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罗太永 《中学理科》2007,(12):52-53
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以下简称《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中,相当于序言的“科学之旅”的第一个标题是:有趣有用的物理.显而易见,《教材》对“有用的物理”是相当重视的,把它安排在第一节课、第一个标题的位置.确实,不管是科学技术领域,还是人们的平凡生活都离不开物理.《教材》用了不少的篇幅来说明“有用的物理”.笔者从科学技术、军事和国防等六大方面浅谈教材中的“有用的物理”.  相似文献   

2.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育理念,物理课程要贴近学生生活,要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笔者从“善用学生生活体验”、“借用身边资源进行科学探究”、“关注社会科技发展”三方面,探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体现新的课程理念,实现物理有效教学,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新世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8-9年级),作为课改实验的主要载体,对教育部颁布的《物理课程标准》作了较为准确的解读,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目标以及“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的课程基本理念。教材以人为本,特别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具体说来,新教材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新教材内容覆盖了中学物理课标的所有科学内容标准,精选了学生终…  相似文献   

4.
目前初中理科课程类型主要是综合和分科两类课程并行。全国各地有许多专家学者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开发和编写了许多版本的课程,目前已通过“全国中小学课程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的综合理科课程有:袁运开先生主编“华师大版”综合《科学》课程、“北师大版”《科学》两套版本实验教科书,分科课程主要则有“人教社”的腮索物理》,“江苏科技出版社”《物理》、“上海科技出版社”的《物理》、“北师大出版社”的《物理》四套版本实验教科书。由于对综合  相似文献   

5.
周楠桦  吴伟 《物理教学》2023,(3):7-11+15
针对高中物理观念提炼依据不够充分、提炼过程“含糊”“随意”、提炼结果“难懂”“难教”的问题,在三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1)加强规范性,参考更多的指导性文件,如《教材编写说明》《教师教学用书》;(2)关注过程性,显化从物理知识提炼出物理观念的具体过程;(3)回归主体性,确保提炼出的物理观念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最后,以人教版物理教材必修一第一章“运动的描述”为例,示范了物理观念的提炼过程。  相似文献   

6.
生活——物理——社会——谈物理有效教学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育理念,物理课程要贴近学生生活,要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笔从“善用学生生活体验”、“借用身边资源进行科学探究”、“关注社会科技发展”三方面。探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体现新的课程理念,实现物理有效教学,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即“司南版”)出版的八年级《物理》新教材编写理念新颖 ,指导思想明确 ,教材风格独特。较好地体现了“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课程基本理念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  相似文献   

8.
《今日中学生》2008,(4):20-24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之一:“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学习物理就得关心社会生活。因此近年来,各地物理中考试题更多地考查了联系社会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相似文献   

9.
初中物理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七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承担的省级“十一五”重点课题《从生活实例切入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是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教者从实际的应用中谈谈自己的想法。  相似文献   

10.
周德藩  顾敦荣 《物理教师》2003,24(4):63-64,F003
进入新世纪以来 ,我国正掀起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热潮 ,物理教材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可喜局面 .按照《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编写出版的和教育部正式立项在编的初中物理教材已有多种 .最近 ,笔者有幸先睹束炳如教授主持新编的初中《物理》书稿 (将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和广东教育出版社联袂出版 ,以下简称“新编初中《物理》”) ,欣喜地看到该新编初中《物理》在原来初中《物理》(“沪科版”)的基础上又向前跨跃了一大步 .早在 1 987年 ,根据“启发式综合教学”、“实验 综合 引探式”等教改的需要 ,江苏、安徽等省的物理教育研究者和…  相似文献   

11.
十几年的物理教学经历,使我深深认识到,物理教学必须注重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以“物”悟理。《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物理课程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在实施新课改以来的物理教学中,我更加注重以“物”悟理的教学方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现总结几点浅见,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2.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以下简称《课标物理》),现在已在各学校使用。同学们怎样才能学好物理这门课程呢? 《课标物理》的《前言》提出了: “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勇于实  相似文献   

13.
一、我国初中物理课程改革的基本情况 1.初中物理课程教学目的的演变 从1950年教育部印发《物理精简纲要》(草案),到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试用)》(前不久又出了“试用修订版”),初中物理学科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14.
韦忠华 《广西教育》2004,(7B):90-91
一、教材的系统性和教育过程的连续性分析。从普通初级中学到中等教育的过渡,哪一门课程的“飞跃”最,大?与同阶段的数学、化学课相比;从初中《物理》到《电工学》所跨越的“时空”太大了,学生在一学年的教学计划中,要接受从“力、热、声、光、电”和近代物理知识,一直到理论力学、材料力学以及现代电工理论这一系列课程。这段课程的安排如果从跨越阶段看(而不仅仅从难度、深度看)几乎囊括了从中学一直到理工科大学一、二年级的物理知识。要在300个学时左右使学生实现这样的知识“跨越”,其难度之大可以想像!不用说,这一阶段的教学也是整个职业教育中最难的:如果我们能正确引导学生顺利地“通过”,那么不仅以后的教学过程将不存在太大的障碍,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在中专学校学习的特点和方式。所以说从《物理》到《工程力学》、《电工学》这样一个序列应是整个机械类专业的教学重点。  相似文献   

15.
根据现代教学理论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标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本文对大学物理课程《电磁感应定律》一节进行了较详细的设计。  相似文献   

16.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中说“没有探究,就没有科学。”的确,从物理发展的历程看,物理知识是人类在长期不断的探索中获得和发展的;从个体认知事物的过程来看,主动探究可以说是个体的天性。如果认为物理教育必须遵循物理知识产生、发展的规律和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规律的话,我们就不难理解《标准》中所倡导的“探究性学习”——其实质就是一种回归物理和儿童本性的教育追求。在物理教学中,要实施真正意义上的探究性学习,其现实途径之一就是用“表现性学习活动”来提升物理课堂的品质。  相似文献   

17.
四、“华师大版”综合《科学》和“苏科版”分科《物理》教材的内容特点 1、“华师大版”综合《科学》 (1)整合教材内容结构,突出教材的综合性,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从基本科学观念上理解科学知识。 为了避免对科学教材内容组织结构的片面认识,从科学整体性的角度考虑教材的综合和结构问题,避免像传统的理科分科教材只是从  相似文献   

18.
转变观念加强实验培养能力─—试用“九义”物理教学大纲、教材的体会广西南宁市教科所所长邓立东我市教科所和三所中学从1991年秋季起承担对《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试用)》(以下简称“新大纲”)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科...  相似文献   

19.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要求是:“改变课程‘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使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和新思想,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逐步树立世界观”;要让学生“经历一些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在实践中有依靠科学素养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识”。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主要为。  相似文献   

20.
卢宝生 《新疆教育》2013,(10):28-28,27
一直以来,物理都以抽象、枯燥、乏味、难学而著称,学生党得难学,老师党得难教。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很多,其中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把物理教学进行生活化,将会对学生有很大帮助。《物理课程标准》指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倡导物理教学的生活化。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也指出“给生活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为生活的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