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相信大部分人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被吓了一跳的时候,突然会怔住,并且大脑一片空白,全身也动不了了……难道是大脑短路了?这背后有啥原理呢?原来,人在处于惊吓状态时,机体反应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心因性休克。当你受到惊吓时,短时间内心理上产生极大震撼,肾上腺素来不及分泌,此时可能会出现短暂的心因性休克。休克会导致血压下降,继而大脑供血不足,影响思维能力,就会导致我们常说的"脑海中一片空白"。而随着短暂心因性休克结束,人的机体就会来到第二阶段"应急状态",医学上称为"应激反应"。此时  相似文献   

2.
正快乐是什么?快乐是人的需求得到了满足时,生理、心理上表现出的一种反应。人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和反应?经过生理学家的研究表明,最主要的生理原因是一种叫"内啡呔"的物质在起作用。当人感觉快乐的时候,大脑便会分泌出"内啡呔",并指示神经系统传达"快乐的讯息"到全身。我们常说一个人的幸福程度,其实很大部分是大脑中内啡呔浓度的外在表现。成功的源泉很多青年人喜欢向那些成功者请教成功的秘诀,他们得到的答案往往如出一辙:去做你最喜欢的事,这样你才会焕发出全部的热忱,并坚持  相似文献   

3.
<正>看到大脑袋、圆眼睛、肉乎乎的萌物时,你一定会觉得萌化了。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原来,当人们看到可爱的小动物或小朋友的时候,大脑中负责处理冲动的边缘系统会受到刺激,产生多巴胺,让人有一种"陷入爱河"的感觉,情不自禁地想要去照顾这个"小可爱"。小动物和小朋友"萌萌哒"的外形是进化需要,因为它(他)们出生时十分弱小,必须要受到成年动物或者人的保护和照顾,这样才能保证物种的延续。随着小动物和小朋友不断长大,这种"萌"的特征也会慢慢减弱。  相似文献   

4.
正蜗牛经常被当作"慢"的典型,也经常被当作励志的榜样,除此之外,蜗牛似乎没有什么别的特点。最近,一项新的发现让人觉得蜗牛还挺"牛"的。当我们人类在做出复杂的行为决定,并且实施这个决定时,我们的大脑会有一系列复杂的反应,然后才能协调身体来完成。但是科学家对蜗牛大脑进行监测的结果显示,蜗牛的大脑中只有两个细胞在分别承担控制和激励的任务,它们通过彼此的反馈来帮助蜗牛  相似文献   

5.
晓晖 《百科知识》2015,(5):10-12
<正>我们知道,人类的大脑是可塑的,当人类生活方式改变时,大脑也可能发生变化。当远古人类首次发现如何使用工具时,人类的大脑就受到迅速而明显的影响。数字时代,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我们每天离不开网络、离不开手机时,我们的大脑是否也被改变了?科学家认为,对网络科技的深度依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也改变了人类的大脑结构。  相似文献   

6.
杨凡 《百科知识》2013,(12):17-18
毫无疑问,电脑网络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便捷,但它在改变我们生活的同时,也悄悄地改变了我们的大脑。当远古人类首次发现如何使用工具时,人类的大脑就受到迅速而明显的影响。今天,互联网新技术的发展,对于人类大脑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神经科学家已经揭示了人脑的"可塑性",这就意味着,我们的习惯做法会实实在在地改变大脑的神经系统。  相似文献   

7.
正"吃",陪我们不知不觉地度过了每一天。除了维持生命外,食物也是人们生活乐趣的一个来源。但"吃"的科学,你了解多少呢?为什么有人总"食之无味",为什么"零食爱好者"有时也会突然对零食失去兴趣?零食"克星"对很多人来说,吃零食是一种人生乐趣。即使肚子不饿,也总会有在没事儿的时候吃点零食的习惯。许多超重者就是因为对零食太过"热爱"而不小心摄入了过多热量。但据学者近期研究发现,这种"热爱"其实也可以操控——大脑激素就可以抑制人们对零食的兴趣。  相似文献   

8.
正在世界杯这场盛宴中,球迷们会为自己的球队胜利集体起舞狂欢,也会为自己的球队失败而集体哭泣宣泄,即便是"伪球迷"也会情不自禁地"从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貌似疯狂的群体行为?科学家称,是镜像神经元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当一个人看见另一个人微笑时会不自觉地随之微笑;当一个人哭泣的时候,周围的人也会感到难  相似文献   

9.
小的时候,每当肚子饿得咕咕叫,大人就会开玩笑:"瞧,你肚子里有个人在叫。"真是歪打正着。现在科学家越来越倾向于认为,人类拥有"第二大脑",而它就藏在每个人的肚子里。当然了,"第二大脑"只是形象的比喻,它其实就是分布于肠、胃等消化器官里的那些神经,严格的称呼是"肠神经系统"。之所以又叫它第二大脑,基  相似文献   

10.
正哈欠不仅会传染,而且无法控制。哈欠传染其实是哈欠模仿,也就是在镜像神经元的作用下,我们在看到某种动作或听到某种声音时,会不由自主地模仿。当我们疲劳、无聊或者饥饿的时候,即无法集中注意力的时候,都很容易打哈欠,这也是身体在提醒我们,该起来活动了。打哈欠可能是大脑维持凉爽的一种机制,打哈欠时吸入的冷空气能给大脑"降温"。科学家发现,人很难抑制住自己打哈  相似文献   

