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出土文献,特别是有传本可以对照的出土古书,对于校读传世文献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利用新近发表的竹简本《武王践阼》来校读传本《大戴礼记.武王践阼》,校正了传本的一些文字讹误,对个别字词的释读也提出了新的意见。  相似文献   

2.
王锷 《图书与情报》2006,(3):124-131
湖北荆门郭店楚简的发现和上海博物馆收藏楚竹书的公布,轰动了中国乃至国际学术界。这批楚简,与儒家经典《礼记》、《诗经》和道家《老子》等文献,关系最为密切,从而引发对两千年《礼记》研究的反思。文章从《礼记》研究存在的问题、《礼记》的真伪、《礼记》与秦汉学者的关系、《礼记》研究的意义等四个方面,探讨《礼记》研究的现状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礼记》不存在真伪问题。主要是四十六篇成篇年代先后的问题。四十六篇中的大多数和部分篇章的主体部分,都是先秦之作。秦汉学者在四十六篇的流传和整理中,功劳卓著。戴圣将《曲礼》等四十六篇编成《礼记》,后经郑玄等人的注解,基本奠定了《礼记》的学术和政治地位,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礼记》有《大戴礼记》与《小戴礼记》之分,传统的说法认为《大戴记》(亦称《大戴礼》)是汉元帝时戴德所编,《小戴记》(亦称《小戴礼》)是其侄戴圣所编。通常所说的《礼记》都是指《小戴札记》。《礼记》有49篇,记述了以周王朝为主的秦汉以前的典章、名物、制度和自天子以下各等级的冠、婚、丧、祭、燕、享、朝、聘等礼仪。其中《中庸》、《大学》两篇,受到宋儒朱熹的推崇,使之与《论语》、《孟子》并列,合称《四书》或《四子》,并为之作了章句,为南宋以后的统治者  相似文献   

4.
任雪山 《兰台世界》2017,(8):103-106
钱大昕的《跋望溪文》,后世影响深远,但其中所言方苞之事多不属实。他说李绂批评方苞文章有称名之误,方氏明知有错而终不肯改,考之相关文本,钱氏之言不实。他说王若霖批评方苞古文与时文关系之说,也是杜撰。钱氏之所以贬抑方苞,主要原因不在于学术分歧,而是对方苞人格的极度不满,以至于不惜违背实事求是之学术精神。  相似文献   

5.
吴琼 《兰台世界》2016,(3):125-127
李无未先生于1998年发表《〈周礼〉"诸侯之邦交"断句正误》一文,以"诸侯之邦"断句。"邦交"句读问题一直聚讼莫辨:如孔广森《大戴礼记补注》最早断句"诸侯之邦";其后王引之《经义述闻》对此大加反驳,并校订《大戴礼记·朝事》经文的衍文讹误;继而孙诒让、王树枏都采用王引之的观点。笔者通过文献搜集和分析,认为《周礼·大行人》、《礼记·朝事》句读应为"诸侯之邦交",在上博简《曹沫之陈》中也有"邦交"之文例,否定了"邦交"一词为较晚时期才出现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康熙年间,高安朱轼所刊《大戴礼记》是清代《大戴礼记》的最早刻本,也是被研治者长期忽略的本子。该本是依据南宋韩元吉刻本《大戴礼记》校刊而成,后人谓其出自明代袁氏本抑或程氏本,都无显据,只是推测而已。高安本《大戴礼记》经朱轼校勘并施以句读,因而自成一系,被后世研究《大戴礼记》者,如戴震、孔广森等人所广泛参考,具有重要的版本与校勘价值,实开清代校勘《大戴礼记》之先河。  相似文献   

7.
【伏猎侍郎】fúlièshìlánɡ后晋·刘昫等《旧唐书·严挺之传》:"客次有《礼记》,萧炅读之曰:‘蒸尝伏猎。’炅早从官,无学术,不识‘伏腊’之意,误读之。挺之戏问,炅对如初。挺之白九龄曰:‘省中岂有伏猎侍郎?’"伏腊:古代伏祭与腊祭的合称,泛指节日。唐代户部侍郎萧炅在读《礼记》时,误将"伏腊"读为"伏  相似文献   

