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国家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的增大,各大高校普遍都建立起了一整套针对家庭困难学生的"奖、贷、助、补、减、免"资助体系。在资助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受助学生诚信意识缺失、感恩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阐述受助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讨论和分析导致受助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成因,提出加强受助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一些贫困大学生在接受资助后缺少感恩,引发了社会各界的讨论。然而,他们缺少感恩意识的部分原因在于资助方式不当。资助方式具有道德性,是激发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前提条件。资助者不应因个别贫困大学生缺少感恩意识,就对所有贫困生的资助附加条件。有些资助方式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易关系"而非"道德关系";影响了受助者的意志自由;侵犯了受助者的隐私和人格尊严。因而难以激发他们的感恩意识。因此,为提高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资助者在资助时不应强求受助者的个人回报;应根据受助者的贫困程度而非学习成绩来进行资助;应通过公益机构或提供就业岗位的方式来进行资助。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以借助贫困生资助活动进行感恩教育的有效实施解析为重点,结合当下借助贫困生资助活动进行感恩教育的作用和运用贫困生资助活动增强学生感恩意识的有效策略为主要依据,从实施感恩教育可以培养小学生的感恩心理、实施感恩教育能够传播社会正能量、学会感恩父母、感恩教师、感恩自然、感恩社会这几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其目的在于加强贫困生资助活动在感恩教育中的运作效率。  相似文献   

4.
怎样理性地看待部分贫困大学生受资助而不感恩的现象?如何谋求较为科学、完善的高校贫困生的资助模式?是个急迫的现代性难题。若还归问题本身,"不知恩,不感恩"实质上是受助者、资助范式以及社会传导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故,对受助者、资助范式及社会传导机制的重新考量,是分判受助高校贫困生"念恩"情结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基于资助平台的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实践路径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贫困生感恩意识缺乏问题应引起重视。感恩意识的培养应从体验感恩、学会感恩、实践感恩三方面入手。不同的资助类型具有不同的感恩教育意义,感恩教育要渗透资助全过程,社会公益服务应成为学生资助与感恩教育相结合的实践平台。  相似文献   

6.
高职高专贫困生感恩意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随着高职高专院校较快地发展,招生人数不断地增长,贫困生已经逐渐成为高职高专院校中一个特殊的、庞大的群体。国家、学校和社会为了他们能够完成学业,给予了很大的资助。但是"90后"的高职高专学生具有其特殊性,有部分贫困生在接受各种资助的同时,却未怀抱感恩之情,回报国家、社会和学校,出现了许多感恩意识淡薄甚至丧失的现象。高职高专院校对贫困生的感恩教育刻不容缓,应及时引导贫困生树立感恩意识。  相似文献   

7.
当前,受资助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引起了社会关注,感恩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显得相对薄弱,加强受资助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刻不容缓.本文阐述了感恩教育的内涵及意义,分析了受资助大学生感恩意识现状和感恩教育缺失原因,并提出加强感恩教育的具体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感恩能增加积极情绪的体验。贫困生感恩意识和行为状况与个体、家庭和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和资助环节有关。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要以感恩意识和感恩表达能力同步提高为主要目标,以感恩国家为重点内容,以资助工作各环节为重要抓手,应建立个体、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感恩教育体系,形成感恩教育合力。  相似文献   

9.
高职校中有一定家庭贫困学生,政府部门为此提供了"奖、贷、勤、助、减"资助体系,以多元化、多层次的资助,来为帮助这些学子更好完成学业,成效明显。但一些受资助学生却反而缺乏感恩意识,对其他的社会公益活动相对冷漠,对此学校的德育应加以引导,对贫困高职生不仅有经济上的资助,也应从心理上加强感恩于心的教育。  相似文献   

10.
林展 《教书育人》2013,(3):47-49
当前,我国己形成"奖、贷、助、补、减"五位一体的多元化高校贫困学生资助格局,"不让一个贫困生因为交不起学费而失学"的目标得以实现,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受助的贫困大学生是否能够发扬中华民族悠久的感恩传统和张扬感恩文化,以及如何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感恩教育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一感恩和感恩教育的必要性"感恩"是个舶来词,《牛津英汉字典》给出的解释是"乐于  相似文献   

11.
黄洁 《衡水学院学报》2011,13(6):103-105
随着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不断完善,大部分贫困生都能享受到相应的经济资助,但同时在贫困生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现象,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贫困生感恩意识缺失。文章分别从个人、家庭、高校和社会方面分析造成贫困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并提出高校要通过加强对贫困生心理关怀、宣传感恩文化、打造感恩教育平台、改善贫困生资助工作、建立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来促进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  相似文献   

