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相关链接】:“刺马”,是指清末张汶祥刺杀两江总督马新贻的故事,后被称为“清末四大奇案”之一。围绕着张汶祥的杀人动机,民间众说纷纭,清朝政府也始终都没有定论。100多年后的2008年,一部斥巨资拍摄的电影《投名状》在国内问世。  相似文献   

2.
古代中国早有“事实”之说,并在“虚-实”对应的话语框架中被国人长期使用。而清末对译英文“Fact”的“事实”则源自日本,构成“事实(客观)-理论(主观)”二元对应的话语框架。此框架被引入报界后,转化为新闻思想领域关于“事实”和“言论”关系的话语辨析,影响深远。清末侧重“言论”的作用,主张“言论为事实之母”,民初则突出“事实”的地位,强调“言论必于事实上负责任”。文章指出,两种“事实”概念在清末是分离的,至民初则结合到一起,它们最终促成彼时新闻界重“事实”轻“言论”的认知取向。此种取向,为“五四”时期新闻本位思想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陈三立(1853-1937),字伯严,号散原老人,江西义宁(今修水县)人,为“同光体”的旗帜和领军人物、赣派诗人的代表。在清末与谭嗣同、丁惠康、吴保初号称清末“四公子”,是清末“诗界革命”的八贤之一。他是具有改革思想、民族气节的爱国诗人。他是以国家安危、民族存亡来考虑自己的进退出处的,故能长期有官不居,宁愿助父变法,“以改革天下”为己任。  相似文献   

4.
郭利霞 《现代传播》2022,(12):10-17
“newspaper”这一概念自清末民初进入汉语后,先后至少出现过13种中文译名,包括直译的“新闻纸、新闻篇”,高频用于报名的“日报、新报”等,最终定型为“报纸”。这一方面是清末民初社会历史背景使然,可以说,外报衰落、民报兴起、官报失利、反教常态化,共同促成了“报纸”的胜出;另一方面这也是词语分工及表义明晰化的结果,“报纸”比“日报、邮报、新报”等词外延广,又比“新闻纸、新闻篇”等词表义明确,它根植本土,且顺应了汉语词汇发展的双音化趋势。概言之,“报纸”胜出是风云突变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语言和社会互动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5.
周后平 《湖南档案》2013,(11):43-45
曾国藩,字涤生,湖南湘乡人,官至总督,清末“大儒”、“中兴第一名臣”。  相似文献   

6.
出版史话     
《现代出版》2011,(1):19-19
善本:在版本鉴别的基础上,产生了“善变”的概念。所谓“善本”就是好的版本,最早是由欧阳修提出的,他认为“屡更校正,时人共传”,即文字上没有讹错就称为善本。后清末张之洞提出“善本三义”:一要足本,内容无缺漏删节;二要精本,经过校对和注释;  相似文献   

7.
杨晓光 《兰台世界》2014,(9):102-103
尚云祥,清末民国时期著名的武术家和形意拳大师。晚年专心致力于武学研习,将毕生所学与其他门派的功夫融会贯通,自创了“尚式形意拳”,对清末形意拳乃至整个内家拳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走了个松泛,来了个呻唤。” 这是兰州方言中的民谣,流传于清末民初,它用谐音的方法,影射清末的两位陕甘总督——崧蕃和升允,  相似文献   

9.
“南陵徐氏书”是京师图书馆早期善本来源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继承京馆藏书的北京图书馆认为“南陵徐氏书”是徐乃昌积学斋藏书。根据史料记载,此批藏书实为徐文达、徐乃光父子藏书,清末徐乃光将家藏字画书籍售予端方,抵偿币局欠款。依据清末民国史料可钩稽徐氏旧藏出让详情,徐氏所藏书画收储于江南图书馆,而书籍则送学部筹建京师图书馆。其中经手人为缪荃孙,徐乃昌是徐乃光从弟,在当中起到联络人作用。徐乃昌积学斋藏书直到抗战时期才逐渐散出,与京师图书馆早期入藏的“南陵徐氏书”无涉。  相似文献   

