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熹认为"义"为"心之制,事之宜",其"利"则有两个层面的涵义。在"利"的一个层面的意义上,"义"就是"利",两者含义高度统一;在另一个的层面上,"义""利"之间存在着冲突。义利二者间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孟子的义利观是在以义制利为总原则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利益主体,分别做出先义后利和先利后义的价值判断,又注意提升利益主体的人格修养;在义利不能两全时,应当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必要时应当舍生取义。在当今我国全面进入市场经济的特殊时期,重新审视同样处于变革时代的孟子的义利观对当下的经济社会建设将会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芳 《培训与研究》2006,23(9):35-36,56
“义利观”是孟子最重要的社会思想之一,其中先义而后利为核心,承认利是义的物质基础,强调义要高尚、利要取之有道是它的三个重要内容。通过对“义利观”的再认识,对当今政府实现从经济建设型转向公共服务型,政府及其公务人员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特别是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义利观”是司马迁思想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文章探讨了司马迁义利观的渊源,评述了其义利思想的几个要旨。  相似文献   

5.
近代以来,中国传统的义利观在社会巨变的影响下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左宗棠作为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洋务运动的领导者,肯定个人追求正当利益的合理性,提出了以义制利、追求"公利"的义利观,反映了近代资本主义和社会经济发展下人们义利观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颜元义利兼重、道功并收的义利观,达到了该时代的高峰,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并且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仍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从《孟子》一书出发,首先分析了孟子对“义“、“利”范畴的一般界说,对义利关系一般原理的论述,然后着重考查了孟子义利并重的政治观、以义待利的生活观、崇义尚道的人生观.以期较全面地厘清孟子的义利学说及其对我们的现代启示。  相似文献   

8.
孔孟并不轻视物质利益;孔孟主张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提倡为了大义而牺牲个人利益,甚至舍生而取义。对孔孟的义利观应当批判地继承。  相似文献   

9.
孟子将“义”与“利”这两个伦理概念统归在以性善论为释义背景的仁政思想之下,形成了先秦儒学理性化、现世化的义利观。以“义”统“利”、“义”“利”相兼的义利观既是对儒学理想主义社会模式的继承,也是战略时代儒学走向现实的一个表现。它将个体的否定性纳入总体化的德性伦理中,并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群体权力的外在意义,为“仁”的实现找到了内在的伦理依据。  相似文献   

10.
义利之辨是儒家传统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朱熹通过对《孟子》首章的详细阐释展开了义与利关系的论述。概括而言,朱熹的义利观包括两个方面:“求利之害”和“仁义未尝不利”。具体而言,义是天理下贯至人身而成的内在固有之性理,利是万物各自当然之则的具体实现。人出于对天理的深刻领悟而发出的为“义心”,局限于个人私欲的为“利心”,循着“义心”所为便无所不利,殉溺于“利心”则害将相随。  相似文献   

11.
孔子的义利观是一个复杂的思想体系。他肯定人的求取私利的本能,鼓励人们通过正当途径追求个人私利;但更主张公利的义.认为义高于一切。孔子这样的义利观并非纯意识形态的道德规范,而是他面对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大同社会”的解体和“小康社会”的兴起.使他不容回避“私有”对社会发展的动力作用。历史变故,使他认识到财富失衡将导致社会动荡和混乱。为实现“小康社会”的政治理想,必须通过“义”去调节社会财富的严重不平衡。为富以道.以义制利,安贫乐道,舍利取义,完整地体现着孔子义利观“安百姓”的政治目的。孔子“罕言利”的根本原因在于“利最难言”.目的在于君子人格的完美。  相似文献   

12.
孟子人文思想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在他“人之初,性本善”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的人文主义思想,肯定了人的价值与地位,并为人在义与利的追求上指出了正确方向。孟子的人文主义思想及相关理论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义利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核心。古人云:义与利,人之所良友也。人字的结构就好像义与利相互支撑一样。正义,在个人层面其端正行为,符合道义。在社会层面,其建立公正公平道义的制度。谋利,即谟取利益。作为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人性光辉所在,后者是生命延续所据。  相似文献   

14.
先秦儒家在义与利的价值关系中是主张以“义”为重的,但并没有将义与利绝对对立起来,只不过是主张人们对利的追求应当以“义”为指导,强调“义”对“利”的必要制衡。更为重要的是,“义”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标志,是维护人的尊严与崇高之必需。先秦儒家批判利欲的主要锋芒是指向唯利是图和为政贪暴的。先秦儒家对每个主体都循义而行、和谐有序的社会秩序的追求,对重义尚德的崇高人格的追求,都有着普遍的、恒常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义利之辨"是《孟子》中的一个重要论题,也是众多学者关注和研究的焦点。与学术界较为盛行的孟子"重义轻利"与"重义排利"说不同,笔者认为孟子义利并重。他提出"以义制利"的原则,通过向诸侯宣扬自己的仁政理论,积极为人民谋利。此外,笔者还对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孟子"轻利贱利"的内在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历史表明,孟子"义利并重"的思想具有普适性,对当时及现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义利关系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以广泛传播,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以后,义利关系问题才得以解决——共产党人提出“人民利益”原则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找到了义利相通的社会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结合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与中国现在的时代特征相,创造性地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义利观——邓小平同志的义利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孔子虽然算不上伟大的经济学家,但凭借他所创立的儒家学派的地位和影响,其有关经济问题的论述不容忽视。孔子最重要的经济思想就是他的"义利观",他从"以义生利"和"见利忘义"两个方面对义、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强调"利"的获取必须以"义"作为原则,这样将两者关系最终归结为贵义贱利论。  相似文献   

18.
义观是中国历史上关于如何对待伦理与利益的基本观点。义利之辩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争论最为激烈的问题之一。本文从《孟子》一书出发,对孟子的义利学说进行了考察,论述了孟子义利观的基本内容,并对其现代价值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9.
义利观是人们对于"义"与"利"的根本看法。孔子的义利观,主要是"义以为上""义以为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以义谋利""见利思义""见得思义"等。但孔子并不完全否定人们对利的追求,特别是对民众利益的追求,即使对个人利益的追求也并非一概反对。这就显示了他的义利观的矛盾之处。这种义利观为荀子所继承与改造、开拓。荀子的义利观主要是"义利两有",打破孔子"义利两分"的成见,提出了"义与利者,人之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虽桀纣不能去民之好义"。荀子的义利观还有"以义制利"和"均遍而不偏"。孔子的"义以为上",以义谋利和荀子的"义利两有""以义制利"的思想,在当今仍未失去其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20.
和谐社会义利观是和谐社会建设所孕育和呼唤的伦理价值观,它是和谐社会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旗帜鲜明地为和谐社会确立了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引领社会道德风尚的光辉旗帜。和谐社会义利观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指向,大力倡导、培养和谐社会义利观,必然会对和谐社会的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