12.
现代社会中,一个人的生活需要各行各业的人员的工作和服务,我们吃的、穿的、用的、住的,哪一样都离不开他人的奉献和付出。"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创造,一颗感恩的心需要生活来滋养。"因此,我们要学会感恩,感恩父母、感恩教师、感恩他人、感恩社会、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感恩是一种美德,懂得感恩的人会得到他人的尊重,懂得感恩的人会得到他人的帮助,懂得感恩的人才会在别人遇到困难时及时伸出援助的手。如果人人都怀着感恩的心态去面对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去创造一个"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大家相互尊重,平等相待,  相似文献   

13.
现代社会中,一个人的生活需要各行各业的人员的工作和服务,我们吃的、穿的、用的、住的,哪一样都离不开他人的奉献和付出。"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创造,一颗感恩的心需要生活来滋养。"因此,我们要学会感恩,感恩父母、感恩教师、感恩他人、感恩社会、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感恩是一种美德,懂得感恩的人会得到他人的尊重,懂得感恩的人会得到他人的帮助,懂得感恩的人才会在别人遇到困难时及时伸出援助的手。如果人人都怀着感恩的心态去面对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去创造一个"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大家相互尊重,平等相待,  相似文献   

14.
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是目前高校贫困生研究中的热点问题,社会和高校在加大对贫困大学生物质资助的同时,亦加强时其精神资助。笔者通过对我院贫困生二年的研究,探索出物质资助和精神资助有机整合的对策,主要有完善高校贫困生物质资助和精神资助机制;不同年级贫困生物质资助与精神资助的力度不同;加强贫困生的感恩意识;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为贫困生创造"精神解困"的环境,以期对高校贫困生"心理脱贫"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在国家各项资助政策的保障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为受助群体,解决了上学难的问题。然而,笔者在资助育人工作中发现,部分受助学生在生活上脱贫了,但在精神上还没有"脱贫"。他们在享受国家资助的同时自强自立的主动性不强,感恩意识欠缺,只懂索取不懂回报,因此,对这部分学生的感恩教育急待加强。本文分析了内观疗法对受助学生感恩教育的意义,探索了内观疗法理念下受助学生感恩教育的方式方法,旨在深入学生内心,培养其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  相似文献   

16.
梁美 《广西教育》2008,(34):18-18
感恩,是一种情感,有了感恩就会拥有善于宽容和理解他人的广阔胸怀。感恩,是一种责任,有了感恩就会拥有善于自觉回报他人和社会的良好心态.感恩,是一种力量,有了感恩就会拥有克服困难和奋勇前进的高昂斗志。同时,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之一。从“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的古训到“滴水之恩,当涌泉柑报”的谚语,  相似文献   

17.
建设"感恩成才"校园文化既是基于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应在注重共性和个性培养、感性认知和理性回归、外界帮扶和自我救助相结合的基础上,从完善资助育人体系、汲取优秀传统文化营养、营造感恩校园文化氛围等层面深入分析搭建资助育人平台的重要意义,规范制度,建立长效机制,积极促进"感恩成才"校园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基于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模式的影响因素研究,采取问卷调查法、抽取样本以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来分析多种因素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影响,进而提出从"输血型"为主的资助模式向"造血型"帮扶工作发展,构建"资困、励志、强能、感恩"四位一体的资助育人体系。  相似文献   

19.
高职院校的感恩教育一直受到社会关注,它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升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内在价值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当前情况下,可以通过将感恩教育渗透到高职院校资助工作的全过程、营造感恩教育氛围,积极引导高职院校贫困生感恩教育、开展丰富多彩实践活动,创造良好的高职院校贫困生感恩教育平台、建立高职院校贫困生感恩教育长效机制等途径加强高职院校贫困生感恩教育。  相似文献   

20.
<正>感恩是一种文明,感恩是一种品德,有了感恩的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才会变得亲切、健康、和谐,生命也将得到滋润。感恩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情怀与传统,应该在孩子们身上得到更多的体现和发扬光大。一、案例1.语文课堂上,学习朱自清的《背影》,当我读完"望父买橘"这段话后,我对同学们说:"如果用心体会,我们就会发现父母对我们的爱有多深!"然后,我让同学们讲述父母为自己做过的事情,同学发言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