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国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占国土面积的52.2%,用于耕作的面积约占3000万公倾,占全国可耕面积的30%左右,主要分布在北方15个省、市、自治区,人口1.4亿。这些地区大部分土地没有灌溉条件,雨养农业仍然是最主要的耕作方式。因此,我国十分重视旱区农业研究工作。西北农业大学干旱半干旱研究开放性实验室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于1993年由农业部批准建立的部重点实验室。3年多来,我们按照“开放、流动、联合”的方针,边建设,边开放,边研究,在人才培养、实验室建设、科学研究和科学管理及深化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 谋划长远,紧抓当前,努力搞好旱农研究和成果 转化工作  相似文献   

2.
章蓉  陈运平 《科技广场》2004,(5):134-136
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是目前国内外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其实质就是研究把有限的教育资源投入到哪里才能获得最佳经济和社会效益的问题.在教育资源配置问题的研究中,我们注意力过度集中在有形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容易忽略和开发诸如信誉、形象和品牌等一些不具实物和几何形态的“软件“.依笔者理解,在某种意义上说,开发和配置好无形资源,对于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扩大办学规模,挖掘办学潜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对教育的无形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中,必须认识和把握无形资源与有形资源的辩证关系,认真做好二者的兼顾与协调.  相似文献   

3.
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是目前国内外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其实质就是研究把有限的教育资源投入到哪里才能获得最佳经济和社会效益的问题.在教育资源配置问题的研究中,我们注意力过度集中在有形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容易忽略和开发诸如信誉、形象和品牌等一些不具实物和几何形态的“软件“.依笔者理解,在某种意义上说,开发和配置好无形资源,对于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扩大办学规模,挖掘办学潜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对教育的无形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中,必须认识和把握无形资源与有形资源的辩证关系,认真做好二者的兼顾与协调.  相似文献   

4.
作为国内高等教育资源最为集中的地区,长三角区域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于全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从长三角区域高等教育资源状况分析入手.结合长三角区域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模式选择,提出了长三角区域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策略体系.  相似文献   

5.
针对高等教育的效率与公平问题,提出解决的途径是高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使用目标分析法把总目标分解为三个分目标:制度资源、人才资源和资金资源的优化,并进行了系统分析,给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6.
高校图书馆重点期刊优化配置模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邵晋蓉  王桂香 《情报杂志》2004,23(6):96-97,100
在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建构重点期刊优化配置模型,采用优先关系法则确定各种因素在决策时的相对重要程度,以确定达到目标的方案。将期刊订购实际中的多种因素转化为数学表达式,使决策方案建立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以便实现动态管理。  相似文献   

7.
区域水土资源的空间优化配置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水土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尖锐,诸多生态环境问题也不断加剧,水土资源配置合理与否,不仅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影响着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的进程.因而有必要进行水、土资源优化配置,尤其是水土资源空间优化配置的研究探讨.该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区域水土资源空间优化配置具体的步骤和方法是:①利用GIS技术获取水土资源空间优化配置研究的基础资料;②在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益最佳的目标下,利用灰色线性规划模型对水土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获得水土资源优化配置方案簇;③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方案的筛选决策;④利用GIS软件将优选方案落实到空间地块上,实现水土资源的空间优化配置.以首都圈防沙治沙典型区之一的张北县为例对水土资源空间优化配置研究方法作了进一步的说明.  相似文献   

8.
为适应当前经济的高速发展,应重视对人才的开发管理,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使劳动者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针对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存在的问题,论述了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公平就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针对化学实验室无纸化资源配置问题,建立了数学模型和优化模型。提出了实验室过滤子集和课程过滤子集的概念,提出了优化模型中的预处理规则;提出了最小距离约束、资源最优均衡约束和最少等待时间约束的概念,提出了优化模型中的最优化规则。基于预处理规则、最优化规则和改进的粒子群算法提出了资源优化配置算法。仿真实验证明,该算法在进行资源优化配置时是快速和高效的。  相似文献   

