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纪念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的活动中,全国各类新闻媒体都做了大量的专题报道。一方面,我们看到了在遭遇特大自然灾害以后,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共渡难关的宏大场面,很多境外媒体也纷  相似文献   

2.
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级大地震,大半个中国都有不同程度的震感,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灾情十分严重。在这次重大公共突发事件中,我国政府、社会公众和大众媒介都经受了一次严峻的危机考验,而政府快速反应、及时公开信息的表现令人瞩目。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央和各地权威部门通过报纸、电视、广播、手机短信等各种渠道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震情、灾情,及时、通畅的信息披露,极大地消除了社会的焦虑和恐慌。  相似文献   

3.
5·12汶川大地震,于悲恸和无意间为中国当代诗歌迎来了自天安门诗抄、朦胧诗潮之后又一轮群体性的热潮。  相似文献   

4.
在5.12四川汶川大地震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中,中央电视媒体尊重事实,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及时报道,报道内容平衡、全面,实现了有效的舆论引导,从而使社会效益与新闻效益、政府利益与人民利益相统一。  相似文献   

5.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7分钟后,新华网发出快讯:"12日14时35分左右,北京地区明显感觉到有地震发生。"25分钟后,新华网再发快讯:"四川汶川发生7.6级地震"(注:后地震级别两次修正至8.0级)。由此,一石激起千层浪,国人的平静生活一下子被媒体打破,世界的目光顷刻聚焦中国。  相似文献   

6.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发生大地震。7分钟后,新华网发出快讯:12日14时35分左右,北京地区明显感觉到有地震发生。25分钟后,新华网再发快讯:四川汶川发生7.6级地震(注:后地震级别两次修正至8.0级)。由此,一石激起千层浪,国人的平静生活一下子被打破,世界的目光顷刻聚焦中国。  相似文献   

7.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7分钟后,新华网发出快讯:"12日14时35分左右,北京地区明显感觉到有地震发生."25分钟后,新华网再发快讯:"四川汶川发生7.6级地震"(注:后地震级别两次修正至8.0级).由此,一石激起千层浪,国人的平静生活一下子被媒体打破,世界的目光顷刻聚焦中国.  相似文献   

8.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8.0级汶川大地震震动了大半个中国,也将中国社会的各方力量空前地团结、凝聚起来。在这场抗震救灾的战役中,网络媒体表现令人深刻,正如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络局副局长彭波指出,对汶川大地震的报道,标志着网络媒体正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媒体。  相似文献   

9.
我们从来不曾想到,2008年我们祖国会遭遇如此之多的苦难:雪灾、骚乱,疫情、车祸、地震.每一次伤痛除了给予我们更大的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之外,还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在灾难中肩负特殊使命的一支队伍——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10.
首先,我代表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全体职工向灾区的档案干部职工表示真诚的慰问和崇高的敬意!地震发生后,国家档案局的领导和同志们时刻挂念着灾区的同志,希望早一点到灾区。6月10日,我们受冬权局长的委托来到四川,主要目的有三个:一是进行调研,进一步了解掌握灾情,帮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突发性灾难事件频繁发生,媒体所具有的强烈社会公共色彩,使得它成为沟通政府和公众之间的桥梁。在灾难发生时,如何高效发挥媒体的宣传引导、环境监测、疏导情绪、稳定社会、舆论监督等职责,正逐渐成为现代传媒不断创新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汶川大地震危机事件中媒体的表现,总结在危机发生、发展的四个阶段中媒体不同功能的体现,并对媒体在地震中的报道予以反思.在危机频发的时代,有效发挥媒体功能,有助于预防危机或更好地化解危机,对我国社会的稳定、持续、健康的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县发生8.0级特大地震,其灾情之重、影响之大震动了所有中国人的心。这场地震,本身就是一场令人扼腕垂泪的悲剧。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一书中,最早提出"悲剧之美"的说法,他认为悲剧的美感在于通过美好事物的毁灭而"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  相似文献   

14.
罗建华 《青年记者》2012,(12):47-50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举世震惊,环球关注.当时,全国媒体聚焦,能动策划报道,显示了媒体人的新闻担当,积累了应对突发事件的运作经验,自身也成为那惊心动魄壮举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5.
李红红 《新闻世界》2009,(4):99-100
灾难新闻可直观地理解为是对天灾或人祸的报道。而如何将灾难新闻做得具有美学高度一直是新闻界探讨并不断实践的重要课题。“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国内媒体的报道得到了空前的高度认可,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本文以5·12汶川大地震为例,就灾难新闻的视觉传播美学意义进行探讨并对如何实现灾难新闻视觉传播的“美”给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刘秀萍 《新闻世界》2008,(11):89-90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出现了信息传播平民化浪潮。作为非大众媒体的自媒体,在信息传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以5·12汶川地震为例,探讨了自媒体在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中发挥的独特作用。它与大众媒体的不同,提供了另一个看地震信息传播的角度,也将给大众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汶川!汶川!强震凝聚中国》英文版封面中文版封面外文出版社5月23日出版5月19日—21日,在举国哀悼汶川大地震中遇难同胞的悲伤的日子里,外文出版社第一时间编辑出版了中、英文版画册——《汶川!汶川!强震凝聚中国》,这是国内出版界推出的第一本有  相似文献   

18.
作为社会公器,新闻媒体为社会提供新闻资讯,反映、引导社会意识,但是这些功能的实现必须以满足社会基本伦理价值为基础。这是由于新闻真实地再现人们对社会生活的追求和价值判断,它内在地包含了伦理价值的追求和要求。当新闻媒体的伦理价值要求与社会基本伦理价值相一致,而不是与社会基本伦理价值相冲突或违背时才能正确发挥它的社会功能,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力。本文旨在考察汶川大地震新闻采访中种种失范现象,并以此为例反思对新闻真实性的教条主义理解所导致的伦理困境。  相似文献   

19.
"大众传媒是国家形象塑造的工具与载体。"①媒体传递的信息不仅影响着一国民众对于本国形象的感性认知,还能影响到国外媒体和公众对该国形象的整体判断。从这个意义上说,大众传媒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危急时刻,国家主流媒体的传播表现更能直观地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整体形象。  相似文献   

20.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后,阿坝州府所在地马尔康,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使房屋摇晃、倾斜、开裂。强烈的震感,立即令人们惊慌失措,匆匆跑出房间,潮水般涌向街道和宽阔空地。大家都在说地震,大家都神情紧张,大家都在打电话,大家的电话都打不通,大家都还不断地打。几辆消防车鸣响凄厉的警笛驰过大街,紧张的氛围进一步增加。走路的加快了步伐,说话的变了声音,人们的脸上明显地写满了惊恐。阿坝日报社院子里,聚集了大半个院子的人,似乎都有些紧张,但秩序不乱。几位老总也和大家在一起,神情镇定地一边与州委、州政府联系了解情况,一边研究着报社的工作怎么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