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从一“寻”一“守”、一“酒”一“花”、一“伤”一“愁”、一“寒”一“雨”四个角度,将《声声慢》上下两阕结合起来读,以求发现某些句子间的关联,获得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和艺术欣赏的美感。  相似文献   

2.
《师道》2012,(4):59-59
1.学生作文中容易出错的一句引语是:“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之计”容易误为“一年之季”或“一年之际”。这是一句古谚.大意是说,要在一年开始时多做工作.为实现全年的奋斗目标打好基础。“计”,计划、规划,误为“季度”“季节”的“季”或“边际”“国际”的“际”.都是不对的。  相似文献   

3.
组织开展“寻访中的红色研学”活动,带着队员走近“一人”“一处”“一事”“一物”:“一人”,拜访“红色英模”,聆听人物事迹;“一处”,参观“红色遗址”,觅得地方知识;“一事”,搜集“红色故事”,挖掘事迹内涵;“一物”,捕捉“红色物象”,提炼事物精髓。“寻访中的红色研学”活动,让红色研学贴近队员生活,激发队员的探究欲望,为研学活动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4.
“徵”、“征”、“祉”是中文里的三个汉字。其字音分别为:“徵”是多音字,有两种读音,一为“zhi”,一为“zheng”;“征”与“祉”均为单音字,都只有一种读音,前者读成“zheng”,后者读成“zhi”。  相似文献   

5.
数字“一”,含义较广。首先,它表示数的开始,《汉书》曰:“元元本本,数始于一。”所以由一构成的词语,大多有元始、少、小等的含义。例如“一夫”“一苇”“一隅”“一字千金”“一呼百诺”“一寸光阴一寸金”“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一失足成千古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文钱难倒英雄汉”等不一而足。  相似文献   

6.
曹家还 《新高考》2013,(5):53-55
有一种节约叫“光盘”,有一种公益叫“光盘”,有一种习惯叫“光盘”!所谓“光盘”,就是吃“光”你“盘”子里的东西。网友自发发起的倡导大家节约粮食、不剩饭菜的“光盘行动”在神州大地掀起了一股强劲的节约之风。让我们从自身做起,厉行节约,对“舌尖上的浪费”说“不”,一起做“光盘”一族吧!  相似文献   

7.
张婵 《班主任》2009,(5):54-54
2008年,“山寨”一词一夜之问红遍大江南北,如“山寨文化”“山寨手机”“山寨厂商”“山寨明星”等等,“山寨”渐渐从一个名词转变为一种现象,从一种现象转变为一种产业,又从一种产业转变为一种文化。现如今,社会上“山寨”林立,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  相似文献   

8.
学界关于《老子》“自然”的含义有三种基本理解:“自己而然”“自主自觉”和“无待而然”。前两种观点主要突出了“自”的意思,而这是与《老子》“自然”本意和道的基本精神不相一致的。第三种观点承认“自然”中有“常”、有“一”,但却逻辑地把“自然”看作高于道的实体。“自然”与道有内在的一致性,是道流行化用的一种表达。道生畜天地万物,则不能“过乎物”,不能失其“一”,也不能失物之“常”。物不失其“一”,则能无“过”、无“亢”与“不及”。道不离其“一”,物不枉其“常”,既是道之自然的表现,也是物之自然的表现。“自然”既是道、圣人有“一”“得一”的体现,也是天地万物有“常”、守“常”的表现。经文“道法自然”“万物之自然”等体现了《老子》“自然”的本意,即“自然”是“得一而然”。  相似文献   

9.
张锦文 《文教资料》2007,(7):163-166
南京方言中存在一种特殊的述补句式“X得一Y”,依据“Y”的不同可以把它区分为五种情况:“X得一塌”、“X得一逼”、“X得一糊”、“X得一腿”、“X得一砣”。文中从“X”的音节数、“X”的词性、“一Y”的语法意义三个角度对此句式进行了描写,并探讨了“X得一Y”句式产生的渊源。  相似文献   

10.
张齐华 《四川教育》2009,(11):26-28
一、由1到“1” (师板书“1”,让学生用“1”这个数表示物体的数量,生答出“一个苹果”、“一张桌子”、“一把直尺”等。)  相似文献   

