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单滨新 《寻根》2012,(3):100-105
以“敬老慈幼”为核心的慈孝文化是中华儒学的精髓。冯友兰认为,蔡元培的人格“是儒家教育理想的最高表现”。傅斯年在《我所景仰的蔡元培之风格》中说:“蔡元培先生实在代表两种伟大的文化,一是中国传统圣贤之修养,一是法兰西革命中标揭自由、平等、博爱之思想。”蔡元培的儒家人格和圣贤修养的重要体现,就是传承中华慈孝文化。  相似文献   

2.
“为政以德”出自《论语·为政》:“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为政以德”反映了儒家德治论的主张,儒家继承和发展了西周的“明德慎罚”传统,突出了“德”的政治意义,主要包括宽惠使民和实行仁政,认为“德”是治理国家、取得民心民力的主要方法,是执政、治民的指导方针。所谓德治就是道德政治,是把道德运用于政治领域的一种学说,是以道德作为规范君主行为、治理国家社稷、管理庶民百姓的一种学说,是以道德教化作为一种主要的治国手段,运用道德的内在约束力以达到社会稳定的一种学说。回顾古老的“德治”观念,追溯其渊源,解剖其意蕴,分析其价值,不仅极富理论学术意义,更有现实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冯少波 《寻根》2014,(4):8-14
<正>君子小人是儒家学说的核心概念。余英时先生在《儒家的君子理想》中称:君子小人"为其枢纽的观念","儒学事实上便是‘君子之学’"。在儒家观念里,有德之人被称为君子,无德之人则为小人,修德的最高理想就是成为君子。君子小人作为一对道德概念,在人类历史上独树一帜、绝无仅有。  相似文献   

4.
唐娜 《华夏文化》2009,(2):56-57
“知止”是中国儒家一个很重要的观念。《礼记·大学》一开篇就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段话可以说是儒家对“知止”观念的经典解释。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族追求理想社会的历程□刘宝才早在两千多年前,百家争呜的各主要学派就提出了各自的理想社会方案。儒家学派向往“天下有道”的“王道”社会。道家学派提出“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儒家的理想社会重视伦理,希望借助伦理关系达到和谐安定;道家的理想社会重视自然...  相似文献   

6.
管理学家成思危教授认为,儒家管理思想的特点是重国家及社会管理,其精髓可归结为“重在治国,以人为本,以和为贵,知人善任”。上述见解颇有道理。本文拟就儒学精髓中“知人善任”之“善任”,即怎样合理使用人才问题,探讨儒学之管理理念。儒学在合理使用人才问题上,迸出过许多智慧火花,产生过一系列重要的管理理念。其中如何正确处理德与才的关系,正确对待人才的长处与短处,以及用人问题上的诚和信等三个理念,充分反映出儒学在人才管理观念的合理性及可操作性。(一)关于如何正确处理德与才的关系德才兼备是最理想的人才。任用这…  相似文献   

7.
汉族“神”的观念潘学方一、汉族的“神”是民间杂神中国文化世俗性或非宗教性的特征一般是指:其一,在汉族历史上,没有盛行过自上而下的、为整个民族所信仰的宗教。其二,周代以后,儒家主张以德政治天下、敬天而不尽信天。“敬神鬼而远之”的“神道设教”思想在中国一...  相似文献   

8.
民主思想是孙中山社会政治学说的理论基础,就其内容来说;主要属于“民权主义”阐释的范围,在三民主义理论体系中占居核心地位。它赋予辛亥革命以突破性的历史意义,使之成为中国近代从“维新”、改良性质的政治改革向民主政治过渡的主要标志;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艺是以社会主义理想的实现为奋斗目标,并为这一目标服务的艺。在当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包括人们的艺观在内的整体价值观念.发生了激烈的震荡。关于学艺术的功利观。既是艺的基础理论,也是艺的应用理论,并成为历来国内外理论界争议最大的核心阀题之。可以说任何美学家、艺理论家都不能回避这一敏感而实际的问题。从西方亚里寺多德的“净化”、“宣泄”说、柏拉图的“神之依附”、“迷狂”说、贺拉  相似文献   

