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虚与实是一种辨证的关系范畴 ,是指艺术创作中的虚构和生活真实的关系。虚与实和虚实的辨证关系 ,在我国古典小说理论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我国古代小说从其发端、演变到发展的全部历史过程 ,无不与此相关联。唐代传奇是我国小说创作的开始 ,在此 ,小说不仅与历史分野 ,而且也从志人志怪的形式中摆脱出来。文人对于自己的所见所闻 ,再也不是单纯的客观的述奇记逸 ,而是作家多通过有目的的选择故事以表达主观动机的有意创作了 ,唐代传奇由写鬼神向人世过渡 ,现实色彩比以前明显增强 ,其艺术创作方法表现为志怪与志人的融合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种倾向并存的特点 ;既有深刻的现实批判精神 ,又有强烈的理想色彩 ,是虚中藏实 ,实中有虚的表现方法的自觉运用。  相似文献   

2.
留白是中国画的一种手法,但也是中国各种艺术门类的一个重要共通观点,显示着中国传统艺术的智慧。留白与着墨相对,虚与实相映,两者相互依赖,相得益彰。作品中有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给人发挥想象的余地,从而在创作者和欣赏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虚实之论"的历史性回顾,揭示"虚"与"实"辩证统一的关系,指出艺术创作应虚实结合,不可偏废,而在中国传统的审美范畴中,犹应以虚为主,从而营造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氛围.  相似文献   

4.
虚实相生是古典诗歌创作追求的审美境界.古典诗歌善于由实入虚以虚显实,化虚为实以实写虚,使虚实互济相辅相成,形成美好的诗歌意境.在虚与实的关系中,古典诗歌看重虚境的作用,主张诗要有象外之象、意外之意,称虚境为"灵境""神境".认为虚境处于灵魂地位,制约着实境的创造运用;主张以虚为本,以实为用.从而形成各种虚拟空灵的境界.  相似文献   

5.
在姜夔词中,到处可见他对虚与实这两种手法的交错运用。实的一面是姜夔词情感和意境的载体,是客观实在的场景物象和人物踪迹,是可以分析把握的实体。虚的一面是词的气韵,贯穿于词作之中,指艺术形象表现出来的艺术情趣及所触发的艺术联想,它能够被感知,却难以清晰地描摹出来。姜夔将虚与实这两种艺术手法进行了独特的运用和处理,并使二者高度融合,形成了"清"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6.
音乐是流动在空气中的无形,是"虚";但有了歌词的声乐,具备了明确的语义及内涵,赋予了音乐"实"。古话说"虚实相生",声乐表演便是一种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本文对声乐表演艺术的练习、行腔和吐字三个方面的"虚"与"实"分别进行了一个简单的分析和阐述,希望演唱者在今后的演唱中能注重"虚"与"实"的结合,做到虚实有度、相辅相成,促进声乐表演中哲学艺术之美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虚实的美学思想包含虚实统一,虚实相生和实生于虚三个基本观点.虚与实不仅仅是两种性质相反的事物,还包含了两者之间的相互涵摄,所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相错相杂,相交相接,共同构成了我国独特的艺术表现形态,构成了中国画艺术处理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虚”与“实”是包括雕塑在内的艺术表现形式的语言之一。在雕塑作品中,“虚”与“实”的对比,能产生出音乐般的节奏韵律,使观者产生审美上的愉悦。雕塑的“虚”与“实”通过雕塑的瞬间动态,发挥联想,具有把事件的前因后果串联起来的特性。雕塑和其他艺术一样,“实”的艺术表现出明晰与严谨,正是因为有“实”的衬托,“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虚”的雕塑艺术创造,才具有其生命价值和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9.
思乡怀人诗的虚实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和“实”本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之一。“实”指客观地反映绘画对象,“虚”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一文中对中国的戏曲、绘画、书法、建筑、印章、舞蹈等艺术形式中的虚和实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索。而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是指知觉中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世界和梦境等。“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实象、事实、实境。即如古人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在中国的…  相似文献   

