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导向,是与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相契合的。针对中学语文教学而言,素质教育具体体现在:强调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形成。因此,新课程改革在这方面的目标导向,自然也要与之吻合。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形成,需要多方  相似文献   

2.
语文不仅是一门培养学生分析和运用语言能力的课程,更是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培养其人格素养的特殊载体。语文教育就是人的教育,只有洋溢人性之美的语文课堂才能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宋兵 《考试周刊》2013,(7):184-184
<正>树立人文意识,结合学生认知体验,充分挖掘校内外人文资源,形成以人为本的教学过程,并注重人文评价的运用,是美术教学中人文精神重构的有效途径。美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发展人性、完善人格、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不管是尖子生还是困难生,不管是对美术有无兴趣者,都应该提供给学生相同的参与  相似文献   

4.
求知、练能、启智、传情、审美是语文课程所具有的多重功能,在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中,健康高尚的审美观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语文教学中的审美过程,就是让学生在语文学科中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一种情绪体验过程,它对学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塑造人格, 感悟人生等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语文最显著的特征是诗意,是一种诗意的追求与心灵的唤醒。因此,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以人为中心,启迪心智,陶冶性情,让人文之花在诗意的语文课堂中静静绽放。  相似文献   

6.
语文最显著的特征是诗意,是一种诗意的追求与心灵的唤醒。因此,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以人为中心,启迪心智,陶冶性情,让人文之花在诗意的语文课堂中静静绽放。  相似文献   

7.
在学科渗透德育教育是学校德育最基本的而且是切实有效的途径。而语课程在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中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语是生命之声,是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园.具有丰富的人内涵,语教材中每篇精选的课质兼美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蓝本,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语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语教学应该根据教材的特点,顺应时代的发展,适时渗透德育教育,使德育教育水到渠成,润物无声。[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有效的课堂追求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追求课堂教学本质的回归,体现作为人的价值的尊重和个性的弘扬,着眼于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着眼于人的未来的发展。本文主要论述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重视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提升人文素养,重视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快乐学语文,写出高考美文,书写人生华章,让人文之花在语文课堂快乐绽放。  相似文献   

9.
有效的课堂追求"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追求课堂教学本质的回归,体现作为人的价值的尊重和个性的弘扬,着眼于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着眼于人的未来的发展.本文主要论述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重视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提升人文素养,重视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快乐学语文,写出高考美文,书写人生华章,让人文之花在语文课堂快乐绽放.  相似文献   

10.
最近,丰润区举行了一次区级青年教师讲课大赛,笔者把它当成自己学习和提高的机会,所以一节课都没有落。前来参赛的教师都是各校的精英,他们沉稳的心理素质透露着自信,漂亮的粉笔字刚劲有力,标准流利的普通话、灵活的课堂反馈、娴熟的课堂驾驭能力无不显示着他们扎实的基本功底,真是令人佩服不已。更令人叹服的是整个课堂开满人文之花。  相似文献   

11.
小语文教学不应是以传授知识为主,也不应仅仅是培养本学科解题的能力,它应该是以语文素养为立意,旨在培养学生为适应社会和自身发展的一些基本能力,以培养和提升人的基本素养和品质的学科。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听、说、读、写)、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小学语文教师应转变教学思想,扎实课堂教学,延伸语文课堂,让语文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12.
王萌 《教学随笔》2016,(8):23-23
小语文教学不应是以传授知识为主,也不应仅仅是培养本学科解题的能力,它应该是以语文素养为立意,旨在培养学生为适应社会和自身发展的一些基本能力,以培养和提升人的基本素养和品质的学科。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听、说、读、写)、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小学语文教师应转变教学思想,扎实课堂教学,延伸语文课堂,让语文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13.
叶圣陶曾说:"语言是一种工具,工具是用来达到某个目的的。工具不是目的,比如锯子、刨子、凿子等。"显然,叶圣陶更注重的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他认为,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是人文性。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中,教师与学生双向体验生命运  相似文献   

14.
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为了培养真正合格的国家建设人才,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既要注重学科的工具性,又要关注其人文性,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情感、人文理想,弘扬民族的人文精神.文章就此问题,谈谈粗浅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语文新课程改革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为此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重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让他们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健康和谐的发展,成为具有较高素质的适应现代化社会要求的“现代人”。如何加强语文教学过程中人文内涵的渗透、开发和利用呢?本文就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谈一些体会和感悟。  相似文献   

16.
魏孑L鹏 《课外阅读》2011,(10):300-301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堂应充满着一种人情味的精神关怀。唤醒学生的人文需要和人文追求、培养学生基本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将成为语文教育的核心内容并伴随语文教育活动的始终。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文教师既是语文教学工作者,又是中国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晗 《现代语文》2005,(9):43-44
现行语文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明确地体现了新课标关于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定性,体现了对人文教育的高度重视,解读其内涵,领悟其精神,有助于语文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运用,有助于语文教师准确把握当前语文界关于人文教育的讨论.语文教材中选编了大量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对这些文章的教学就是作者、编者、教者、学生四方的心灵交汇,作者的情思,编者的意图,教者的激情,学生的感悟,在教与学中都直接作用于人的精神.而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是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的.  相似文献   

19.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应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人文熏陶,在潜移默化和熏陶感染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20.
让人文之光照耀语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具性、人文性是语文界纷纷攘攘长期争论不休的话题。2001年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则给语文定性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足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然而,由于深受科学主义思潮和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语文教学明显地存在着重“工具”、轻“人文”的现象。鉴于此,语文教学要注重人文性的内容,要用人文精神的光辉照耀语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