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学者研究阮籍的诗歌历来都集中于他的八十二首《咏怀诗》,除此外,阮籍诗作其实还有四言《咏怀诗》十三首、《大人先生传》中的诗歌若干首。阮籍《大人先生传》是一篇寄意周全、体制独特的作品,其中的《采薪者歌》《大人先生歌》、七言"崔巍高山勃玄云"一节、三言"真人游"一节几首诗歌杂处其间,不仅显出文章韵散间杂、错落有致的特点,而且可以以此管窥阮籍对中国古典诗歌体式多样化的开拓及其所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2.
八十二首五言《泳怀诗》是阮籍的诗歌代表作,被历代学者们公认为晦涩难懂。本文通过分析阮籍诗歌中所选择的抒情意象及其内涵,来发现阮籍的内心世界,从而了解《诛怀诗》的主题思想,以证明《诛怀诗》的可懂性,以和传统的观点商榷。  相似文献   

3.
正始诗人阮籍、嵇康对抗司马氏统治,崇尚玄学,形成寄托"遥深"和"清峻"的诗歌风格。而西晋诗人傅玄投靠司马氏政权,尊儒反玄,诗歌崇尚拟古、讲究语言与形式的创新。通过分析三人人生选择、思想倾向与诗歌特点,可以看出西晋诸贤没有沿着阮籍、嵇康的创作道路发展,而是受到傅玄的影响,变正始玄思为流韵绮靡,从而开启了西晋追求文辞华美与技巧创新的诗风。  相似文献   

4.
阮籍82首五言《咏怀诗》显示了政治压力下的诗歌特征,大梁和首阳两个重复率极高的地理名称,是其重 要的政治密码,它们从两个侧面,表现了阮籍既想逃避政治,又不能忘怀政治的矛盾心态。  相似文献   

5.
阮籍写于魏晋之交的八十二首咏怀诗是他当时心灵的真实写照。诗歌中体现了诗人心灵的痛苦和矛盾。本文认为造成诗人痛苦矛盾的关键点在于他对时间的敏锐感悟,并且从阮籍对时光飞逝、今昔对比和渴望永恒三个方面感悟做出分析,探究其文化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6.
阮籍的五言《咏怀诗》,含蓄蕴藉,音逸调远,往往几十个字的一首小诗,千百年来,学者诗人,解说纷纭,各持己见,具有明显的张力。文章力图通过语义、语法、修辞、命题等这些语言学最基本的因素,来探讨阮籍的诗歌的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7.
钟嵘在《诗品》中因其对阮籍作出"其源出于小雅"的评价,使得阮籍成了中国诗歌史上独树一帜,空前绝后的存在。阮籍诗歌继承着《小雅》的现实主义精神与批判精神,在艺术风格上也存在诸多相似之处。但阮籍诗歌中许多富有时代特色的内容为《小雅》所不具备,《小雅》境界亦有阮籍诗歌所未及之神韵,二者在彼此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阮籍诗歌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的特征,儒家“比兴”的方法已经不能解释他的诗歌。这是因为外在严峻的政局,阮籍不能直抒其意,造成了他的诗歌结构的封闭性。他采用“寄言出意”言说方式,运用与当时流行的道教有关的语汇,构筑了一个象征的世界,使他的诗歌又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现实在他的诗歌中,大多是记忆的醉片,并不是写实的,而是为诗歌中的哲理服务的。因此,造成了阮籍诗歌和儒家“比兴”解放方法的错位。这是阮籍诗歌难以理解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史学对阮籍文学创作的影响非常大。阮籍在曹魏晚期参与编纂官修史书《魏书》,而编写《魏书》也成为他创作《咏怀》诗的契机。就诗歌内容而言,亲历魏晋政权更迭的经历形成了阮籍盛衰无常的历史观,在创作时他将这种历史观注入诗歌中,使其《咏怀》诗充满了无常之感;由于史学素养深厚,阮籍常用史学家的时空观念来思考人生,从而使其诗歌充满了时空感;此外,阮籍还以诗论史,使其诗歌充满了浓厚的史鉴意识。就诗歌形式而言,由于文史兼通,他在创作时有时会模糊史学与文学的界限,将史书的体例引入诗歌中,从而形成叙、论结合的创作模式;在阮籍之前,汉魏文人多用“语典”,极少采用“事典”,由于精通史籍,他在诗歌中开始大规模运用“事典”。  相似文献   

10.
阮籍的四言诗历来争议颇多,因此不被学界重视。但多方面资料证明,其四言13首是其本人所作。其四言诗言志抒情,感情舒缓,多温柔敦厚,少激愤急切,与其五言诗风格不同,这既与创作时间较早有关,也基于四言诗继承的是《诗经》的"诗教"传统。阮籍与嵇康的四言诗风格各异,阮诗平和,嵇诗峻切,则反映出二人不同的思想性格。  相似文献   