8.
四书     
《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书的合称。南宋理学家朱熹将这四部分辑录在一起,加以注释,题称《四书章句集注》,始有《四书》之名。其中《论语》是孔子的学生和再传学生记载孔子及其部分学生言行的书。《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传说是曾参(Shēn)的学生记述曾参言论的。《中庸》也是《礼记》中的一篇,  相似文献   

9.
《大学》原为《礼记》篇章之一。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列为四书,作为学习儒家经典的入门教材,流传极广。但旧注中始终存在一些疑难问题,颇有争议。例如"格物致知",致知即大知,《中庸》云:"子曰:舜其大知也与。"《大戴礼记·主言》云:"所谓天下之至知者,能用天下之至和者也。"又如"无情者不得尽其辞",情为忠诚之义,《周易·乾·文言》云:"修辞立其诚。"又如"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命当读为冥,昏庸之义。  相似文献   

10.
《大戴礼记》传本源流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考述《大戴礼记》传本源流,兼论各本优劣异同,主要发现:卢辩注可能作干北魏之末,其原 本只有三十九篇、注二十四篇,实为《大戴礼记》原书之节选本;《隋书·经籍志》所著录即卢辩注原本,"十三 卷"亦卢氏自厘;世谓《大戴札记》之"佚",当自卢辩始;隋唐传本与今不异,惟尚未分出《明堂》篇;今本即卢 本之旧,惟误分《明堂》为篇;今《明堂》篇为北宋仁宗嘉祐以后人从《盛德》篇分出;今传本可考之最早者为宋 韩元吉本,元明以下传本基本上全是韩本的覆刻或重刻本,无大异同,惟武英殿聚珍本及《四库全书》本因戴 震校正而多异字,然于文则最善。  相似文献   

11.
专门将《左传》礼文与"三礼"比较者:陈汉章先生《〈周礼〉行于春秋时证》辑证52例,刘师培先生《〈周礼〉〈左传〉相通考》辑证19例,许子滨先生《从〈左传〉看〈仪礼〉的成书及其反映的年代》辑证35例关于《左传》与《仪礼》聘礼相合的例子。而关于《左传》礼制与《礼记》的比较,目前还未见到。"三礼"有合有不合,《左传》礼文与"三礼"皆合者24例,皆不合者9例;《左传》礼文与《周礼》相合者78例,与《仪礼》相合者40例,与《礼记》相合者42例;且《礼记》所记,为《周礼》《仪礼》二礼所阙者,恰与《左传》礼制相符。以甲骨文、金文相参证,可知所合者,盖《周官》典章;所不合者,盖诸侯国百年之变革。  相似文献   

12.
《礼记》是儒家有关“礼”之“记”的资料汇编。郑玄《礼记注》是一部全部笺释《礼记》的专著,其注多存异文,择善而从;校勘经文,非常详密;又《注》文博综兼采,力求简明精确,以至于《注》文往往少于经文。《礼记注》的版本可考者主要有敦煌卷子本、石经本、刻本三大类,其中刻本以《四部丛刊》本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13.
海南大学图书馆馆藏古籍《礼记集说》,其封面封底、页眉页脚留存有朱笔、红笔、墨笔等6人笔迹,记注数千字批注、鉴定、辑考、心得、诗词、功名及治世感想。更注有"御批纲鑑辑览"、"备旨"、"钦此"等字样,并有钤印二方。文章通过释考,初认此套《礼记集说》为元至治壬戍年(1322)陈澔撰之原版;该书似经宣德皇帝御批,赐于丘濬,濬逝,其子携返海南;岳麓书院、乐陵文庙、高雄文庙等地大成门上的楹联出自宣德皇帝之手。  相似文献   

