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登鹳鹊楼》,今日各家选本及中学教材均作王之涣诗。《活页文史丛刊》114期载文对此提出不同意见。该刊认为《全唐诗》关于此诗的作者是王之涣、朱斌两人互见。《国秀集》选王之涣三首,无此诗,而选朱斌处士一  相似文献   

2.
《太原大学学报》2020,(6):73-84
唐诗五绝《登鹳鹊楼》存在很多异文,包括诗题、作者及正文。基于大量的考证以及对该诗所有异文作了辨析,可以断定诗题不是《登鹳雀楼》,作者亦非王之涣。最早收录《登鹳鹊楼》的《国秀集》等诗选署名朱斌,《明一统志》等大量史志载明作者为朱佐日,而包括墓志在内所有关于王之涣的史料均未提及这首诗。另分析认为,朱斌和朱佐日应为同一人。  相似文献   

3.
王之涣是盛唐时代的重要诗人之一,他虽然留下的作品仅有六首绝句,却以《登鹳雀楼》和《凉州词》两首诗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唐人编撰的诗歌选集《国秀集》,因其所选诗人绝大多数是盛唐普通诗人,长期以来,对《国秀集》的研究比较薄弱。论文以《国秀集》为研究对象来探讨盛唐普通诗人及其诗歌。“盛唐普通诗人”,因其是“盛唐的”,故其诗歌具有盛唐诗歌的某些特征;又因其是“普通的”,故其诗歌又具有不同于盛唐著名诗人诗歌的地方而具有自己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5.
王之涣的《凉州词》历来有“黄沙直上”的异文。《凉州词》最早出现在唐人自选的《国秀集》,原文是:“一片孤城万仞山,黄河直上白云间,羌笛何须怨杨柳,春光不度玉门关。”《国秀集》成书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编选者芮挺章当时是“国子生”,可说与死于天宝元年的王之涣是同时代人  相似文献   

6.
王之涣评传     
一盛唐诗歌最普遍的形式之一是绝句,最积极的主题之一是边塞诗。而王之涣,则是这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遗憾的是,他的生平事迹,一直湮没不彰。唐芮挺章编《国秀集》收录王之涣诗作时,已经例外地仅署他的姓名。可见天宝、乾元间人对于王之涣已经知之甚少。《旧唐书》和《新唐书》都没有为他写传。《唐诗纪事》、《唐才子传》等书虽提供一些材料,但都“语焉不详”,而且差误颇多。历代治文学史者,  相似文献   

7.
<正>那些年风云变化,武后垂拱四年,我出生在了太原王家。我是王之涣,盛唐时的著名诗人,字季凌,绛州人,虽然现存的作品不多,但我的诗你们肯定都有所了解,其中出名的如《登鹳雀楼》《凉州词》更是广泛流传。  相似文献   

8.
盛唐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共两首,本文所要讨论的是“羌笛何须怨杨柳”这一首。这首七绝,既是王之涣的代表作,亦属唐代诗国中的佳品,故为历代读者所青睐,因而,对其之笺释与评论也就自然甚众。而在中国文学史上,又常常出现着这样的一种现象,即作品被评论的愈多,其结论就愈难以获得统一,如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就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一首只有四句的小诗,何以会出现如此境况呢?对此,有人着眼于西方接受美学的观点进行解释,认为这是作品评论中的一种正常现象,盖因评论者的审美要求与所取角度各异,其看法也就自然会是仁者…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人几乎用了与王之涣诞辰相当的时间,才确定这个伟大诗人是北方之子。新旧《唐书》中均无王之涣生平事迹的记载,唐人芮挺章所编《国秀集》录王之涣诗作,对其生平只字未提。可见天宝、乾  相似文献   

10.
《凉州词》作者王之涣(公元688年-742年),唐代诗人。字季凌,并州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人,后迁居绛(今山西新绛县)。曾任冀州县主簿、文安县尉。他性情豪放,其诗多写边塞风光和戎马生活。气势雄浑,意境阔大,语言凝炼优美,音韵谐和,是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凉州词”,本为唐朝乐府《凉州歌》的唱词,后成为乐府诗题。宋代郭茂倩收此类诗入《乐府诗集》时,将其归入“横吹曲辞”类。该类歌词一般都是用鼓角在马上吹奏的军乐,激昂慷慨,雄浑悲壮,颇能感人。王之涣此诗也正是具备这个特点。王之涣《凉州词》原题二首,这是第一首,郭茂  相似文献   

11.
王之涣是盛唐有名的边塞诗人之一。其兄之咸、之贲也是诗人。王之涣在少年时很有侠气,性格豪放,常击剑悲歌。中年折节工文,过了十五年优游山水的生活,足迹遍及黄河南北。他常与高适、王昌龄、崔国辅等人相唱和,并常与乐工制曲歌唱,每有佳作,乐工便辄取以被声律,因而名动一时。靳能在对他所写的《墓志铭》中,称王之涣“歌从军,吟出塞……传乎乐章,布在人口”,可见其诗名之盛。他描写西北风光的作品尤有特色,可惜他的作品多已散佚,在《全唐诗》中,仅存绝句六首。他的五绝《登鹳雀楼》和七绝《凉州词》,均可列入盛唐的代表作品。  相似文献   

