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创作主体的文本创作与阅读主体的创作阅读这两者之间由于客观上存在着“时间距离”,所以读者在阅读文本时,是紧跟作者的思路、附和作者的思想,还是读者克服由于时间距离带来的消极因素,合理的完形补白,积极的进行自己的审美体验,读出自我,是摆在文本阅读者面前的重要问题。阅读主体进行文本阅读时,必须努力消除“时间距离”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
“陌生化”作为一个标志性概念,由俄国学者什克洛夫斯基最早提出,近百年来,已经成为我们解读文本的重要策略和方法。然而,“陌生化”不是对文本读者的硬性要求,而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阅读效果。读者进入文本去寻找的,往往是能够与阅读对象产生亲和力的“知音”和“知己”,是再现自身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在书面文化(文章和文学)的大视野里,“陌生化”不仅是一个心智过程,更多的是诸方阅读主体通过文本中介与创作主体之间的对话过程。这种对话既是潜在的,又是显露的;是开放的,又是有界的。而这些对话的基础源于阅读主体对读物的“新”感受。这种“新”感受的最大特点就是其所具备的不确定性,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此“新”:感受一旦确定下来,对于特定的阅读主体来说,对于“他”的阅读过程就结束了;随着新的阅读过程的开始,“新”的感受仍在继续产生着。如此周而复始,永无止境。这个无限循环的触发点,便是“阅读的陌生感”。陌生感不是文本中固有的,而是在阅读主体与写作主体之间的对话过程中不断建构起来、不断变换体验的。  相似文献   

3.
互动性阅读概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本理念 所谓互动性阅读,就是阅读走出以往简单追求主体(阅读者)对客体(渎物)理解、认同、接受的固有模式,借助开放型阅读活动,激起主体身上的文化“分子”与客体包容的文化成分之间的碰撞,形成一种主客双方相互兼容、互相修正、互动发展的阅读机制,从而创造性读解文本的阅读形式。较之常规阅读,互动性阅读最大的区别在于:阅读活动带来的是主客双方的变化。一方面主体通过阅读,接受人类文化的营养,再造自我;  相似文献   

4.
从语言阅读理解的角度上说,阅读离不开感悟,也不能没有思维。一方面.汉语言重“意合”的特点决定了语文阅读应十分强调“披文入情”、“体情悟道”,要下功夫去感悟语言,做到“心领神会”。同时,现代阅读教学强调阅读主体与阅读文本的相互作用.阅读个体的原有经验、心理图式、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文化积淀将对阅读理解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阅读本应是一种体验。阅读主体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或共鸣,或质疑,这就是阅读体验,然而我们的阅读教学往往背离了体验。 表现之一,阅读的主宰权掌握在教师手中。以教师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感受,以所谓的“标准答案”取代学生的独立思考,这种现象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6.
所谓阅读教学形式,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和阅读文本三者之间因互动关系而形成的教学结构的表现形式;而阅读知识则是指阅读者个体对阅读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以及阅读技能的掌握。杜威认为,“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与改组”,重构并不意味完全抛弃或铲除,而是在坚持“守正”的基础上力求对已有的阅读形式根据阅读文本与阅读情境的需要进行更自由更灵活更合理的重组而“出新”,  相似文献   

7.
一、“阅读期待”名称及内涵 阅读期待概念源于“前结构”、“期待视野”概念。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前结构”就是读者在解释文本之前就具备了的先有、先见、先把握。读者对文本的“具体化”是以“前结构”为基础的,“前结构”使“具体化”带有主观成分、再创造成分。德国接受理论家先驱汉斯&;#183;罗伯特&;#183;姚斯将“前结构”概念用于解释审美,提出了“期待视野”的概念。它指在阅读之前及阅读过程中,接受主体基于自己的审美理想、阅读经验和接受动机投射在大脑上形成的关于未来作品的“既成图式”。这种阅读文本的既成的心理图式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  相似文献   

8.
“体验”就是认知主体对认知对象的感同身受的体味和体悟。体验过程是学生对文本内容一拍即合的呼应,是学生与文本心心相印的认同,是一种生活阅历的接轨、知识的融合、情感的共鸣。《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阅读的体验过程,搭建生本对话的桥梁,为提高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的理解、鉴赏和创造能力,培养可持续的阅读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本文建基于新课程阅读“对话”的理念背景,反思中学语文教学文本解读的现状,检讨中学语文教学文本解读的误区;力图建构新课程文本解读新思路,从接受美学等的思考中,重建文本解读“对话”策略;同时以“对话”解读文本案例的研究,提供实际研讨的范本,以为新课程对话背景下的文本解读的参照。  相似文献   

