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邓玉荣 《海外英语》2012,(2):134-135,147
根据韩礼德的语法隐喻理论,意义的表达存在"一致式"与"隐喻式"。笔者以《红楼梦》的不同版本的译文作为分析对象,探讨了语法隐喻中的"一致式"与"隐喻式"在翻译中的应用;指出翻译过程中形式和意义之间并不存在着一对一的关系因此,译者将面临不同"等价物"的选择,即"一致式"与"隐喻式"的选择。"一致式"与"隐喻式"都能寻求两种语言的语篇在同一整体情况中具有相同的意义和相同的功能,但译者的主体性将决定译文的选择,从而译出不同风格的文章。  相似文献   

2.
一致式向隐喻式的转化与英语语句的信息密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念隐喻中一致式和隐喻式的转化对英语语句信息高密度的形成意义重大。一致式和隐喻式是概念语法隐喻中的两个至关重要的基本概念,二者具有在意义上相同而在语法功能上不同的特点。一致式向隐喻式的转化在英语名词化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名词化形成过程的分析揭示出名词化的浓缩功能可以提高英语语句的词密度,从而达到提高英语语句信息高密度的功效。  相似文献   

3.
高源 《现代语文》2006,(5):48-52
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角度出发,韩礼德将语法隐喻分为概念语法隐喻(ideational metaphors)和人际语法隐喻(interpersonal metaphors).和词汇隐喻一样,语法隐喻也是一种语义变化现象.韩礼德同时区分了语法结构对语义的两种体现关系,一种是一致式体现(congruent realization),另一种是非一致式体现(incongruent realization).本文试以古代汉语为例,来探讨概念语法隐喻与古代汉语形容词活用的关系,以此分析不同词性之间的转化与隐喻思维的关系,从而有效地运用这种方法来理解和学习古代汉语.  相似文献   

4.
功能语言学认为:意义没有发生变化,语法性状发生变化的现象属于语法隐喻.语法隐喻不但体现了元功能思想,而且也体现了层次思想,本文从一致性,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三个方面对请求语进行分析。揭示请求语体现形式与意义不一致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5.
《莆田学院学报》2019,(6):61-66
一致式和隐喻式是韩礼德语法隐喻理论中的两个基本概念。以不同版本的《红楼梦》诗词英译为例,比较分析其中的语法隐喻现象,并对翻译过程中如何进行一致式和隐喻式的选择进行了阐释,揭示语法隐喻对于提高译文质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陈文飞  赵东林 《海外英语》2011,(15):231-232
人际功能是系统功能语法中语言的三大功能之一,而语气是人际意义的重要成分。语气隐喻指语气系统的非一致式体现。该文以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传单为语料,运用语气隐喻的理论分析该传单文本的人际意义。语气隐喻在战地传单中的恰当使用,有助于宣传目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隐喻作为诗歌的一种重要艺术表现机制在诗歌的整体建构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一点在现代主义诗人穆旦诗歌中尤为突出。隐喻在穆旦诗歌中的建构功能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通过隐喻衔接看似不相关的片段,使之形成有机的整体;二是原型隐喻在同一文化框架下对诗篇的整体性建构;三是文体杂糅形成隐喻结构。穆旦用无序的片段化、原型隐喻的先天统合功能和文体的杂糅等形式来隐喻破碎、混乱、无序的现实和心理状况,用结构来表达人生经验,让有限短暂的个人经验在诗歌结构中走向无限与永恒,他的诗歌也因此呈现出浓郁的“现代性”品格。  相似文献   

8.
语法隐喻理论的一致式和非一致式可以应用于英语明喻的研究和对simile和metaphor关系的分析。比喻语句的语法表层意义与话语深层意义的一致性体现的是simile关系,非一致性体现的是metaphor关系。应用这一观点能有效地澄清英语明喻研究中被混淆的区别问题,有很强说服力。  相似文献   

9.
印刷体式与语言一样都属于社会符号资源,它同样具有语言的系统性和功能性。社会符号学意义上的隐喻包含了以副语言形式为表达方式的隐喻。由印刷体式表征的视觉模态隐喻在卡明斯视觉诗中通过陈述视觉模态与客体之间在世界中的体现关系而体现了其语言的交流功能,它在与语言的转喻和隐喻关系层面实现了概念功能。  相似文献   

10.
Halliday系统功能语法着眼于研究语言如何将人们经验中的现象建构成意义,这种将经验转变为意义的过程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选择和建构,这一过程很好地体现了语法和语义,意义和形式之间地辩证统一关系。语法隐喻概念的提出正反映了这样的理念,它体现了语言与其所表现的现实之间的对应和变异关系,它是扩展经验建构语义资源的手段,是语言自身意义潜势的自然延伸。名物化是语法隐喻最强有力的实现方式,它在英汉语篇中均大量存在,但表现形式有异,本文试图探讨名物化在翻译过程中是怎样实现形式和意义转换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