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有关对张勋复辟过程中倪嗣;中的评价,学术界有褒有贬,整体上是贬大于褒。倪嗣,中积极参与了张勋复辟的整个过程,不仅参加了张勋召集的徐州会议,而且与段祺瑞、张勋、清室复辟派等保持了密切交往,但是在关键时刻弃暗投明、倒戈相向。整体上看,倪嗣冲在这一过程中功大于过,为粉碎复辟、捍卫民国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的《风波》是写一九一七年七月张勋复辟事件后所引起的一场风波。张勋原是清朝军官,曾伙同袁世凯镇压过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时他在南京顽抗,被革命军击败之后,仍拖着辫子,表示忠于清廷,他的部下也留着辫子,被称为“辫子军”。民国成立后,张勋仍窃据军政大权,任安徽督军,带兵驻在徐州。一九一六年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段祺瑞任总理。他们争权夺利,都想拉拢各省督军,以巩固自己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张勋便自命为督军团首领,召集部分督军在徐州开会,密谋复辟帝制。接着张勋就以调解黎、段纠纷为名,带兵进驻北京。一九一七年七月一日,张勋把溥仪抬出来做皇帝,这就是张勋复辟事件。但是历史是不会倒转的,张勋复辟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七月十二日即告  相似文献   

3.
袁世凯身死前后,倪嗣冲与张勋的关系经历了从合作到对立的演变。袁世凯死前,改张为安徽将军,倪为安徽巡按使,形成"一省两将军"格局。倪联合张勋为"洪宪"帝制作了最后的努力,并在袁死后一度屈从张勋。为改变处境,倪在"府院之争"中逐渐依附段祺瑞,与张日渐疏离。张勋策划复辟,二人走向对立。随着张勋兵败,倪恢复了安徽统治权。倪、张博弈源在个人利益的争夺,对北洋政局产生深刻影响,也彰显出地方力量的崛起与割据。  相似文献   

4.
课本第 96~ 97页 :“袁世凯死后 ,……北洋军阀已经分裂成以冯国璋、曹锟为首的直系和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那时候 ,东北还有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 ;南方有滇系和桂系军阀。此外 ,盘踞山西的阎锡山和割据徐州的张勋 ,在军阀中势力也比较大。”根据这段文字 ,我问学生 :“奉系军阀是不是北洋军阀 ?”学生异口同声回答 :“不是。”这是课本表述欠妥给学生所造成的误解。其实北洋军阀的概念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指 1895年袁世凯到天津小站练兵 ,190 1年升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190 3年袁世凯把自己的军队更名为“北洋常备军” ,至 190 5年共…  相似文献   

5.
1902年—1906年袁世凯在保定创办了一系列陆军军事学堂。期间编成北洋六镇。保定北洋陆军军事学堂的创办,军事人才的培养,是北洋六镇迅速编成的关键。清政府搜刮全国的财力支持常备军建设。袁世凯在中央练兵处的核心地位是北洋六镇迅速编成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徐州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生成并流传了大量的民间故事,其种类丰富多彩。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切入,以徐州民间故事中的神话故事和精怪传说为解读文本,探求徐州民间故事丰富性中的统一性——民间观念的趋向。由此折射出民间故事生成、传播和常胜不衰的大众心理机制,彰显出徐州民间文化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7.
张勋(1854—1923),字绍轩,江西省奉新人,原淮军苏元春营中一员将领。1900年西太后和光绪帝自陕西返回北京时,张奉命迎驾回宫,颇得西太后赏识,升为直隶淮军统领,四川建昌镇总兵,加云南提督、甘肃提督衔。1909年,张被调为江南提督,会办长江防务。1910年接任钦差江防大臣。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革命军围攻南京,张率部顽抗。兵败后逃窜到山东究州。清政府授他江苏巡抚,署理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1913年7月,张勋奉袁世凯之命,到南方镇压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9月,张勋攻陷南京,袁提升张任江苏督军,不久又调任长江巡阅使。1915年袁世凯称帝,封张勋为一等公,后又派他兼任督理安徽军务,拥有反动武装两万余人,驻  相似文献   

8.
一九一七年,张勋带着几千辫子兵开进北京城,把被推翻了六年之久的宣统重新扶上了皇帝宝座。一时间,发诏谕,封官爵,遗老遗少翎顶纱袍,招摇过市,北京城头龙旗乱舞,光怪陆离,把个北京城闹得乌烟瘴气。复辟活动虽然以短命而告终,但它给人们留下的问题却是值得深思的。辛亥革命赶跑了一个封建皇帝,从袁世凯称帝到张勋复辟,短短几年间为什么出现了一次又一次复辟帝制的风波?袁世凯是个反革命野心家,而张勋其人,则不过是个  相似文献   

9.
清末十年,直隶基本上由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势力所统辖。袁氏顺应历史大势,大力倡导兴办师范教育,由此,清末直隶师范教育成效显著,居于全国领先地位,初步踏上教育近代化的轨道。本文初步探讨了清末直隶师范教育的发展概况及袁氏在直隶兴办师范教育的动因、主要作用和作为。  相似文献   

10.
冯国璋也是袁的亲信,以其籍贯为直隶河间而称其派别为直系。袁世凯窃国后,冯曾任直隶都督。1913年“二次革命”时,冯被派遣南下攻占南京,其部属即驻守长江下游一带。袁世凯死后,黎元洪依法继任大总统,冯国璋任副总统,但冯仍驻南京。1917年,因参战问题发生了府(总统府)院(国务院)之争,段祺瑞驱走了黎元洪。在张勋复辟事件平定后,段请冯国璋到北京继任大总统。但,冯不愿做没有实权的总统,怕中了段的调虎离山计,直到段答应了他所提出的江苏、江西、湖北等省的督军人选后,他才到北京任职。  相似文献   

