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新闻摄影与文字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互文性关系。对新闻摄影的“语-图”互文现象的探讨,法国批评家热奈特的“跨文本性”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视角。新闻摄影具有“以图证文”、“以图示文”、“因图生文,从文至图”以及在“广义文本性”理论下新闻摄影与体裁之间的多层次互文性关系。此外,新闻与新闻摄影由于各自不同的原因丧失各自的语境,但它们又从彼此身上寻找回来,形成双重的承文本性关系。  相似文献   

2.
爱情,与母爱和亲子之爱一样,是人类美好感情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诗经》中的爱情诗章,到《孔雀东南飞》的生死不渝,到《西厢记》的“愿天下有情的终成眷属”,再到小说《红楼梦》的“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自古风月债难偿”。这些作品都表达了作者对爱情这个文学中永恒的主题的歌咏、祈颂和期盼。然而就在这些歌咏、祈颂和期盼中,我们惊奇地发现这样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恋爱中的男人都是懦弱的,他们扮演的始终是一种悲剧的角色。我们先来考察《诗经》中的男性。《诗经》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描写爱情的诗歌在十五国风…  相似文献   

3.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神魔小说的巅峰之作,而周星驰导演的影片《大话西游》与《西游记》小说之间形成一种互文。电影《大话西游》保留了西游记中的人物,却赋予了角色现代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大话西游》中主要角色的爱情宿命和自我顿悟之路,剖析电影中角色所映射的当代都市人形象,以及电影所反映的当代都市人的爱情命运和个体自我的迷失现象。本文旨在阐释电影《大话西游》的现代性及当下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4.
阿来善于运用互文性的创作方法,通过不同文本中的故事、人物、情节之间的互相补充、阐释,形成丰富的、开阔的互文性关系。藏族民间人物阿古顿巴作为原型,不仅出现在了短篇小说《阿古顿巴》中,并与长篇小说《尘埃落定》和《格萨尔王》产生了深刻的关联,构成了有效的文本互文间性,不仅彰显了阿来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民间立场,揭示了丰富而复杂的人性,而且使人物具有丰厚的底蕴和鲜明的个性特征,获得了新的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5.
一个叫杨科的教授回到耙耧山脉考查《诗经》在黄河流域的起源和写作。于是在大学和乡村之间的穿越.连接了人的存在与历史、文化、现实、社会、风俗、爱情诸多的脉络,重新勘察了若即若离的文化母体。摘掉了知识分子的面具。  相似文献   

6.
英国作家约翰.布莱恩的小说《坡顶上的房间》与《灰姑娘的故事》之间存在着互文关系。《灰姑娘的故事》对于解读《坡顶上的房间》发挥了“隐文效果”,而后者也充分利用前者对其意义进行重构,成为其意义生产之源;同时互文为解读文本提供了一个“跨史”的角度。  相似文献   

7.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其文学悲凉格调的形成与他的孤儿心态有很大关系。小说《伊豆的舞女》的主题表现了作者的自我人格。满足了川端对纯洁爱情和美好人情的渴望,是他对自己现实中得不到的温情与爱情的补偿性实现。川端早年扭曲的心理人格不仅影响了小说的内容,而且形成了小说独特的艺术风貌。心理描写是《伊豆的舞女》最突出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8.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美国作家沃勒在他的小说《廊桥遗梦》和续书《梦系廊桥》中,对于爱情的赞美、推崇以及对传统价值中的“爱情”与“责任”的凸显,让读者认识到在文学创作中如何实现理想的爱情、现实的生活、爱情的理想三个层面上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9.
作为《创世纪》的主将,痖弦和同为创始人的洛夫一起推动了台湾现代诗的发展。痖弦的诗歌《上校》是一首超现实主义的小诗,它与洛夫的《汤姆之歌》有着相似的诗学表现。两首诗歌不仅内容互指而且情感互通,诗歌本身也充满了冷峻的情感色彩,这表明《上校》与《汤姆之歌》存在互文性关系。该文通过对诗歌《上校》与《汤姆之歌》的互文性关系的分析,揭示这两首诗歌更为深层的情感力量和历史深度。  相似文献   

10.
多丽丝·莱辛在小说《又来了,爱情》中通过女主人公萨拉对涉及到人类有关情感问题的种种现象以及相关文本的阅读与思考,使小说和其他不同时代的文本形成了一个跨越时空的互文空间,这使得读者能跟随萨拉一起在不同时代不同文本之间徜徉,审思人类生存中的情感困惑,并通过不断反思生活、认识自我从而最终摆脱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1.
《诗经·国风》中的婚恋诗是历代研究者研究的焦点。时至今日,它依然是《诗经》研究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通过对《诗经.国风》婚恋诗中赠物定情习俗的分析考证,可以看到赠物是上古先民纯朴、自然的求爱方式。花草子实,儷皮美玉皆是他们传情的媒介。这一习俗的渊源应归之于此期的社会分工特点和上古的生殖崇拜。同时,也可以看到上古民间男女自由、平等、和谐的两性关系。  相似文献   

