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章从主题及艺术两方面,比较了《给亡妇》与《怀念肖珊》之异同,认为这两篇悼亡散文有许多相通之处,也有一些不同之点。两文异曲同工,各有千秋,堪称悼亡散文的杰作,至今仍很有魅力,对散文创作仍很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张景 《现代语文》2008,(2):34-35
朱自清先生的许多散文脍炙人口,广为传唱,但最能体现他作为丈夫对妻子的柔情眷意的散文一一<给亡妇>却鲜为人知.虽然文章所写皆是生活琐碎之事,但所抒情感真挚动人,感天撼地,不失为一篇优美的散文.  相似文献   

3.
……①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  相似文献   

4.
《小学生》2004,(12):14-15
  相似文献   

5.
《风筝》展示出硬骨头斗士鲁迅的散文不仅有"怒目金刚式"的一面,亦有重视亲情、温柔细腻、反躬自省的另一面。《风筝》收入语文课本对于学生全面认识鲁迅是颇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风筝》写的是鲁迅先生青少年时期和小兄弟之间发生的故事。鲁迅先生的故乡绍兴,春二月是风筝时节,但他“向来不爱风筝,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  相似文献   

7.
上博简《孔子诗论》简一所载“《诗》亡离志,乐亡离情,文亡离言”的文字对孔子《诗)教具有重要意义,“乐”应为“《诗》乐”,“文”指“《诗)的文采”。“《诗》志”、“《诗》情”和“《诗)言”构成孔子《诗)教的三大核心内容。孔子籍《诗》培养个人的社会文化知识、情理涵养和辞令谈吐,由“志”——“情”——“言”的过程是君子以《诗》入学由浅至深、由内修至发外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权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相似文献   

9.
《追风筝的人》中主人公阿米尔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对男性权威的认识有所不同。少年时期他崇拜以父亲为代表的男权,青年时他在与父亲相依为命中逐渐放弃对男权的崇拜,最终,他在心灵救赎路上对以阿塞夫为代表的男权进行反抗并获得成功。主人公对男性权威的态度流变与其人性背叛、自我反省心灵救赎的成长心路彼此呼应,且对他的人生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唐伟 《中文自学指导》2011,(4):83-86,98
对作为文学思想家的鲁迅而言,回忆对其首先是一种永恒能动的运思指向,其次才是作为个人历史存在物的具象实体。本文细读《风筝》,指出《风筝》里的风筝不仅是某一次具体回忆的对象物件,更像是回忆本身的象喻。因此,置于《野草》总体象征框架之内的《风筝》也只能做象征性地解读:作为寻找另一个世界回忆的标志,文本中的风筝是作者精心设置的一个悖论性文学象喻。鲁迅思想深度的形成,有赖于他对另一个世界回忆的不断寻找,在回忆的生成中,其思想也是不断发展深化。从精神分析角度而言,鲁迅的写作其实正是此世回忆的心理需要,即他内心的痛苦通过回忆装置以象征性的写作方式得以减轻,其全部的写作又构成他寻找另外一个世界回忆的符号象喻。  相似文献   

11.
人民教育出版社(实验版)七年级选了鲁迅的散文诗《风筝》,该诗最早发表于1925年2月《语丝》周刊第12期,后来收入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笔者认为有几个问题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2.
教学《风筝》一课,总能让人陷入无尽的迷惑与怀疑之中。鲁迅先生用冷峻的笔调,刻画出一幅让人窒息的画面,悲哀、肃杀、寒威、冷气。完全没有表现出兄弟亲情的那份温暖与安宁。学生们也因此会陷入这样的不解之中:毁坏一只风筝,至于如此愧疚吗?弟弟为什么不直接原谅他呢?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孙玉石先生的《关于<风筝>》研究文章中的某些观点提出不同看法。文章认为:对儿童心灵施暴是近于犯罪的行为,是不能、也不应该得到谅解和宽恕的,这正是作品的深刻主题和内涵,而大多数研究者却忽略了这一点。同时,《风筝》中的“我”应理解成作品中的一个人物,如果简单地理解成鲁迅本人,会削弱作品的普遍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4.
《风筝》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的一篇,从50年代开始,它就不断地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中,大概是因为鲁迅在其中宣扬的“儿童中心”的观点起了很大的作用,但从文化学解读理论的角度来讲,它也蕴含了“长者本位”、“长兄如父”等中国独特的文化因素。当然,这些文化因素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应区另q对待。  相似文献   

15.
鲁迅是一位文章大家,大概因此,经常有年轻人向他请教文章应该怎么写,于是鲁迅写了一篇文章来回答,题目却是“不应该那么写”,介绍了一位苏联文学评论家的主张:“应该这么写,必须从大作家的完成了的作品去领会,那么,不应该那么写这一面,恐怕最好是从那同一作家的未定稿本去学习了。  相似文献   

16.
陈佳 《语文知识》2011,(3):64-66
束皙《补亡诗》补《诗经》六首“有目无辞”之缺,列于《文选》各体诗之首,本文从“补亡诗”产生的原因入手,考察萧统将束皙《补亡诗》列于《文选》诗之首的原因,分析萧统对束氏作品的推崇,同时引入对束作的不同评价的解释,探讨《辛卜亡诗》的作者,思考与诗乐礼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1.指导学生对课文圈点勾画,将阅读中的感受和疑问标记出来。  相似文献   

18.
鲁迅作为二十世纪中国的文化巨人,思想巨人,他的思想博大精深,他的作品暴露了病态社会的种种弊病,没有哪一个作家像他一样将我们的国民性写得那么形象深刻,鞭辟入里。  相似文献   

19.
王波 《语文知识》2003,(6):27-28
《风筝》是鲁迅在1925年写的一篇散文,收在散文诗集《野草》里。初读这篇文章的人,可能会有一种感觉,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沉重心情是不是有点渲染过分了?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主题及艺术两方面,比较了 《给亡妇》与《怀念肖珊》之异同,认为这两篇悼亡散文有许多相通之处,也有一些不同之点.两文异曲同工,各有千秋,堪称悼亡散文的杰作,至今仍很有魅力,对散文创作仍很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