11.
张謇的《徐州应建行省议》主要从国防、内政、经济等方面阐述了在徐州建立行省的必要性,同时讨论了具体的操作方案。由于清末增设行省皆在边疆,所以这是清末较为罕见的在内地增设行省的提议。这份奏议中体现了“于内地‘筹边改省一、“变散地为要害”等重要的政治地理思想。这些政区沿革史上的重要细节,值得引起我们关注。  相似文献   

12.
北洋时期最大的问题乃权势重心失却。袁世凯作为北洋最高领袖,本应固化内部,当上临时大总统之后,却悖论式地表现出"去北洋化"倾向。后袁世凯时代,北洋裂变,国家南北对峙,南与北内部亦纷争不断。皖、直两系在"北洋正统"招牌下,通过武力征讨及和平协商等方式,试图重新整合北洋,以为统一之基础,却未意识到,随着时势转移,曾经为国人寄予厚望的"北洋正统"已经在时人心中幻灭。而一直标榜维护"法统"的国民党则在苏俄指导下,跳出追求"合法性"的政治藩篱,改造自身,追求政治的"合道性",双方竞雄的最终结局,遂因此设定。  相似文献   

13.
长江巡阅使军政职能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督军团”干政是民初军阀政治的独特形态之一。长江巡阔使初为袁氏中央安置政治异己的临时职务,张勋、倪嗣冲先后任该职后,均兼任过皖省督军,为此,张、倪一度分别成为民初“督军团”干政的领袖、干将,长江巡阅使使署则成为“督军团”前期政治活动的基地。“督军团”活动对民初重大政治事件如决定“参战案”,组建新国会,发动并组织对南方护法军的战争等起着决定性作用。巡阅使及其使署与皖省督军及督军署的结合成为民初军阀政治的独特生态基础。  相似文献   

14.
清末时期,袁世凯手握军政大权,主张派遣军事留学生学习国外先进的军事科学技术。民国初期,袁世凯逐渐形成自身独特的留学教育理念,其主政的北洋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关于留学教育的法律规章,规范了留学生的选拔、管理、经费等问题,促进了留学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蒙元统治者为了利用与规范道教,在着力扶助张留孙建立官方政治化道教——玄教的同时,让张留孙参与国家政治事务,使之成为政治化道士。张留孙秉持龙虎山天师道传统的"黄老政治"思想,积极劝导蒙元统治者施行黄老政治,并由此和蒙元统治者展开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张留孙的思想与行为赋予了玄教浓厚的政治化特色,而蒙元统治者也利用玄教比较有效地实施了自己的宗教政治。  相似文献   

16.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之后,中国就进入了北洋军阀政府统治时期。尽管这一时期,中国长期处于军阀混战、社会动荡、政权更迭频繁的局面,然而,在外交方面,相对于清政府而言北洋政府却有了很大的进步,不再是一味地"卖国求荣",相反,在一些特定的时期和特定的场合,北洋政府还积极地利用各种机会寻求外交突破,改善外部环境。特别是对外和约方面,北洋政府更是积极努力修改和废除各种不平等条约。尽管这些努力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外交地位,但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维护了国家主权和人民利益,这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17.
元初重臣刘秉忠祖籍为瑞州。元代两个同名行政建制和江西地方志的错误引入造成刘秉忠祖籍江西的错误认识。刘秉恕墓志对这一问题作了彻底的解释。以刘秉忠为首“紫金山五杰”的学习时间一直缺乏信服的考证,刘秉忠《庚戌再还邢台》一诗为进一步认识这一问题提供契机。这一时期,张文谦、张易、王恂、郭守敬等一起从学于刘秉忠。  相似文献   

18.
考察唐传奇的时代背景和其他传奇作者的影射习惯以及元稹的生平和崔莺莺的姓氏,我们有理由相信《莺莺传》可能是一部具有现实暗寓的作品,崔莺莺的家世境遇和她的姓氏可能是对唐代山东士族衰落的社会政治地位的真实写照。这种衰落主要是由于唐代的政治斗争中山东士族、关陇士族、新兴进士阶层和宦官集团等政治力量的较量和变化,山东士族虽然享有很好的社会声望,但作为一个传统的政治集团,在各种政治力量的打击下,自中唐以后彻底走向了没落。考察元稹的家世和仕途经历,发现他与山东士族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纠葛,而这一点也表现在张生对崔莺莺的态度上。  相似文献   

19.
鲁迅和张艺谋的作品都有关于"丑陋的中国人"的叙述,近年来有人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来共同解构他们的作品。但两者的区别是明显的:其一,对待西方大奖,鲁迅和张艺谋态度截然相反。其二,张艺谋的电影精心设计以民俗为中心的符合西方人"口味"的"中国想象"图景,从而成为西方"他者"眼中的"东方";而鲁迅对中国的"描写"不是为了取悦西方人,他是站在中国"自者"的立场来"描写"中国。其三,鲁迅创作的目的是"揭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张艺谋的电影过于重视形式,而对思想主题的挖掘不够重视,作品的批判性减弱,有部分作品甚至冲淡或遮蔽了原小说积极的思想主题。  相似文献   

20.
晚清政府从制定审判依据、独立审判机关和引进新的审判原则入手进行了审判制度改革。尽管改革并不成熟且存在诸多弊端,但它打破了长期以来诸法合体的混乱局面,确立了司法审判的独立地住,为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军阀时期的审判制度建设提供了蓝本,对中国法制近代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