10.
清末新闻出版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清末新闻出版法的制定背景,内容分析以及对清政府立法意图以及其客观影响的分析,对清末新闻立法进行了扼要的分析。清末新闻出版立法是在清末“预备立宪”以及变法修律的背景下出现的,即受到了变法修律的影响,其本身也是变法修律的一种表现。它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专门的新闻出版法律的产生,在客观上对于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也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于1991年6月1日施行。追寻历史的印记,早在20世纪初,清末“预备立宪”时期即已产生《大清著作权律》,其为近代中国第一部著作权法规。《大清著作权律》,由清末的民政部拟定、资政院议决,清廷于1910年12月19日谕准颁行。该律共5章55条(“通例”4条、“权利期间”11条、“呈报义务”8条、“权利限制”27条、“附则”5条),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  相似文献   

12.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署“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是清末维新运动的领袖之一。他在我国近代新闻史上占有其独特的地位。他在清末民初不但拥有大量的读者,而且他所创造的一种报章文体——“新文体”,在五四运动之前风靡一时,影响很大。康有为、梁启超是变法运动的启蒙者与领导者。梁启超的“新文体”是适应资产阶级改良主义  相似文献   

13.
在世道困厄、人心激荡的清末,各种社会思潮纷呈迭起,它们意在探究中国积贫积弱的根源、承载“救亡”与“新民”的使命。这其中的尚武思潮颇具特色,它与当时的民族主义思潮和改造国民性思潮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清末年间及以后的较长时期内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拟对清末尚武思潮及其作用、影响加以探讨。 一 尚武思潮的形成 尚武意识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原是有其一席之地的。追溯中国历史,我们便可看到,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藏书机构在清末民初实现了从“藏书楼”到“图书馆”的转型.这一转型经历三个阶段:维新变法、清末新政和民初的新图书馆运动.经过三代中外知识分子(传教士、维新派知识分子、留美学人)的不懈努力,近代西方图书馆先进的构建方式、管理模式、服务理念、本质属性等近代特质被介绍到国内,最终实现了从“楼”到“馆”称谓上的转变,这种转变其实质是一次文化上的“范式”选择.近代图书馆人文化交流上采取的“拿来主义”策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今天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利峰 《档案天地》2015,(10):25-26
北戴河海滨位于抚宁县东南部,清末、民国时已成为著名风景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每年夏季来此度假、办公,每逢中央举行重大政治活动之前,常常在北戴河召开预备会,故北戴河有“夏都”之称.  相似文献   

16.
许恩 《兰台世界》2013,(12):100-101
清末舞蹈家裕容龄身为满清贵胄,却对西洋舞蹈情有独钟,她在西洋舞蹈上取得巨大成就后,又苦苦探寻能使中国传统舞蹈艺术与西方现代舞蹈艺术成功契合的演绎方式,最终锤炼成中西合璧的“中国宫廷舞蹈家”.  相似文献   

17.
刘家林  熊丽 《编辑之友》2012,(5):122-124
作为近代中国唯一一份日报形式的石印画报,《图画日报》具有很强的时事性,在清末民族危亡之际,《图画日报》对清末官吏腐败无能进行大力批判.虽《图画日报》在推崇女学、批判各种迷信和陋习方面具有进步性,但也对各种腥膻惊悚的社会新闻津津乐道,表现出其积极“走向世界”的同时还在“拥抱乡野”的双面性.  相似文献   

18.
车林齐密特是清末民初外蒙古宗教界、政界的显要人物,历任库伦额尔德尼商卓特巴衙门的宰桑喇嘛(又译斋桑喇嘛)、达喇嘛,是策划外蒙古分裂活动的首要分子。外蒙古宣布独立后,被任命为第一任“内务大臣”(1911年12月——约1914年6月在任),而且在1912年6月之前负责主持“大蒙古国”全局事务,以致于长期以来被误认为首任“内阁总理大臣”兼“内务大臣”。  相似文献   

19.
清末报刊发表有关“新学”的文章名目繁多,但其中孙毓修所写的《图书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教育杂志》1909年第二期至1910年第一期连载),可说是在近代中国较早有系统地研究公共图书馆的一篇文章,值得中国图书馆史研究者注意。孙毓修,江苏无锡人,一生从事教育和出版工作,是一位版本目录学家(藏书楼名“小绿天”),清末进入  相似文献   

20.
“东方泰晤士”的创刊在清末民初,上海《时报》曾与《申报》《新闻报》鼎足而三,“老上海”常以“申、新、时”三大报并称。《时报》对“报界革新”有过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