11.
游侠是战国到汉初社会动荡的产物。游侠诗则是传统诗歌的重要类型之一。建安时期士人普遍具有强烈的建功立业愿望,以曹植为代表的游侠类诗歌应运而生。曹植的游侠诗将少年任侠、追求个体自由的模式与忠君爱国思想结合起来,深刻影响了后世游侠诗歌的创作。阮籍此类诗歌中表现了对游侠建立功名之梦的清醒认识,主张退而在文学作品中彰显理想人格和精神自由。李白游侠诗作开创了"功成身退"模式,是对以上两种传统的继承及融合。  相似文献   

12.
诗人艾米莉·狄金森一生创作1775首诗歌,其中600多首以"死亡"为主题的作品成为她所有诗歌的精华,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标新立异的创作特点。本文以心理研究为依据,立足19世纪美国时代背景,从诗人的生活环境、创作经历、宗教影响三方面入手,阐释诗人"死亡诗歌"的创作动机。  相似文献   

13.
作为美国文学史中两位重要的实验型和创新性的现代诗人,卡洛斯和康明斯的地位无疑成绩卓著的。在这两位诗人大量的诗作中,通过对卡洛斯的"寡妇春怨"、"在去传染病医院的路上"和康明斯的"正当"这三首诗歌进行比较,不难发现这三首诗歌中存在着对春天的关注(春怨与沉思;严酷的早春三月;美丽的春天下具有欺骗性的威胁)和不同之处(1.关注的焦点的不同:异化;严冬末尾的三月和隐含初现的苏醒;人类的邪恶2.反映主题的技巧的不同:直接与明晰;骇人与隐含)。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一方面这三首诗歌从主题上看与英美文学中春天诗歌的传承和互文关系(古希腊诗人伊比卡斯、英国诗人乔叟、T.S.Eliot),另一方面,这三首诗歌也创造性的超越了传统。因此,这三首诗歌展示出20世纪文学创作的新特性并表露出20世纪诗歌异于传统和浪漫主义诗歌的端倪。  相似文献   

14.
魏晋南北朝在中国文学史一直都被认为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它开启了文学自觉的大门,文人学士开始更多的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此时以道家为基础的玄学开始兴起,清谈之风、隐逸之行、追仙服药等山林行为越演越烈。竹林七贤为这一时代最为著名的团体,而其中又以阮籍为代表。宋长白在《柳亭诗话》中说:"建安七子之后,断推阮公第一"。阮籍的诗文中以他的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为主,在这些诗歌中反映了阮籍的个人气质和包围他的时代氛围。  相似文献   

15.
阮籍为魏晋名士、竹林七贤之杰,历代对阮籍及其诗歌评价颇多,众说纷纭。阮籍生活的时代有其独特性,他的处世思想及政治态度的形成与时代相关,他以极端的行为方式来表现对黑暗社会的极度不满,表现在诗歌内容中,则是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思考,即强烈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6.
王维中晚年诗歌计约220首,一直以来,学界多从佛家文化的角度来研究其诗歌,认为其本质是"内佛外儒"。本文从文本出发,认为王维中晚期的诗歌体现出其对儒家文化的发自内心的信仰,不同于借助佛家思想避难以寻求心灵的慰藉;且无论是"隐"还是"仕",王维的思想及其诗歌始终是以儒家精神为主体的。  相似文献   

17.
高鲲 《现代语文》2006,(5):48-49
阮籍以《咏怀诗》名世,一般提到他的《咏怀诗》,都是指其五言《咏怀诗》。如《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阮籍”条说:“……(阮籍)长于五言诗,代表作《咏怀诗》82首多抒写忧生伤时的苦闷,为后世传诵。……”但阮籍是否还写有四言《咏怀诗》,有多少首,知道的人就不太多了,因为建国后几部通行的文学史著作都不提这个问题,只有胡国瑞先生在《魏晋南北朝文学史》中提到阮籍还有四言《咏怀诗》三首。《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阮籍”条说:“……其主要作品就是五言《咏怀诗》,此外还有四言《咏怀诗》,今存13首。……”另外质量较高的《中国历代…  相似文献   

18.
阮籍是我国中古时代“别有一家”(王士禛《古诗笺·凡例》)有独特艺术风格的诗人,其八十二首《咏怀》之作,被前人盛誉为“五言之警策”〈钟嵘《诗品·序》〉,“神至之笔”(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八),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由于阮籍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运用比兴手法来托物寄意,言志抒怀,致使其诗歌“深于其托”  相似文献   

19.
文学语言在广义上是象似的,诗歌自然不会例外,而且更加依赖象似性。《歌唱自我》在美国文学史上有很高的价值。隐喻在这首诗中也很重要。惠特曼在这首诗中运用概念隐喻激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通过分析诗歌语言的隐喻象似性,显示"自我"意象意义包罗万象。惠特曼将"自我"同诗人自己,美国,其他美国人,神,以及自我思想联系在一起,向读者展示了"自我"这个意象的丰富的隐喻意义,显示了诗歌语言的隐喻象似性。  相似文献   

20.
运用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鸟的意象,来进行诗歌中的传情达意,这一比兴传统早已有之。而阮籍在八十二首咏怀诗中很好地继承了前人的鸟类意象群,并发展出了自己的一套独特的鸟类意象。将《咏怀》中八十二首诗中的鸟类意象进行分类,可以将其分为具有明显特征的几类,从而分析意象中蕴含的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