”。  相似文献   

4.
正赋钱粮是清代国家的主要收入和经济命脉,而钱粮亏空在清代无朝无之,无地无之。造成亏空的因素有三:官侵、吏蚀、民欠,而官吏则是亏空的行为主体,清朝历代皇帝都将亏空与吏治结合起来,综合治理。由于历代君主的治政风格和治术有所不同,对亏空与吏治的治理亦有所差异,相同的是重人治轻法制,治标不治本,忽视制度改革。高度集权的中央财政制度,致使地方财政匮乏,造成火耗滥征、钱粮亏空和挪移凑垫;而过低的官吏俸禄,亦是吏治腐败、钱粮亏空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康熙帝的特别信任与姑息,使曹寅在亏空的路上越走越远,直接种下了曹家破败的祸根;雍正帝大力整顿吏治,而曹頫继续陷入经济犯罪的泥潭,终于使曹氏家族一败涂地。  相似文献   

6.
清代仓储作为存放国家正赋钱粮的场所,与漕粮运输、荒政救济甚至军事行动都有密切的联系,成为统治者关注的焦点。但有清一代,无论是康乾盛世之时还是内忧外患的清末之际,都难以避免仓储亏空的窠臼,仅在程度上有所差异而已,究其原因仍是官侵、吏蚀、民欠。清代仓储的亏空带来了吏治腐败、荒政废弛、军事被动等恶劣影响,甚至动摇到统治的根基。为了应付亏空的局面,清廷统治者规定了限定时间赔补、连坐等行政处罚措施,以惩处造成仓储亏空的官吏并最终弥补仓储亏空。  相似文献   

7.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为增加财政收入,扭转财政混乱和亏空的局面,巩固统治地位,采取了一些稳定财政的经济措施.整顿税务是其主要措施之一,重点是收回海关自主权,整顿关税和盐税、裁撤厘金并改征货物统税.  相似文献   

8.
亏空和积欠本来是财政问题上的两个概念。亏空是指官吏贪污、钱粮短缺、国库空虚的情况。积欠是指民间欠粮。清朝中期,官吏借民欠之名,亏空国帑,致使积欠和亏空混而为一,成为财政上最严重的问题。魏源说:“乃撙节倍昔,而司农告绌亦倍昔,何哉?  相似文献   

9.
简述了政策执行亏空等相关概念,进一步分析政策执行亏空与政策执行组织之间的关系,并积极探讨了政策执行组织重塑的途径和原则。  相似文献   

10.
华生这一生过得极不顺,厄运一个接一个地砸在他头上。先是股指大幅下挫,短短几周,华生手里的500万一下变为200万。不甘心的他以为股票跌到了最底部,他拿房子、车子做抵押,从银行贷了100万,还找亲朋好友借了300万。全投入股市。哪知股指又下跌了1000点。华生一算,他的100万不但亏空了,还欠了亲朋好友数十万。  相似文献   

11.
论田文镜及雍正朝的吏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文镜是雍正朝著名的“模范督抚”。康熙末雍正初的政局为田文镜的升迁提供了契机,田文镜为雍正的“严猛”政治树立了典范。“清官”加“酷吏”是田文镜一生的真实写照。田文镜的起用、升迁是雍正朝吏治的一个缩影,而雍正朝的吏治又与当时的政局紧密相联。  相似文献   

12.
乾隆初政与乾隆帝性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乾隆初政在许多方面改变雍正朝的政策,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翻前朝的案,执行乾隆帝宽严相济的施政方针。这种改变除了当时的政治环境因素,还在于他谋求美誉,树立个人权威。乾隆初政起到了稳定社会的作用,反映乾隆帝具有高度的政治调适力,也体现出他与康熙帝、雍正帝的不同性格——刚柔相济,执两用中。  相似文献   

13.
宋代湖南、湖北词人用韵符合宋代通语的一般特征.突出特点是湖南词人尤侯部唇音字不入鱼模部,另外通押现象也比较少.  相似文献   

14.
雍正帝自执政之始就推动了一系列的改革,耗羡归公是其中的一项政策,此政策对于弥补各地亏空,充实国库,减轻人民负担等起着促进作用。本文以河南省推行耗羡归公为例,通过考证河南省耗羡归公的起始日期及耗羡银用途,以窥见耗羡归功政策的实施。  相似文献   

15.
清代湖南的社仓兴起于雍正,鼎盛于乾隆,衰败于嘉道。其经办不仅体现了湖南的特色、创新与成就,也折射出清代社会与仓储兴衰的影子。更揭示了仓储运行的规律。  相似文献   

16.
自明朝洪武五年(1372)中琉两国建立友好关系以来,明清两朝,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交往频繁.本文拟通过清乾隆二十一年中国册封使抵达琉球册封新国王尚穆时,随封兵役闹事索银及清廷对当事人的严厉处罚,管窥清政府的对外政策.  相似文献   

17.
为了整顿地方吏治,雍正一朝曾大量拣选官员分发至各省委署试用。该办法被雍正帝称作“观政学习之法”而大范围推行。由于雍正帝仅将该法视为一种临时性和权宜性的措施,因而拣选分发制度在雍正朝有效地弥补了月选经制只能为人择缺、不能为地择人的弊病,为督抚题调要缺储备了人才。分发试用人员在委署过程中锻炼了吏才,熟悉了政务,也弥补了科举制凭文取人、所学非所用的弊病。但该制度是建立在皇帝和地方督抚的严密配合、对属员的密切关注和考察之下的,因而其有效性和持久性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到乾隆中后期,该制被极大推广,大量捐职人员发往地方委署试用,最终造成地方铨政的紊乱和督抚权力的扩张。  相似文献   

18.
1918年3月,湖南银行倒闭,湖南币政几至不可收拾之地,也更使湖南金融困窘,财政枯竭。4月张敬尧督湘后,锐意整顿金融以巩固其在湘统治,创建了裕湘银行。该行开办以后,代办省库,经营存、放款、汇兑业务,发行纸币等,张敬尧极力维持。但由于中央支持力度薄弱;湖南政局动荡、财政困难;张敬尧个人能力不足,随着张敬尧在湖南政权的结束,裕湘银行也随之被取代。  相似文献   

19.
明清地方志中的善书史料,主要包括三种类型:艺文、目录和人物传记,其中尤以后者数量为多。光绪《湖南通志》中,即有许多人物传记中载有善书史料。通过分析这种史料的结构、性质及其反映的历史信息,可以说明地方志在善书研究中的利用,从而推进中国善书的研究。同时这种研究也对整个明清社会文化史研究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20.
雍正思想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雍正帝居康熙与乾隆之间,在位时间虽不长,其统治时期却是清代康熙,乾隆两代盛世的重要过渡阶段。针对康熙晚年吏治松弛,国家渐呈颓势的现状,雍正从整吏治入手,主张宽严相济;在处理民族关系上,主张平等对待和谐共处。雍正统治时期为乾隆期的繁盛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