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秀丽  魏红  刘玉芬 《金秋科苑》2009,(18):143-143
小麦产量是由品种特性(内因)及环境条件(外因)相互作用所决定的。在目前大田生产中,小麦生长发育所必须的生活条件(光、温、水、气、养分等)中,光与温主要依靠适应自然而得到满足,而水分、空气、养分则主要靠人们栽培过程中给予供应和调节,它们大多通过土壤对小麦生产发生作用,并受土壤性状的影响而在产量上表现不同效果。所以,土、肥、水是小麦生产上首要解决的基本生产条件。本文主要探讨小麦的施肥技术。  相似文献   

2.
优质小麦高产施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秀丽  魏红  刘玉芬 《今日科苑》2009,(18):143-143
小麦产量是由品种特性(内因)及环境条件(外因)相互作用所决定的。在目前大田生产中,小麦生长发育所必须的生活条件(光、温、水、气、养分等)中,光与温主要依靠适应自然而得到满足,而水分、空气、养分则主要靠人们栽培过程中给予供应和调节,它们大多通过土壤对小麦生产发生作用,并受土壤性状的影响而在产量上表现不同效果。所以,土、肥、水是小麦生产上首要解决的基本生产条件。本文主要探讨小麦的施肥技术。  相似文献   

3.
肥料是现代农业生产中投入最大的一类农业生产资料.约占农业生产总投入的二分之一。据联合国粮农组织(IFO)估计.肥料在农产品增产中的作用占40%~60%。可见解决好肥料的生产及施用问题事关重大。肥料的概念最早形成于1840年德国化学家李比希提出的“植物矿质营养学说”和“养分归还学说”。根据李比希的农业化学思想.国际肥料工业协会(IFIA)将肥料定义为(1)能供给土壤养分满足作物高产需要;(2)补偿因植物收获、淋失和气态挥发所造成的土壤养分损失(3)能维持和改善土壤肥力状况的农用生产资料。这一定义从肥料的使用价值上说明了肥料应具备的功能属性。  相似文献   

4.
江苏淮北地区光热资源可以满足稻麦一年两熟要求。水稻和小麦的光温生产潜力每亩可达1350—1400kg和600—800kg,而水稻实际亩产只达到光温潜力的30%左右,小麦可达40%。潜力未能充分发挥,主要是受水肥条件影响。本区常年降水量800—1000mm,但季节分配不匀,夏涝往往严重影响农业生产,春旱、初夏旱常造成小麦减产,影响秋熟作物及时播种和栽插,尤其是水稻育秧和泡田插秧的水源不足,是造成水旱田布局不稳,影响秋熟作物增  相似文献   

5.
乡(镇)级区域土壤养分空间变异与分区管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该文采用传统统计和地统计相结合的方法 ,研究了乡 (镇 )级区域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与分区管理技术。结果表明 ,菜田土壤主要养分N、P、K、Mn、Zn、Fe等尤其是P、Mn和Fe的速效含量明显高于粮田 ,种植制度和土壤肥料有关的管理历史是对土壤养分进行宏观分区管理的一个重要依据 ;粮田土壤N、P、K、Mn、Zn和Fe普遍缺乏 ,不同土壤养分的变异情况各不相同。整个区域土壤N、P、K、Mn、Zn等主要养分速效含量的空间变异性存在着半方差结构 ,在较大范围内存在存在着空间相关性 ,这一基本趋势对土壤养分分区管理是有利的。粮田区域土壤养分速效含量呈现较明显的空间分布格局 ,对土壤主要养分N、P、K、Mn和Zn可分别分成 2、3、2、2和 2个养分分区 ,因而对这 5个土壤养分进行分区管理可行。作物高产优质分区平衡施肥技术在小麦和玉米上使产量分别增加 1 0 9%~ 1 2 5 %和 1 2 5 %~ 2 1 7% ,使经济效益分别提高5 89 97~ 74 6 5 6元 hm2 和 5 2 9 6 2~ 1 34 3 4 5元 hm2 。  相似文献   

6.
我国土壤养分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是人类生存之根本,土壤中养分的种类以及其含量不仅仅影响到作物的产量而且是决定作物质量的关键因素。本文以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的数据为基础,重新整理东北、华北地区和长江三角洲主要土壤类型的养分特征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得出新的结论和信息,以供在生产实践中作种植或者施肥等决策时参考。  相似文献   