10.
高丽荣 《文教资料》2008,(20):60-61
中国画家历来喜欢在画中留白,讲究"知白守墨",常以笔墨为"实",留白为"虚".留白即为"布虚",而中国画贵在布虚.人们在观画时"多不着眼于空处",岂不知"无画处皆为妙境",意境是中国画艺术的灵魂.中国画的笔墨空白在画面上造成黑白虚实产生空灵的意境,能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再创造的余地,这便是中国画空白"虚"的魅力所在.世间万物皆是无中有实,实中有虚."虚"与"实"是相对而言的,中国画中的黑白虚实尤以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大实大虚合理,小实小虚生动为佳,所谓"虚实相生"才能产生"妙境".一幅好中国画的作品空白的无形处能形成一种强烈的张力,产生无形的"场"效应,让人在画前驻足,不知不觉中进入画中神游,而"气韵"恰是来源于这无形的"空白".画家要使自己的作品做到"气韵生动",感染观者,除了具备一定绘画技巧外,还必须不断积累自己的画外功夫.众所周知,中国画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笔者对此才识拙浅,不周之处还望指正.  相似文献   

11.
《左传》中多有述梦之笔,其在表现思想"真"与"幻"结合与冲突的过程中,充分彰显了不同凡响的艺术魅力,突出表现为虚与实的相互映照和巧妙运用。具体而言,在叙述结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得到了重要发挥。  相似文献   

12.
在姜夔词中,到处可见他对虚与实这两种手法的交错运用。实的一面是姜夔词情感和意境的载体,是客观实在的场景物象和人物踪迹。是可以分析把握的实体。虚的一面是词的气韵,贯穿于词作之中,指艺术形象表现出来的艺术情趣及所触发的艺术联想。它能够被感知。却难以清晰地描摹出来。姜夔将虚与实这两种艺术手法进行了独特的运用和处理。并使二者高度融合。形成了“清”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13.
王云春 《现代语文》2006,(10):103-103
古人云:有为实,无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为实,隐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己知为实,未知为虚……这样的评论很经典。  相似文献   

14.
古代文艺批评十分重视虚实关系的分析,而此问题又是当前古代文学分析中的薄弱环节。本文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证。 一、“以实出虚”。即通过部分有形描写,借助于艺术形象的比喻、象征、暗示等作用,产生一种必然的联想,从而形成完整丰满的艺术形象。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化实为虚”。即把自然界的实景物,通过艺术描写,化为作家虚的情思。即运用“造境”手段,通过幻想、想象或虚拟未来生活的“理想图景”。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三、“以虚出实”。即在塑造艺术形象的过程中,通过侧面间接描写或烘托为主,而以正面直接描写为辅的方法,来突出艺术形象特征。如《陌上桑》中罗敷的形象。 本文就以上问题展开论述,在古代文学分析评论中,具有继承、创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一、不同语境中的虚与实 虚与实本是一对哲学范畴,但是迁流辗转,在很多艺术领域中都生根发芽,并且开花结果,显示了强旺的精神活力!  相似文献   

16.
一、不同语境中的虚与实 虚与实本是一对哲学范畴,但是迁流辗转,在很多艺术领域中都生根发芽,并且开花结果,显示了强旺的精神活力!  相似文献   

17.
一次上课,讲杜甫的<月夜>,曾引<杜臆>里"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一说,介绍一种手法--虚中写实.课后,有学生发问:老师,这里的"虚实"与<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中的"虚实"相同么?惭愧!这个问题竟然没有认真思考过,只能回答说:对不起,老师没有比较过这两个问题,明天回答你,好吗?  相似文献   

18.
虚概念的“真假”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虚概念就是在客观世界中不存在其所指对象的概念,概念(包括实概念和虚概念)是无所谓真假的,真假特性是判断(或命题)所独有的,概念在现实世界中是否存在对应物并不构成真假问题,只构成实虚问题,主或虚概念有真假的主张或违反逻辑或不符合事实。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症结,在于大量充斥着虚的元素,改变这一状况的途径是在"实"字上下功夫,即去虚存实.实--实际、实在、实效.就是从教材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教师的实际出发,树立明确的教学指导思想,进行实实在在的课堂教学和富有实效的训练,最终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20.
实写是一种最基本的能力,虚写是一种升华的能力。实写是满眼的绿色,虚写是点缀万绿的"一点红"。虚写如绘画中的空白,书法中的疏笔,空而有韵,疏而有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