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础教育论坛》2013,(12):62-64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共360句、1080字。除总叙外,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等7个章节加以演述,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弟子"的意思有两个:一是指孩子,一是指学生;"规"就是规范。《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分、防邪存诚、涵养德行的优秀读物,也是儒家文化的根基之作。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来,“国学热”慢慢兴起,如对《弟子规》一书的推崇,很多学校重新把它作为培养学生优良品质和良好的首选德育教材。《弟子规》是对《论语》中“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章的拓展。  相似文献   

3.
周旋 《华章》2011,(29)
《弟子规》是中国古典文化中的精华之作,它以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本文将阐述如何运用《弟子规》思想启导教育学生.  相似文献   

4.
弟子规是中国传统的启蒙读物,篇中以"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余力学文"为中心编写而成,"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该文从《弟子规》内容的地位和作用出发研析了弟子规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弟子规》一书影响之大,诵读之广,仅次于《三字经》。《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以《论语·学而》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讲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以及在学习上应该恪守的规范。本书原作者李毓(yù)秀(1662~1722)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为《弟子规》。  相似文献   

6.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看到这几句话,大家一定觉得很熟悉。不错,这几句节选自我们每天都在读的《弟子规》中。 我读过《三字经》、《干字文》和《弟子规》,觉得最好理解、最精炼的就是《弟子规》了。 《弟子规》的总序概括了《弟子规》中所有的内容,告诉了我们许多道理。  相似文献   

7.
黄济 《中国教师》2006,(8):18-19
二、《弟子规》《弟子规》一书,为清人李毓秀所撰。他把《论语·学而》篇中孔子所讲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编为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通俗蒙学读物,名为《训蒙文》,后经贾存仁修订,改名为《弟子规》。由于它通俗易懂、易行,包含了为人子弟在家、在外、待人、处事应遵循的一切道德规范,为清廷定为幼学的必读教材,曾经盛行一时,被誉为“开蒙养正最上乘”的读物。今天在进行道德教育时,这本书又为大家所重视。《弟子规》共为五个部分,其首章“总叙”将孔子的原话,用三字句改编成为:“弟子规,圣人训;…  相似文献   

8.
邹玲 《教师》2013,(16):115-116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以《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本文重点从两个方面阐述了我班孩子学习《弟子规》的点滴改变。  相似文献   

9.
<正>《弟子规》是中国传统启蒙教育的集大成者,是给学生树立的规范。那么我们教师是不是就没有必要学习了呢?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我们需要学习的东西。"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同样告诉我们,直到老,我们的身份也永远都是一名"学生"。因此,我们应放下"老师"的架子,与学生一道去学习并践行《弟子规》的师道精神。《弟子规》的内容依次是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相似文献   

10.
<正>"有余力,则学文"出自《弟子规·总叙》,其源头则须追溯到《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弟子规》也正是在《论语》经典教义的基础上加以拓展引申,列述弟子居家、外出、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原则与规范。该文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后经贾存仁修订改编,更名为《弟子规》,全篇在"总叙"之后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  相似文献   

11.
陶玲 《快乐阅读》2011,(13):8-9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它以《论语·学而篇》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为中心,  相似文献   

12.
《小学生》2008,(9):2-2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  相似文献   

13.
吉兴 《职业技术》2007,(5):51-51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相似文献   

14.
良好的品德是人们共同最求的思想准则以及行为规范,而品德的培养首先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弟子规》作为我国先圣孔子的思想传承,将儒家提倡的"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等良好的品德与人生哲理变得具体化、规范化。文章通过简要阐述《弟子规》在现代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分析现存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深入剖析《弟子规》在家庭伦理道德教育中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5.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分加以演叙,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  相似文献   

16.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分加以演叙,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钱文忠教授说:如今的孩子获取  相似文献   

17.
《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传统国学典籍是中华民族珍贵遗产。《三字经》、《弟子规》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内涵丰富;《论语》则记述了学习的方法、态度,做人的修养、德行等。它们是学生不可不知的精神养料。在初中思品课中运用好它们,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行。  相似文献   

18.
职高生学习、践行《弟子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弟子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以《弟子规》进课堂为载体,在高职学生中开展“学习《弟子规》,走幸福人生路”的活动,为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寻找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八个维度分析《弟子规》的精华与糟粕,包括孝敬父母、团结兄长、尊敬长辈、严于律己、诚实守信、人际关系、见贤思齐、获取知识,意即《弟子规》中提到的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研究发现,作为一部珍贵的文化遗产,《弟子规》的精华思想远远多于其糟粕,当代国人需要汲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使其在优秀中华文化传承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弟子规》是根据儒家的经典编写而成的,《弟子规》也是前人为人处世以及日常行为规范的重要总结。要求幼儿学习《弟子规》有助于幼儿道德认知水平提升以及促使幼儿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幼儿良好性格形成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是分析《弟子规》对于幼儿养成教育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