7.
土地综合生产力评价与土地质量变化及农户行为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该研究是根据曲周的农业生产情况,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平台,初步选取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的地貌和土壤物理性质,地下水因子影响盐碱程度,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及其他生产条件等四类14个指标,进行分析。并通过相关性分析和逐步回归,针对小麦、玉米、棉花、蔬菜,筛选和确定影响其生产、产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筛选的指标进行量化分级和指标权重的量化,对影响与制约土地生产力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土地评价及其分析得出:(1)同一因素对不同作物有不同的影响;(2)同一地块对不同作物生产力综合评价等级不尽相同;(3)不同等级土地的土壤有机质的变化量、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情况有一定差异,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农户的生产投入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来自于农户种植结构的不同和不同区域、乡村农户间投入的不同;(4)地下水的过度开发,农户氮肥的过量投入以及钾肥投入的不足是该地区土地和水资源退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常温(23℃)和中温(36℃)下不同颗粒直径对小麦秸秆厌氧发酵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两种发酵温度下,100-150mm、15-25mm和0.6-0.8mm的小麦秸秆,粉碎粒度为15-25mm时产气效果最好,常温条件下日产气量和累计产气量分别为567ml和12.8L,中温条件下日产气量和累计产气量分别为588ml和14.5L。  相似文献   

9.
柴达木盆地农业生产条件及潜力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对柴达木盆地的农业自然条件进行了分析,并对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光温水(气候)生产潜力及灌溉调节后的光温水生产潜力进行了计算,在此基础上,对提高柴达木盆地农业生产潜力的主要措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土壤是作物生活的基质,它不仅给作物以物理支持,而且提供作物生长期必需的水分和养分。因此,它主要从肥力条件与肥力因素两个方面决定作物产量的高低。在土壤肥力特性的复杂关系中,土壤的物理性质起着主导作用。土壤耕作就是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生长发育提供适宜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1.
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病虫害防治工作极为重要。小麦种植及生产过程中,很容易受自然条件、病虫害、种植工艺等影响。本文主要分析小麦病虫害防治误区,提出综合防治技术,提高小麦产量及质量。  相似文献   

12.
在土地利用分区的基础上 ,把长江上游典型区———四川省彭州市的耕地土壤资源分为3类农业利用亚区 :平原亚区、丘陵台地亚区和山地深丘亚区 ,采用目前国内外应用最广泛的“农业生态区域法”估算该区水稻、小麦、玉米、甘薯和土豆 5种作物的光温潜在产量 ,并根据各区的土壤属性 ,计算了土地生产潜力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我国光温资源与气候生产潜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前言 光合作用是农作物产量形成的基础。影响光合作用过程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是植物本身的光能利用率,另一方面则是植物生活所必不可少的四个基本因子:光、温、水、气(CO_2)。提高农业生产从本质上说就是改善植物对光能的利用效率和充分利用光、温、水、气等自然气候资源。近二十年来国内外对这两方面的问题都予以高度重视和深入探讨。本文侧重从光能利用的角度探讨我国光温资源及其制约的生产潜力的地理分布。  相似文献   

14.
刘芳  张红旗 《资源科学》2012,34(4):758-768
本文基于野外实测剖面数据,借助于数理统计方法探讨了采样点尺度上土地利用和地形因子(海拔、坡度和坡向)对伊犁新垦区表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土地利用类型对表层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和全磷有显著性影响,而对全钾的影响不显著;②不同地形因子对表层土壤养分要素影响的显著性各异。4种养分含量与海拔呈极显著正相关,在500~600m梯度平均含量均最低,600~700m梯度波动范围均最大;有机质、全氮和全钾在高海拔梯度的平均含量高于低海拔的含量,全磷的平均含量随着海拔升高呈倒U型分布;③有机质和全氮与坡度呈显著正相关,3°以上的平均含量显著高于3°以下;在坡度〈1.82°时,4种养分含量的波动范围最大;④全磷与坡向呈显著负相关;阴坡的各种养分因子的平均含量不同程度的高于阳坡的含量;除全钾外,各种养分因子在阳坡的波动范围均大于阴坡的范围;⑤土地利用类型与地形条件的交互作用对表层土壤养分含量存在影响。在不同地形条件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的表层土壤养分含量高低情况存在差异,表现在较高海拔、较大坡度和阴坡上中覆被草地的有机质含量明显高于农田和低覆被草地,而在较低海拔、较小坡度和阳坡上则情况相反。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禹城市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研究是实现粮食稳产、高产的前提,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理论基础。对不同条件下的作物生产潜力准确估算和适宜的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是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研究的核心内容。本文采用PS123作物生长模型进行作物生产潜力计算,根据山东省禹城市实际状况,确定了模型输入参数,计算了研究区玉米、小麦和大豆的光合、光温、气候和气候-土壤生产潜力,采用作物结构订正计算区域粮食生产潜力。考虑粮食生产中光热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社会经济资源等方面,从准则层和因子层两个层面构建了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模型,确定了各评价因子的目标值和权重,对禹城市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 ①山东省禹城市光合生产潜力52 784kg/hm2,光温生产潜力11 023kg/hm2,气候生产潜力8 377kg/hm2,气候-土壤生产潜力6 450kg/hm2,对这3种作物的实际产量进行结构订正得到该市1999年~2001年粮食平均现实生产能力为6 244kg/hm2,禹城市粮食生产潜力较大; ②制约粮食生产稳产、高产主要自然因子为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劳动生产率、化肥利用率和产投比的低下是主要的社会经济限制因子。根据不同的限制性因子,本文提出了单项资源利用技术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6.
环境条件对小麦品质的作用:一是直接影响氮素的代谢;二是通过影响子粒淀粉积累而间接影响蛋白质含量。气候因素是环境条件中的主要因素,在气候、土壤和品种三大因子中,气候的影响最大,所以小麦品质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气候条件的变化。在气候条件中,以温度、光照和水分最为重要,尤其是抽穗至成熟时期的温度、水分和光照的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
磁混肥是以火力发电厂的粉煤灰为主要原料,采用特殊工艺制成的一种新型肥料。它不仅可以解决燃煤电厂粉煤灰堆积占地、污染环境的严重问题,还具有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提高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的功效。 该肥在主要土壤类型上的水稻、小麦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小麦产量提高10~30%,粗蛋白含量增加2.5~3.0%;水稻产量提高10~20%,粗蛋白含量增加1.7~5.6%。  相似文献   