10.
王泓权 《科技风》2014,(7):87-87
随着自动化技术、光电技术、微电子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用电要求的不断提高,数字化变电站的作用日益突出。进行数字化变电站继电保护优化配置也就至关重要。在介绍数字化变电站继电保护技术、结构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继电保护配置方案及设计方法。希望能够给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本文旨在论述文献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其方法是利用“互补”的原理、遵循文献老化规律和文献演化规律所确定的最佳效益期,在微观上优化馆藏在宏观上合理布局,通过网络协作、资源共享来解决使用文献的效益问题。  相似文献   

12.
尹红  黄崇利 《科技管理研究》2012,32(1):27-30,53
省部科技共建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通过共建优化整合中央和地方科技资源,以促进区域科技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合作形式。共建形式可分为省部共建实验室、省部共建创新产业基地、省部共建创新工程、重大发展计划中的科技共建等4类。共建项目选择的原则包括整体性、长期累积性和效益性等,其共建重点领域是基础研究、科技人才培养、产学研平台和战略性产业等4方面。  相似文献   

13.
何勇 《科技风》2014,(8):55-56
2012年省公司启动推广"两册"应用以来,生产管理和现场工作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标准化的管理和标准化的作业为班组工作切实起到了减负的作用。肇庆供电局为了确保"两册"应用的真正落地,对生产部门的各项工作流程进行优化梳理,指导生产班组对八项工作应用环节进行本地化修编。在工器具管理方面,随着近几年技改、修理投入的不断加大,输电管理所管辖的线路设备状况有明显的改善,线路本体缺陷不断减少,使得班组对线路本体的检修工作在逐年减少,原来的工器具管理模式已造成班组工作负担,针对这一现状,在输电管理所开展线路检修工器具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4.
人才是第一资源.合理配置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创新能力,已为世界各国所共识.我省要提高综合竞争力,更快实现沿海经济强省的目标,就要在此问题上有所突破,笔者就此谈些看法,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合理利用了水文学汇流原理,水库模拟调度原理和运筹学的方法,提出了胜利油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模型,为胜利油田的水资源配置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地矛盾日益突出,针对土地资源经济供给的稀缺性以及土地利用过程中的不合理性,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成为土地科学领域前沿的重要问题。介绍了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内涵及相关理论,最后探讨了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我国地域辽阔,土地面积较广,地形较为复杂,如何更好的使现在的土地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最大限度的发挥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当前国土管理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土地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对其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利用价值,科学合理的对土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是土地资源的研究方向。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土地资源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同时对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特征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并进一步对今后土地资源在优化配置方面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对我国未来铁矿名的需求做了定性分析,其次采用线性规划模型我国铁矿石的进口进行了资源优化配置。并通过2006年的铁矿石进口进行了实例验证,为我国铁矿石的进口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南水北调东线受水区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平  郑垂勇  赵敏 《资源科学》2006,28(5):88-94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我国南水北调总体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将缓解受水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及促进该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根据南水北调工程东线受水区的特点,将其划分为3个子区、5个用水部门,选用国内生产总值最大、区域总缺水量最小、区域重要污染物排放量最小为目标,以水源可供水量、水源至用户的输水能力、用户需水量、区域协调发展等为约束条件,结合水源供水次序系数、用户用水公平系数、需水量、水源供水量等参数,共同构成了该区域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通过对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在2010年和2030年,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受水区的各用水部门中,生活、环境、航运、工业用水都可以满足,只有农业用水出现短缺;南水北调工程东线受水区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协调度较好,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较差,整个区域资源、经济、环境的协调性一般。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天峻县阳康乡风光互补电站系统优化配置设计,建立了风电和光电输出的数学优化模型,通过计算机编程进行寻优计算,得出风光互补系统优化配置,既可保证系统的可靠性,又能降低发电成本,满足用户用电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