10.
“君子”人格是历代儒家孜孜以求、刻意塑造和推崇的理想人格模式之一。在儒家看来,君子应该是拥有广博的学识,积极入世、躬行仁义、襟怀坦荡,能肩负起时代重任和历史使命的理想人格。统而言之,要达到“君子”这种人格境界,须处理好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就义利关系而...  相似文献   

11.
儒家论俭     
在儒家的道德修养理论中,“俭”德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无论是居家为人还是在朝为官,“俭”都显得十分重要。对“士”来说,“俭”是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必备的素质。对一般人来说,“俭”是值得称道和发扬的美德,是持家和立身的依据之一。 中国有句古话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惟艰”,讲的是在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化持中贵和、以和为美的思想,一直左右着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理想。古代戏曲导演艺术严格遵循“中和”的审美法则,以“中和之美”所界定的和谐统一原则,来揭示艺术形象整体美的内涵,实现演剧与观剧的完美融合。古代戏曲导演理论锲而不舍地追寻着“中和之美”的艺术境界,致力寻求丰富的精神内涵和回味无穷的神韵意味。而情感与理性完美统一的具象要求,则是对“以和为美”思想的准确阐释和生动演绎。  相似文献   

13.
儒家和谐观     
刘亮 《华夏文化》2006,(2):11-14
在儒学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一个深层次的结构体系,一种内在的、本质的、一以贯之的精神,一种崇高而又现实的人生理想与社会模式,它就是“和”,或曰“和谐”。儒家把上下内外的高度和谐作为真善美的最高境界、生活的最佳状态和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儒家和谐观正是一种以正确  相似文献   

14.
论“礼失而求诸野”——儒学不能离开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儒学、儒教、孔学,在英、德、法,都分别译为“Confucinism,konfuzianismus.Confucianisme”,意即孔夫子主义。即以孔子为儒家始祖。但孔子留下作很少,“述而不作”,后人多半依其片言支语,再根据自己的观点、立场,作出种种解释,所以孔子与儒家未必相等,民间儒家与官场儒家未必相等。  相似文献   

