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下)选了《荆轲刺秦王》一文,这篇课文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笔者在分析了课文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后。突然一个学生问“老师,荆轲为什么要去刺秦王?”这个问题课本上是提出来让学生进行归纳思考的.教师指导用书虽有说明。但不够清楚。于是笔者就布置学生课后查阅一些资料。在第二天上课时再作交流。  相似文献   

2.
《荆轲刺秦王》是《战国策》中的名篇,这个故事在我国渊远流长,家喻户晓。荆轲刺秦王最后以失败告终,在这一过程中,荆轲有着自己的无奈,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做一番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在历史的天空中,荆轲,是一个让独裁者、暴君难以人眠的人物,也是一个让无数“草根”眼睛发亮的形象。无论是《战国策·燕策三》中,还是《史记·刺客列传》中,荆轲都是一个“节侠”形象,他性格深沉、刚毅、慷慨,他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他不畏强暴、不避艰险……每一人都可以有他心目中的荆轲,而我们的任务是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去了解真正的荆轲,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收入《荆轲刺秦王》。对“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一句,教材把“戮没”注为“杀戮和没收。重要的人杀掉,其他人等收为奴婢。”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高语必修①《荆轲刺秦王》一文中有两句话,一是第8段:“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一是第10段中:“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  相似文献   

6.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荆轲刺秦王》(下文简称《荆》文)是《战国策》的精彩篇章,它将荆轲刺秦王记叙得生动曲折、跌宕起伏,实现了历史性和文学性的高度统一。然而,细细读来,却发现其中似有几处疑点。  相似文献   

7.
中学教材《读本》选入了《荆轲刺秦王》,它是《战国策》精彩的篇章之一,特别是对易水送别场面的描写,更令人回肠荡气。其中“发尽上指冠”,能说成“怒发冲冠”这个成语吗?不能。“怒发冲冠”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是  相似文献   

8.
孟祥印 《学语文》2012,(4):66-66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一册(必修)选用了《荆轲刺秦王》一文,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课文有两处疑点,录于此,并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9.
一、“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课本注释:“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从译文中可看出将“今”译为“现在”。  相似文献   

10.
荆轲历来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物。贾岛说:"易水流得尽,荆卿名不消。"高度赞扬了荆轲面对强秦无所畏惧,赴汤蹈火,在所不惜的英雄壮举,为人传颂;王昌龄说:"诚知匹夫勇,何取万人杰。"认为荆轲刺秦王只是逞匹夫之勇,不足称道。笔者认为,在秦强燕弱,大兵压境,燕国君臣束手无策的情况下,荆轲能不忘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挺身而出,明知赴死,却义无反顾,令人震撼。  相似文献   

11.
笔者在阅读《荆轲刺秦王》(人教版高中第二册)的过程中,发现其中两处注释值得商榷,兹不揣浅陋,提出自己的商榷意见,求教于诸位方家:  相似文献   

12.
一,说教材 (一)文本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荆轲刺秦王》是战国策的名篇。在“新课标”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被选入人教版教材必修一第二单元。荆轲刺秦王一节,是古代中国勇敢行为和清洁精神的集大成。那一幅永不磨灭的画面,已经定格在我们的记忆中,感动着、哺育着一代代的中国人。学好这篇文章,可以感受荆轲这一悲剧英雄的人格魅力,还可以利用古今视界差异,激发学生读出新意,  相似文献   

13.
【设计思想】 本课在设计上本着两个原则: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本课面向高一新生,通过表情诵读的方法,增强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语感。不能过多地从语法角度肢解文本。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荆轲刺秦王》一文,  相似文献   

14.
史记的文学语言,历来备受隆宠。“子长多爱,爱奇也”,“叙事入神”,“焕炳可观”,“每叙一人,面目活现”。鲁迅先生则爬罗剔抉机锋英发,题作“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央电视台倾力打造的一个精品节目,《感动中国》以评选出当年年度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人物为主打内容。所选的每个人物身上都有一种让观众感到心灵震撼的精神力量,《感动中国》因此被媒体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  相似文献   

16.
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可以看出人才任用的很多学问。  相似文献   

17.
教学《荆轲刺秦王》一文,通常会对文中人物的形象进行品析。往往会关注文中的显性人物,如燕太子丹、荆轲、秦武阳等,通常会结合这些人物在文中的言语个性、行为事件等进行品析,却常常会于不经意之间忽略与整个“刺秦”事件紧密相关的另外两个人物:一个是出场时间很短暂的人物“樊於期”,还有一个就是文本中根本就没有出场的“荆轲所待之客”。  相似文献   

18.
《荆轲刺秦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中的一篇文章,其中有这样一句话:“轲日:‘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人教版教师用书对此句翻译为:“荆轲说:‘现在有一个建议,可以用来解除燕国的忧患,报将军的深仇大恨,怎么样?’’’  相似文献   

19.
在教学《荆轲刺秦王》的过程中,始终有一个问题困扰着笔者:“荆轲”能算一个英雄吗?他似乎只是一个“失败的刺客”而已。《史记·刺客列传》记载了五个刺客的事迹。除了荆轲之外,另外四个都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可以说都是胜利者。  相似文献   

20.
姓名:荆轲,也称庆卿、荆卿 籍贯:祖籍齐国人,出生于卫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