11.
“三平”精神“贵”在一个“平”字,“平凡”是一种生存常态,“平静”是一种生活常态.“平常”是一种生命常态;“珍”在“平”中有“奇”,有“追求”就有创造,有“热血”就有激隋,有“责任”就有建树。“三平”精神蕴涵着对人生的深沉感悟,体现的是一种人生态度、人生导向、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2.
O NE一“卜”字加“一”成了(),突然()雨雷声响,“大”字加“一”成了(),一场天火从()降。“十”字加“一”成了(),树()着火火势旺,“了”字加“一”成了(),兔()乱窜好慌张。“火”字加“一”成了(),猴领动物()火忙,“米”字加“一”成了(),提()河水浇树上。“夕”字加“一”成了(),火灭好()没遭殃,“人”字加“一”成了(),()家都把猴夸奖。“土”字加“一”成了(),推举猴子做大(),“白”字加“一”成了(),森林()兽心欢畅。加“一”猜新字@王宝琪~~  相似文献   

13.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现时校园中很流行一种风气:认为孤独是一种“高雅”,是“独树一帜”,是一种“深沉”,表明自己“与众不同”;还有的人认为孤独是“一种境界”、“一种风景”、“一剂良药”。  相似文献   

14.
怀城粤语的“做”从基本动词虚化为短时体标记。怀城粤语的“做+数词+量词”结构,当数词是“一”时,“做+一+量词”结构的“一”省略,成为“做+量词、做+量词+名词”结构。后来“做”与“量词”的结合越发紧密,中间已经不能再插入“一”,形成了大量的“做+量词”结构,又进一步形成“做+动词”结构,“做”虚化成表示短时、尝试的体标记,即:做两碟(使成为两碟),做一碟(使成为一碟)→做碟(一碟,整碟)→做望(一望,望一下)。“做”已经表示“一”的意思,“做望”就是“一望”的意思。这里的“一”指的不是具体的一次动作,只是表示动作的少量或短时。  相似文献   

15.
蒋国生 《江苏教育》2023,(20):57-60
课堂教学离不开“问题链”,科学的、严谨的“问题链”对提高课堂效率起着重要作用。教师优化“问题链”设计应做到“四个一”:紧扣“一核心”,指向学习重点;创设“一情境”,激发探究动机;围绕“一关系”,建构知识体系;服务“一主体”,坚持素养导向。  相似文献   

16.
总论在教育指导思想上需要进一步明确的几个问题“·..··”“…“.·“”·“·”··““·“·”一”.“一张承先(1·2)柳斌在中国教育学会第三次全国学术讨论会上的讲话“·”··””·”·”一“·”·..·“·“·“·”··“”·”一(1,10)对我国教育的几点反思”··”···”·“一”.“.”··““···..·.”··“·“”..·..””·”·”·”二““·“一…吴畏(1·14)析人的素质结构和“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一洪宝书(1·51)关于教育方针的…  相似文献   

17.
一、适度拓展 趣味语文的每一项内容,都是一个小小的“精妙点”,而每一个“精妙点”实际上都是一种精妙的语言现象的反映,但它在小学阶段往往只出现这一次,犹如“一滴水”“一棵树”。教学时,教师要适度拓展,让学生从这“一滴水”见到“大海”,以这“一木”,见到“森林”。  相似文献   

18.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推行“捆绑式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其利弊可简要概括为“三长两短”。 一长:强力推进均衡发展。“捆绑”带有“强制性”,比“手拉手”、“心连心”之类层次更深、要求更高,对参与“捆绑”的双方,实行“考核捆绑”、“待遇捆绑”,捆绑双方“同在一条船上”.只有“同进退.共发展”才是出路。  相似文献   

19.
太田辰夫(2003)谈到“专有名词”,认为“一般不用数词量词,用的时候就产生了特殊的意义”,如“一棹归来,只做个五湖范蠡”。其实,从古至今,汉语都有“数量词+人名”,是正常用法。太田辰夫认为“白干一下”“去电影一下”“人家母女一场”“二房一场”等,都是凭着使用“一下”“一场”这些次数补语,和“可以”“那么”“怪”等助动词、副词,而勉强使得名词用作动词的。其实,“母女一场”的“母女”与“白干”等其他词语不同,不属名词活用,而是关系名词,而关系名词有它不同于一般名词之处。  相似文献   

20.
陈红 《辅导员》2014,(18):22-25
一、“EEPO教育实践”的基本含义及实践背景 (一)何谓“EEPO” “EEPO”是云南师范大学孟照彬教授所创建的一种全新的教和学的模式。作为一个集“学习方式一课型方式一备课方式一评价方式”等多维一体的教学理论和操作系统,这种教育实践模式倡导通过“组织”、“参与”来评价、实现教育的目标达成(Effective Education in Participalotory Organizations),简称“有效教育”或“EEPO”,并将之视为“有效教育”的一个方法系统,被称之为“MS—EEP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