14.
吴琼 《兰台世界》2016,(8):101-103
"邦交"句读问题一直聚讼莫辨。笔者通过文献搜集和分析,认为《周礼·大行人》、《礼记·朝事》句读应为"诸侯之邦交",在上博简《曹沫之陈》中也有"邦交"之文例,否定了"邦交"一词为较晚时期才出现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顾炎武《日知录》称:"古人之坐以东向为尊。"凌廷堪《礼经释例》称:"堂上以南向为尊,……室中以东向为尊。"质诸典籍,实有出顾、凌之外者。《辞源》"西席"条引《大戴礼·武王践阼》云:"师尚父端冕奉书而入,……王行西折而南,东面而立。师尚父西面。"并以此为尊西之例。(清)梁章钜《称谓录》卷八:"汉明帝尊桓荣以师礼,上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故师日西席。"亦以让西席之尊。《日知录》更引《新序》、《史记·赵奢传》、《田单传》、《淮阴侯传》、《王陵传》、《周勃传》、《田蚡  相似文献   

16.
"甹蘖"一词见于《方望溪先生全集》卷三《先天后天图说》:"山起西北,而脊脉皆东北行,其中鸟兽胎育,树木甹蘖,多在冬春之交,盖山气之萌养也。"上海商务印书馆缩印戴氏原刊本、清咸丰元年桐城戴氏重刻本、中国书店1991年影印本《方望溪全集》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刘季高先生校点本《方苞集》均作"甹蘖"。我们认为,"甹蘖"一词于文义不合,当为"甹蘖"之误。《说文解字·丂部》:"甹,木生条也。从丂由声。商书曰:‘若颠木之有甹枿。古文言由枿。’"  相似文献   

17.
张燕婴 《图书馆杂志》2006,25(12):66-73
记是对于经文的解说或阐发。汉代以《礼记》命名的书则有两部:戴德所传为大戴《礼记》,戴圣所传为小戴《礼记》。然《汉书·艺文志》著录的《礼》书十三家中不见两书之名:《礼古经》五十六卷,《经》(七十)〔十七〕篇。后氏、戴氏。《记》百三十一篇。七十子后学者所记也。《明堂阴阳》三十三篇。古明堂之遗事。《王史氏》二十一篇。七十子后学者。《曲台后仓》九篇。《中庸说》二篇。《明堂阴阳说》五篇。《周官经》六篇。王莽时刘歆置博士。《周官传》四篇。《军礼司马法》百五十五篇。《古封禅群祀》二十二篇。《封禅议对》十九篇。武帝时…  相似文献   

18.
周越 《图书馆学刊》2009,31(4):91-92
国家图书馆藏南宋两浙东路茶盐司刻宋元递修本《礼记正义》是已知的《礼记》经、注、疏舍刊之最早版本,对于研究《礼记》具有重要版本学和校勘学价值;书后黄唐识语为考证《十三经》经、注、疏文合刻的起始时间提供了重要线索;书中诸家藏印及书后跋文互相印证,清晰地揭示出此书递藏流转的历史。  相似文献   

19.
四书     
《山东图书馆季刊》2005,(4):104-104
《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书的合称。南宋理学家朱熹将这四部书辑录在一起,加以注释,题称《四书章句集注》,始有《四书》之名。其中《论语》是孔子的学生和再传学生记载孔子及其部分学生言行的书。《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传说是曾参(sh叆n)的  相似文献   

20.
刘道锋 《编辑之友》2011,(4):108-110
一"吊唁"溯源《说文解字》:"弔(作者注:即"吊"之异体字),问终也";又"唁,吊生也"。"吊"是追悼祭奠死者,"唁"则是慰问遭遇丧事的生者(即死者的亲属),可见,在古代汉语中,"吊"和"唁"是在意义上密切相关的两个语词。但在古代汉语早期,"吊"和"唁"都是单用的。"吊"单用表示"追悼祭奠死者"的意义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在《左传》《国语》《论语》《仪礼》《周礼》《礼记》《孟子》《庄子》《荀子》《吕氏春秋》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