10.
语文阅读的过程是多种感官协同运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会以文本为中介,对文本展开积极的创造性解读。批注作为阅读过程中的主动解读,具有重要意义。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提倡儿童“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儿童对文本进行圈画、评点、评注,与文本展开积极交流。一、“批注式”阅读:内涵与价值所谓“批注式阅读”是指儿童在对教材文本的阅读过程中,用自己熟悉的符号、文字、线条等对文本进行一种“自我解读”,它是儿童对文本的阅读感悟的真性  相似文献   

11.
阅读反思,是以对文本的评价、探究为核心,对个人阅读经验的重新建构。它介于以理解作者旨意、提取文本意义为目标的接受性阅读(“入书”的过程)与以超越个人阅读经验、超越文本意义为归宿的“创造性阅读”(“出书”的过  相似文献   

12.
阅读是阅读主体和阐释主体通过文本进行的对话。文本是阐释主体对文学事件的阐释。一个文本就是一个阅读陷阱。完全忠实于原文的阅读并不存在。写作即阅读,阅读即误读。在文本阅读中,阅读主体解构文本中阐释主体和文学事件和人物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关系,批评性阅读文本,警惕作者和读者的同谋。坚持阅读的主体性和阅读的历史语境性,重建文本的历史性阅读和文本的历史性意义。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文本阅读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浅阅读化”“主体失衡”“泛概念化”“泛语文化”等问题,急需改变文本阅读的对话方式,树立文拳阅读的主体观念。倡导学生“裸眼读书”,引导学生参读和倾听文本,从而让学生在解读文本中学会解读,在欣赏文本中学会欣赏,在创造文本中学会创造,在情感体悟中陶冶情操。  相似文献   

14.
英语文本阅读是以理解为核心的认知活动,读懂文本是成功阅读的关键。解读文本、探究文本、超越文本,构成了阅读过程中循序渐进的三重境界。应从解读文本入手,进而对文本进行深入地探究,才能达到阅读的最高境界——超越文本。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多文本阅读教学模式在中学语文教学实 践中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多文本阅读以“多样化的文本”加 之“科学的阅读指导”,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写作能力,较之传统 的阅读教学模式更具实用价值。本文通过对多文本阅读进行 分析,力求为多文本阅读在教学中的良好运用提供建议与 方案。  相似文献   

16.
陆海霞 《教书育人》2014,(11):25-25
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间的对话过程。通过对文本的有效阅读,不仅能促进学生深入文本,而且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感的发展。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找到文本的“细读点”,从而实现高效的文本阅读。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纯文字版的文本(下简称为“文本”)阅读一直足中学生阅读的主要形式。但随着媒体多元化的形成和青少年审美追求的变化,目前中学生的阅读对象悄然发生着变化:图形、图片正在逐渐取代文本成为中学生阅读的主体内容,读图已是当代青少年最主要的阅读方式之一。读图时代的到来,正在极大地影响和改变着中学生的阅读习惯,对我们的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相似文献   

18.
试论网络阅读的特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探讨了电子超本的特点:1、本主题的杂合性;2、本结构的开放性;3、本语言的时尚性;4、本信息的流动性;5、本之间的非线性。讨论了网络阅读的几个特点:1、实时交互,“缘会友”更具有现场真实性;2、点击链接,更便于阅读视野在本之间迁移;3、自由联想,充分体现阅读主体的能动性;4、平等参与,更利于张扬阅读主体的个性。  相似文献   

19.
把语文的阅读习惯、阅读文本与阅读训练有机统一,那么我们的阅读效益就会大大提高。“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他们不止高考受益,更让他们一生受益,这是功德无量的事。  相似文献   

20.
王启贤 《阅读与鉴赏》2007,(2):24-25,46
新课标主张阅读是阅读主体——学生与文本作者平等的对话交流。文本不是一堆僵死的符号,而是寄寓了至少包含作者的精神世界、文化境遇、生活阅历、艺术审美等层面的生命体验与思考的信息群,它是生命的承载。这样的特点决定了,当读者与文本构成阅读关系时,阅读不是被动的吸收,而是读者运用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力不断解读文本中的情感与体验、思想与感悟的密码并对文本进行“再创造”的过程。说到底,文本只是桥梁,通过它来实现交流对话。因此,阅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生命的活动,是种生命间——读者与作者的互动。就阅读主体而言,对话交流的过程和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