12.
《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描绘了落日山河的苍茫壮阔景色,抒发了雄浑豪迈的情怀,很富有启发性.《题西林壁》是北宋文学家苏东坡的一首理趣诗,描绘了庐山秀丽的景色及其观感.这两首诗都描绘了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多姿,并蕴含着一定的生活哲理.本文试就两首诗在写景、立意、结构等方面的特点做简单比较.  相似文献   

13.
“白日依山尽”,这是王之涣《登鹳雀楼》诗的首句,一般认为是写“夕阳西下”的晚景。这种解释,值得商讨。不揣冒昧,略陈管见。鹳雀楼,据沈存中《梦溪笔谈》卷十五:“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又《清统志》记载:“山西蒲州府,鹳鹊楼在府城西南城上。《旧志》:旧楼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鹊棲其上,遂名。后为河流冲没,即城角楼为匾以存其迹。”“鹳雀”,一作“鹳  相似文献   

14.
王之涣是盛唐时代的重要诗人之一,他虽然留下的作品仅有六首绝句,却以《登鹳雀楼》和《凉州词》两首诗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登鹳雀楼》是一首五言绝句。诗人所咏写的鹳雀楼,前瞻中条山,下瞰黄河。《大清一统志》曾经这样记载:“山西蒲州(永济县)府:鹳雀楼在府城西南城上。旧志:旧楼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鹊栖其上,遂名。后为河流冲没,即城角楼为匾,以存其迹。”它本在高处,临山濒水,又有楼三层,颇具“高出尘世”之势。文人墨客登临此楼,自然会有千般思绪,无限感慨,故历来咏写此楼者甚多。沈括《梦溪笔谈》评曰:“唐人留诗…  相似文献   

15.
盛唐著名诗人王昌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昌龄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李肇的《唐国史补》(卷下)说,开元时,“位卑而著名者”有王江宁。王江宁,即王昌龄,因为他曾任江宁丞,故人称“王江宁”。辛文房的《唐才子传》(卷二)说他当时即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作为“诗家”而被称为“夫子”,可见他在当时是如何受到人们的尊重。唐人薛用弱的《集异记》(卷二)载有《王涣  相似文献   

16.
王之涣(688——742)凉州词“黄河远上”一首,明清以来,评价很高,现在被选入许多诗文选本和课本。诗曰: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本文打算重新评价这首诗。 诗的文字颇有异同:“黄河远上”或作“黄沙直上”,“春风不度”或作“春光不过”;有的本子连题目也不同,不是《凉州词》而是《出塞》。其中最关紧要的是“黄河”对还是“黄沙”对。唐芮挺章《国秀集》编成于天宝三载(744),是收载此诗的最早选本,诗中作“黄河”。黄河源头在我国西北,玉门关、凉州(今武威)也都在西北,作“黄河”,诗句的内在联系以及同“凉州词”这题目的联系,都显得密切,全诗在艺术上也就和谐统一了。  相似文献   

17.
<正>张万顷生活于盛唐时期,至少有两件事在历史上留下了淡淡的痕迹:一是诗二首收入天宝间芮挺章编《国秀集》卷下,可见他当时颇有诗名,是一位知名的诗人1;二是安史之乱前后五任刺史,安史之乱中又为安禄山治下的河南尹,而士人宗室赖以免者众,不同于觍颜事敌之张均、张垍兄弟,是一位重要的地方大员。然而,这样一位经历复杂、颇有影响的人物,早前史料却极其简陋。《旧唐书》、《新唐书》均无传,以至学界长期以来只得曰生卒、字、  相似文献   

18.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是盛唐时期著名诗人,字季凌,山西晋阳人(太原)。他早年负侠气,每击剑悲歌,放禽纵酒。其墓志铭说:“尝或歌《从军》,吟《出塞》。噭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全唐诗》存其诗六首。与李颀、王昌龄等并称为边塞诗人。他的五言绝句《登鹳雀楼》被人称为:“四  相似文献   

19.
王之涣(688—742),字季陵,原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迁居绛郡(今山西新绛县)。少时好围猎纵酒,击剑悲歌。开元初,曾任冀州衡水县主簿,后被人诬陷去官,闲居十五年,漫游黄河南北,后补文安县尉,死在文安,年五十五岁。他是盛唐时期重要的诗人之一,与高适、王昌龄等诗人友善,常相唱和,并常与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描写西北边塞风光的作品尤有特色,靳能在他的《墓志铭》里,说他“歌从军,吟出塞……传乎乐章,布在人口”,可见诗名之盛。惜作品多已散佚,《全唐诗》仅存六首。《登鹳雀楼》是他影响极大的一首诗,多次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  相似文献   

20.
《桃花溪》等三首诗的作者是北宋蔡襄还是盛唐张旭,至今学术界仍有争议,文章从现存宋人总集以及选本和蔡襄的书法真迹入手,找到几条补充证据,证明《桃花溪》等三首诗确实是蔡襄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