18.
《西藏科技》2005,(7):63-64
植物为了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养分。但是决定作物产量的,却是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小的养分因素,产量也在一定限度内随着这个因素的增减而相对地变化。通常用装水木桶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9.
中国粮食主产区生产潜力对气候波动响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韩荣青  郑度  戴尔阜  吴绍洪  赵明华 《资源科学》2014,36(12):2611-2623
粮食生产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是目前全球关注的热点之一,且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潜力格局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是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关键问题。本文对逐级递减的机制法模型进行了改进,主要是修正计算太阳辐射的系数a和b,并划分不同土壤有效系数指标区来构建各自的评价指标体系,计算了1995年和2005年的光合、光温、气候和土地等4个逐级递减层次的生产潜力,并分析1995-2005气候变化对光合、光温、气候和土地四个层次生产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内绝大部分区域的作物有效生育期增加,并且有效生育期初日时间逐渐提前,而终日时间相应推迟;同时生育期时段内的日照时数增加;而作物有效生育期内有效降水量总体减少,且大部分地区降水多集中在有效生育期内。降水减少是整个研究区粮食生产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各气象因子的变化整体上有利于生产潜力的增长。气候波动使得光合、光温、土地3个层次的生产潜力增长,使得气候生产潜力降低。对光合、光温、气候和土地4个层次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小。从对水田和旱地的影响看,气候波动导致水田光合生产潜力比旱地的增加更多;而气候波动使旱地的光温生产潜力比水田的增加更多;气候波动导致旱地的气候生产潜力比水田的减少更多;气候波动导致旱地的土地生产潜力增加,但水田的土地生产潜力减少。  相似文献   

20.
川中紫色丘区土壤养分空间分异与地形因子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邓欧平  周稀  黄萍萍  邓良基 《资源科学》2013,35(12):2434-2443
研究地形因子与土壤养分空间分异的相关关系对于养分管理和精准农业都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应用GIS技术结合地统计方法,研究川中紫色丘陵区土壤养分空间分异性,探讨坡位、坡度、坡向和坡形4个地形因子及其不同组合与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土壤养分均呈现中等变异;②土壤养分因子与高程、坡度、坡形呈负相关;与坡向、平面曲率和剖面曲率呈正相关;③4个地形因子中,坡位、坡度及坡向对土壤养分分布具有强烈影响。坡位-坡度组合下,土壤养分分异与在坡位和坡度单个因子作用下趋于一致,但差异不显著。坡位-坡向组合下,土壤养分分异主要与坡向相关。坡度-坡向组合下,土壤碱解氮和有机质随坡向变异明显,而速效磷和速效钾则随坡度变异明显;④Kriging插值显示,有机质在中部丘顶部位含量最低,随坡位下降含量呈环状升高;碱解氮主要分布于区域西北部;速效磷在空间分布上沿西北-东南方向呈现一条高含量带;而速效钾则主要分布于区域西南部,以中部三处丘顶含量最低,呈环状逐步向外增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