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与西方人本主义有本质的区别。坚持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正确认识“以人为本”的理论内涵和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2.
一、一条产生误解的逻辑:“以人为本”——“以现实的人为本”——“以个人为本” 许多人之所以会把“以人为本”等同于“以个人为本”,很关键的一点就在于他们把“现实的人”直接理解为“个人”。在他们看来,马克思主义是反对抽象地看待人的,把人看作抽象的类是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局限。马克思主义主张要现实地看待人,而现实的人,只能是一个个具体的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意志有个性差异的活生生的个人。因此,“以人为本”落到实处只能是“以个人为本”。  相似文献   

3.
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有着特定的内涵和现实针对性,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的视野作具体阐释。从抽象人道主义、人本主义立场来理解以人为本,在理论与实践上都是有害的。  相似文献   

4.
对于“以人为本”的含义 ,在历史上有人文主义、人本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不同理解。马克思主义所说的“以人为本” ,是既相对于“神”又相对于“物”而言的。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是社会历史的根本、社会价值的根本和衡量一切问题的根本。对于“以民为本”的含义 ,在历史上有中国古代思想家和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不同理解。中国共产党人所说的“以民为本” ,指的是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人主张“以民为本” ,是既把人民群众视为手段 ,更把人民群众视为目的 ,一切依靠群众 ,一切为了群众。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的“民本主义系‘以人为本’思想的一种初始形态”。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潮是“以人为本”思想在西方国寥的表达形式。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超越以往人本主义的抽象性、虚幻性,科学地指出了实现人文关怀的现实途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传承着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思想在中国的最新表达。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本”为高教改革指导原则质疑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近些年来,“以人为本”是一个频繁见诸媒体的提法,诸如“教育改革要‘以人为本’”、“企业管理应‘以人为本’”、“城市建设要‘以人为本’”等等。然而,在我们看来,由于“以人为本”的提法具有明显的抽象性和不确定性,因而是不科学的,它容易使人在思想上产生混乱,在实践中发生偏差。 “以人为本”的提法源自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文艺复兴以来,资产阶级思想家为了推翻封建专制主义和宗教神权统治,采取了用“人本主义”反对“神本主义”的思想斗争形式,以此为资本主义发展和新兴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鸣锣开道。费尔巴哈继承…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的口号正在中国广泛流行。“以人为本”之“本”是多义的。一指哲学上的“本体”,二指价值论上的“本位”,三指管理学上的“本质”,而其每一方面,又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理解,这就导致诸多的歧见。文章对此作了哲学分析,评论了来自西方的各种人本主义思想,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观念。我们经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和以此为基础的人学观,致力于生产力的解放、发展和中国人民共同富裕要求的实现,与此同时,充分尊重和保护个人的自由、民主和一切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8.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是新中国文学理论在改革开放时代精神指引下所创生的学术成果。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所揭示的文学性质,是文学中呈现出来的与人类的生存状态结合在一起的审美意识形态价值。它的产生不仅是中国新时期对艺术的科学认识的回归,而且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思想的回归,在理论基础上是有马克思学说的人学与社会学统一的学理依据的。在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在当代中国学术环境中再也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否定马克思主义自身的人本主义思想,应该注重在“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进一步建设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相似文献   

9.
本论述了中国古代儒家“以人为本”思想和当代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教育的“以人为本”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颇具革命性的新一轮课改,显现了许多崭新的教育理念,其中最为核心的就是“以人为本”。这正是新课程昭示其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一、“以人为本”的确立是课改的重大突破“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发端于上世纪中叶的美国。50多年来,形成了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涌现出的终生教育、合作教育、后现代主义和建构主义等现代教育思想无不凸显“以人为本”的理念。可是,我国也正于人本主义产生之时,因政治的需要,课程的理念及模式也随之“全盘苏化”了。虽然进行了七次课改,但都因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而滞留于调整学科内容的小改小革,始终…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人为出发点,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归宿的终极关怀人的哲学。“以人为本”始终都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之中,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里,“以人为本”就是指人是现实世界之“本”、价值之“本”和历史之“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其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2.
“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是当今各国基础教育的共同取向,其理论依据是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想和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将教育的重心位移到对人的生命关怀、对人格的尊重上来,这是教育理念的伟大进步。然而,许多时候“以人为本”的理念没有成为我们的思想,却成了装点门面的工具。环顾我们的校园,“以人为本”已经泛滥成一种随处呼喊的口号,成为一种随处张贴的标签,那么,如何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呢?  相似文献   

13.
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管理理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高校管理“以人为本”理念的渊源和内涵 “人本主义”是资产阶级为了推翻封建专制和神权统治的产物。费尔巴哈在他的《哲学原理》中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和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人文主义、人道主义的思想内核,第一次提出了“人本主义”的哲学口号。费尔巴哈人本哲学与后来的人本主义思潮虽然有其差异,但基本内涵有着许多共同的特征。在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中,也可寻见“以人为本”思想的痕迹,儒家的教育思想中.  相似文献   

14.
人本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底的人本主义,马克思哲学是以人为本的。马克思唯物史观对人进行了科学的规定,对以人为本这一哲学命题做出了科学的回答,并且与抽象人本主义划清了理论界限。  相似文献   

15.
易灿辉 《现代语文》2006,(11):12-13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及其基本内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我国古已有之,孔子、孟子、苟子、董仲舒所倡导的仁义礼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一。直成为了我国封建时期教育的理想追求。在西方,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最重要的体现是在艺复兴时代,人主义教育思想是西方近代人本教育观念和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基石。夸美纽斯、卢梭、康德、裴斯泰洛齐等许多教育家,尽管各持其说、各成一派。“但贯穿近现代两方教育思想的依然是自艺复兴延续而来的人本观念”。人本主义教育观念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  相似文献   

16.
"以人为本"字面含义丰富。现阶段,我党对我国传统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本主义思想进行扬弃,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进行继承和发展,赋予"以人为本"新的内涵。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深入理解"以人为本"的内涵,采取适当的方法和途径,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人本主义理论的延伸。人本主义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代表人物是马斯洛(A·Maslow)和罗杰斯(C·R·Rogers)。人本主义认为,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是人发展的根本动力与追求目标。当个体达到“自我实现”需要的高峰,也就进入了自由创造的境地,出现“高峰体验”——创造潜能的发挥或自我实现给人以最高的喜悦,这种主观上的感受是最高的奖赏和奖励。人本主义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发展思想和主体发展地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即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明确教学的目标在于促进个体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全面解读“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以人为本”思想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更加凸显出其学术和研究价值以及理论指导作用,我们有必要对其展开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本文将对“以人为本”思想科学而丰富的内涵这一重要的基本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总结:“以人为本”是以“计么人”为本;“以人为举。是以人民的“什么”为本;“以人为本”中的“本”的含义;“以人为本”是指“谁”以人为本即应明确“以人为本”的主体是谁;最后关于“以人为本”思想与民本思想和人本主义的区别。  相似文献   

19.
目前,有部分教育工作者乃至教育理论研究者将教育中对“以人为本”的提倡与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应用相等同。本文通过对人本主义的词源和内涵进行探讨,并将其同易与人本主义相混淆的一些理念进行对比,将各种具有人本精神的理念与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区分开来,为人本主义验明正身,以此证明在教育理论中,人本主义并不等同于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为本”思想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标志着我党在“人”这个问题上已经有了更为明确、更为清晰、更为合理的认识。“以人为本”思想与传统的“民本观”和西方近代人本主义都有所不同,在科学发展观的背景下理解“以人为本”思想,要把握人既是发展的手段,也是发展的目的,才能更准确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才能彰显我党“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