11.
正在人的大脑中,有一部分镜像神经元存在于大脑皮层的布洛卡区(主管语言讯息的处理、话语产生的区域),所以我们人类不但只会对看到的画面或者行为动作产生反应,很多时候看到描述某一画面的文字或者听到描述性的话语,都可能产生同感。除此之外,人类对于情绪的了解,如同对动作  相似文献   

12.
当人体器官不能发挥正常功能的时候,人们会考虑器官移植;当人的肢体遭受创伤,严重的时候就不得不截肢,使人成为残障人士。这些都是代价很高的事件。所以,当人们看到有些动物拥有肢体再生功能的时候,就会想,如果人类也能拥有再生功能,那将是多么神奇。科学家们正在研究这个问题。再生功能在很多动物身上都可以体现出来,比如蜥蜴能长出断了的尾巴,有一种斑马鱼,甚至能再生出脊髓和部分心脏。通过多年的研究,科学家们发现,很多再生的情况是这样的,当成熟细胞在受伤处开始回归到不成熟状态时,再生就开始了。大量的不成熟细胞,如我们所知道的胚基…  相似文献   

13.
科学为什么?     
<正>睡觉时眼睛为什么会动?人在睡梦中眼睛会转动,这是为什么呢?研究发现,当人们看到或者是闭上眼睛想象熟悉的人或场景时,内侧颞叶(一个与视觉感知和记忆相关的大脑区域)神经元会变得活跃。而当我们进入做梦的睡眠阶段时,眼球会快速地转动,内侧颞叶的大脑细胞也会突然活跃。也就是说,眼睛在梦中  相似文献   

14.
林质华 《百科知识》2007,(4S):14-15
氧气是人类所必需的物质。如果没有氧气,人们就无法生存。而在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氧气,人类得以自由的呼吸。然而,在有些时候,人们需要制造氧气以供给呼吸,这就需要制氧技术。那么,什么时候需要氧气呢,比如说,航天员就需要氧气,因为在太空中可没有氧气;再比如说,潜水员也需要携带氧气瓶,因为在水下也没有氧气。还有,很多呼吸功能不足的病人,也需要氧气,一旦缺氧,人就会休克,因为大脑对氧气的依赖比身体的其他任何部位都敏感。  相似文献   

15.
你知道吗?     
<正>为何压力越大越能吃?人在有压力的时候进食,在某种程度上提供了逃避压力的渠道,就像在头脑里切换了频道,进食时候暂时不用考虑导致压力的那些问题。事实上,在有压力感的早期,人的食欲一般是被抑制的,因为这时候大脑底部的下丘脑面对反应,释放肾上腺皮质激素,这将抑制食欲。同时,大脑还发送信号给肾上腺,促进肾上腺素的分泌,激发人体的"战斗或者逃跑"应激反应,这也会  相似文献   

16.
正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01-01ISBN:9787213058646所属分类:图书计算机与互联网人工智能2045年,人工智能将超越人类智能,储存在云端的"仿生大脑新皮质"与人类的大脑新皮质将实现"对接",世界将开启一个新的文明时代,"奇点"到来!那个时候,我们是谁?我们是什么?人还能称之为人吗?库兹韦尔把"奇点"当做一个绝佳的"隐喻":当智能机器的能力跨越这一临界点之后,人类的知识单元、链接数目、  相似文献   

17.
<正>同样是久久没有看到大海了,当你和你的好友共同在海边漫步,你面对大海心潮澎湃、浮想联翩的时候,而这时你的朋友却在一旁嘲笑你,说你变得"神经"了。于是你会感到非常困惑:为什么面对相同的事物,人们的感觉差异会那么大呢?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造成人们感觉差异的因素有多种,如文化程度、生活经历、健康状况、性格类型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容易被人忽视的重要因素,那就是情绪。孤独者的冷与恋爱者的甜  相似文献   

18.
正1989年,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研究人们是否会无意间抄袭别人。结果科学家们惊讶地发现,人们确实会无意间抄袭别人。原因是当看到、听到别人的观点之后,这些信息会留在大脑中,然后经过大脑的加工,这些信息的来源会渐渐模糊,最后当我们需要这些信息的时候,比如写论文时或者针对某件事发表评论时,我们往往随手拈来,并且以为这些观点是我们自己想出来的。此后,在一些类似的实验中,这一现象都被证明是存在的。看来,有时候观点与他人雷同真的不是我们有意为之,而是我们的大脑在作怪。当然,如果想要不被人指指点点说是抄袭者,那么我们平时在记忆时就需要多下些功夫,尽量将  相似文献   

19.
<正>当感冒发烧致使体温升高时,位于大脑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就会发出指令,让体温降下来,身体内一连串的自我保护反应也会立刻有效运作起来,因此人的体温不会无限制上升。但这种自我保护反应只有在42℃以下才起作用。体温一旦超过42℃,构成人体的蛋白质就会发生变性,而蛋白质一旦变性就不可能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生命也就无法继续。因此,体  相似文献   

20.
你是一个根据大脑中第一反应而行动的人,还是一个思前想后,把一切后果都考虑到的人?大多数时候,我们往往凭着冲动去做一件事,在喜欢理性思考的经济学家眼里很可能根本不符合我们自己的根本利益。可是心理学家却很欣赏这种冒冒失失的做法,在他们看来,冲动战胜理智是人们的正常本能。偷公文包的贼:抓还是不抓?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们常常对那些善于用理性思考指导自己行动的人赞赏有加,认为他们能够充分考虑因果利害,从而把一项任务稳妥地、圆满地完成。而那些凭大脑第一反应行事的人则很难被委以重任,他们的冲动行为总是让他们的上司提心吊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