12.
《诗经》中的禁忌十分丰富,主要表现在婚恋嫁娶、宫室筑造、自然现象等方面,体现了先秦时期的社会文化心理。通过与出土文献秦简《日书》及其他传世文献相印证,说明《诗经》时代的禁忌已经形成较为完备的体系,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3.
上博楚简《采风曲目》的出土,既说明我国先秦时期音乐发展已经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又说明我国先秦时期的音乐文学发展达到了相当成熟的地步,尤其是宫廷音乐文学可谓蔚然成风。重要的是《采风曲目》的出土再次验证了周代采诗制度相当完善,“诗三百”诗乐一体以及南北音乐文学交融之成说,为《诗经》学案中的“采诗”说以及“诗入乐”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采风曲目》与《诗经》之关系有待我们进一步地挖掘与探讨。  相似文献   

14.
朱熹不仅是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而且也是宋代成就颇高的学者代表之一.他在著作《诗集传》中阐述了自己的经学思想,一方面他反对汉唐以来的将《诗经》作为宣传政治教化的"美刺诗",要求从文学的角度来解读《诗经》,肯定《诗经》是抒情之作.但是作为理学家,朱熹诗经学的目的还是以诗来建构和宣传自己的理学,并且朱熹经学充满了矛盾,而...  相似文献   

15.
“周德”是具有周民族特色的德业,它的建构使得周得以与虞、夏、商等王朝并立而获得正统地位。从《诗经》祭祖诗中可以梳理出周人对其“周德”建构的脉络:“周德”以后稷“立(粒)民”之“农德”为发端和特色,以文王之“文德”为周王政德之典范。前者是从族群的层面、后者从政权的层面确立了周人绍绪大统的合法性和区别于历代受命诸族的独特性;前者为后者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族群文化土壤并因后者而为天下贵,后者则在继承前者的基础上了赋予了前者以“文”的特性进而提升了前者;二者统一于敬天保民上。  相似文献   

16.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他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奠定了唐诗史上大师的地位。历来对王维诗歌的研究多倾向于对其山水田园诗的阐释,文章从王维诗歌整体创作上探寻其对"诗骚"传统的接受,阐述王维诗歌创作"雅"出于《诗》,"丽"出于《骚》,即对"诗骚"传统的接受。  相似文献   

17.
袁枚对《诗经》的文学诠释围绕其诗学核心范畴性灵而展开。他认为《诗经》都是“直写怀抱”的性灵之作,肯定其中描写男女情爱的诗篇;指出《诗经》风格多样乃是因为诗人性情多样,否定《诗经》皆“关系人伦日用”之说;反对多附会、以琐屑为功的考据说《诗》与脱离文本说《诗》,发展孟子“以意逆志”和提出“歌”以悟《诗》的接受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董方伯 《宜春学院学报》2020,(4):96-100,106
王充是东汉时期独具个性的文人,他的《论衡》一书直接引《诗》共19处,这些诗句或取自古文经,或取自今文经,或与传世文献文字有异。从王充引《诗》的情况可分析,他采取“以我为主”的写作方式,将《诗》与其他儒家经典按话题类别进行引用,从而说明问题,并且取意不拘泥于《诗》的通行解说,而采用自己的阐释方式。同时,他所引述的诗文大多来自于《大雅》《小雅》,可以看出他强烈的现实政治意图,并往往将诗文引作反驳的靶子使用,证明了他“善与人异”的性格和“疾虚妄”的特点所言非虚。  相似文献   

19.
朱熹把“文体”与传统的“音韵”、“训诂”注《诗》重点并置,充分体现了他自觉的文体意识。《诗集传》对《诗经》文势相贯特点的重视,是对毛诗《传》《笺》《正义》的继承;而对《诗经》辞气的整体把握、对“温柔敦厚”的伦理意识所形成的含蓄文体风格的提倡,则是重涵养功夫的理学视野为朱熹带来的对前人的突破。有关体裁分类的辨析,朱熹引当时诗学已普遍使用的“体格”观念入《诗经》学,认为大小《雅》是对固有音乐典范的再创作,并将风雅正变与文体风格的正变关联起来。朱熹有关《诗经》的文体批评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吴闿生《诗义会通》完成于1927年。他肯定《诗序》中所谓的“古序”,而批判“续序”,以此反驳其时学界“废序”的呼声。吴氏以文义裁《诗》,针对顾颉刚等人重情理而反微言的言论,努力抉发其中的“微文”,尤推崇言外之意。他将桐城派文法运用于《诗》的分析中,并对能形成阳刚阴柔融合的文法颇为用心。在《诗经》的“经”字招牌被打破的年代,吴氏从文学层面研究《诗》,极为关注《诗》在古文史、赋史上的地位,赋予《诗》以新的价值。《诗义会通》是一部学术观点徘徊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著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