15.
钱穆先生逝世以後,报章上的纪念文字颇有人把他划入“新儒家”的旗帜之下,但钱先生生前雅不顾接受此荣衔。这不仅因为他极力要避免建立任何“门户”,而且更因为“新儒家”的概念有特殊涵义。“新儒家”这一概念今天至少有三种不同的用法:第一种最廣宽,几乎任何二十世纪中国学人,凡是封儒学不存偏见,並认真加以研究者,都可以被看成“新儒家”;第二种比较具体,即以哲学为取捨的标准,只有在哲学上对儒学有新的阐释和发展的人,才有资格取得“新儒家”的称号;第三种是海外流行的本义,即熊十力学派中人才是真正的“新儒家”,以及私淑熊氏之学而又为熊门所认可者。无论按上述哪一种用法,都不能称钱穆先生为“新儒家”。虽然对钱先生来说,儒家不仅是他的客观研究对象,是中国人的基本价值系统,同时也是他终身尊奉的人生信仰;而且从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初与第二代“新儒家”交住甚密,与他们之间有最低限度的一致立場——为中国文化说话,但彼此的学术取向以及对儒学传统的认识,是格格不入的。所以当1958年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观等第二代新儒家的中坚人物发表《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邀请钱穆先生聊署,遭到钱先生坚拒。本名从主人之义,我们今天自没有理由将“新儒家”之名强加在他的身上。“新儒家”具有强烈的道统意识,但他们与宋明以来的一般取径有所不同,而是以对“心性”的理解和体證来判断历史上的儒者是否见得“道体”,把證悟的经验作为重建道统的前提。这在西方人看来,颇近似於宗教体验,封“学不见道”的门外人势必构成理解上的困难,即在“门内”事实上也发生了严重分歧。“新儒家”的“開出”说,即上承“内聖外王”的旧统而提出的由道统開出政统和学统的说法,事实上是为了安顿“民主”与“科学”特别构想出来的,究竟怎样“開出”,从来未獲说明。如果说只有悟“道”和进入“道统”的人才能“開出”民主与科学,这一限断太严格了;如果指的是“新儒家”以“先觉觉後觉”的方式激发中国人的良知,然後通过“良知的自我坎陷”以“開出”民主与科学,更要遇到难解的困境。顯然这一理论建构必须预设“新儒家”在精神世界中居於最高指导地位,而一旦涉及实践便又要预设一种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结果居於金字塔最高一层的必然是“新儒家”。正因此,以“道”的继住開来自许的“新儒家”,所倡导的其实是“教”,而不是通常意义的“学”。“新儒家”对整个知识领域往往流露出一种睥睨古今中外的心态。我们不妨称这种心态为“良知的傲慢”。这种心理结构,一部分渊源於中国儒生、文士之流的“狂”的传统,另一方面起於对西方人所谓“知性的傲慢”的反应。也可以说是对科学主义的一种反模仿。但反模仿也是模仿的一种,其结果是发展了一套与科学主义貌異情同的意识形态——道德主义。總之“新儒家”的主要特色是用一種特製的語言來宣傳一種特殊的信仰,在這個信仰普遍衰微的時代,“新儒家”如果能發揮一點“起信”的功用,那怕僅僅限於三五徒众,仍然有益於社會秩序。但是从史學的角度看,由於“新儒家”採取了最極端的“六經注我”的方式,其中自不免留有許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的忠孝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忠孝”意即忠君孝亲 ,它本是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论语·八佾》谓“臣事君以忠” ,要求臣下对国君效忠。《孝经》说 :“夫孝 ,始于事亲 ,中于事君 ,终于立身”。孝的初始含义是孝敬父母 ,这是子女在家庭中必须履行的义务 ,推而广之 ,每个社会成员对于社会也应承担“尽孝”的责任。这样 ,儒家就以忠孝为纽带 ,把个人、家庭和社会联系起来 ,给每个社会成员规定了立身行事、居家做人的基本准则。孙中山自幼飘泊海外 ,深受西洋文化熏陶 ,儒学根底并不扎实 ,用他自己的话说 ,《四书》、《五经》还是从洋文中学到的。他曾竭尽全力宣传西洋文化…  相似文献   

17.
相对于儒家严整的现实抑制型文化体系,道家表现出浓烈的的本能放逸性心理状态。如果说,儒家对人的控制主要通过宗法观念、伦理教化和社会规范,那末道家对人的诱惑,则通过生死的超脱、现世的享乐和精神的自由,透过个体的生存意识而起作用。老子以母神创世神话作为重要思想来源,营造了他的道论哲学。他把“道”看作是原创的“万物之母”、“天地之根”。他毕生对“道”的执着追求,也正是通过“食母”与“归根”的方式达成。“食母”,就是用道的母性原创力滋养自身,接受“万物之母”的道的荫庇和佑护。“归根”,就是要求人生的行为、操守与理想…  相似文献   

18.
传统孝道的现代境遇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群忠 《寻根》2006,(4):16-21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的确,孝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孝经》是儒家的十三经之一,按《孝经》的说法,孝是“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也就是说,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是一切教化与文明得以产生的基础。实际上,在传统中国,最重要的道德就是孝与忠,它们比“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还要重要。  相似文献   

19.
一、《六德》中的孝道观郭店楚简中的《六德》篇,论述了人在社会中的各种人际关系,是一篇重要的早期儒家佚籍,其中有些思想多不见于传世文献,应为楚地特有的先儒思想。据《郭店楚墓竹简》的简文,《六德》篇的内容可分三章。第一章(从一号简至二六号简的上部),简文的大意是以夫、妇、父、子、君、臣为"六位";此六位各有其职,称为"六职";六职又  相似文献   

20.
儒家是一個追求理想的士人群體,他們以"道"作爲儒家價值體系的核心,倡導士君子的人格理想與王道的政治理想。但是,儒家諸子又是一個有務實精神的士人群體,他們追求的"天下有道",在"大同"和"小康"的時代是不一樣的。其實,儒家之"道"的價值體系是一個包含理想與現實的價值等差序列。儒家之道奠定了儒家士大夫的價值基礎和思想傳統,成爲儒教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