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玉峰 《当代学生》2014,(12):30-31
正主持人龙吟:板桥先生画兰、画竹、画石,师法自然又勇于创新,出神入化,画如其人。其书法作品,别具一格,妙趣横生。不论其书其画,均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是艺术史上难得的珍品。郑板桥多才多艺,诗书画三绝。在绘画艺术中他积极提倡书、画、诗的会通,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的文人画,在中国绘画史上留下了精彩的一笔。他在艺术上取得的杰出成就,对后世影  相似文献   

2.
宗白华先生说:"画与诗,可以统一而非同一。"理解它,大约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说画与诗是统一的,它应主要表现在艺术原理上诸如艺术追求、表现对象、创作过程等是统一的、一致的;说画与诗又非同一,它则体现在艺术表现包括艺术手段、艺术手法等方面的不同。  相似文献   

3.
诗和画号称姊妹艺术。诗中有画被认为是王维诗的一绝。王维在吸收绘画技法进入诗的同时,也用诗揭示了绘画的色彩规律。诗画是相通的,但不是等同的。诗可以因有画意而引人入胜,画可有诗情而更具艺术魅力。诗与画是不可互相代替的(语言、视觉)艺术。  相似文献   

4.
诗竹画是一种即将消失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对于它的历史和现状尚无明确的范畴和定位,充分发展诗竹画不但是对这种文化资源的拯救,同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美好的前景,也是一门体现文学(诗)和美术(画),需要认真深入地去研究的综合艺术。  相似文献   

5.
诗与画作为两种紧密联系的艺术样式,被称为孪生姊妹。“书画异名而同体”,“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等名言隽语足以表现二者作为姊妹艺术的相通互借之处。然而,诗与画毕竟又是两种不同的艺术样式,其特殊性自不待言。况且中西艺术史上关于诗画的比较研究又是以各自的艺术实践为基础的,同样是诗,或同佯是画,在中西方却可能存在着不同的文化特征。所以本文就以中西方传统的诗画对比观为基点来探讨它们各自所体现的历史文化内涵。众所周知,在诗与画的关系上,苏轼倾向于“诗画同律”说。在《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之一中有“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的名言,而在《书摩诘蓝田烟雨  相似文献   

6.
诗与画的关系是中国古代艺术美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诗与画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具有本质的不同,在中国画中却有机地融合为一体。本文认为诗与画的融合从外在形式上表现为“以诗为画”、“以画为诗”和“诗画一体”三种形态,在内在关系上具有同一性,中国古代哲学艺术精神及文人画是这种同一性的根源。  相似文献   

7.
中国画自宋元以后,逐步形成了诗、书、画三者有机结合的艺术传统,呈现出独特的风神面貌。但是属于语言艺术的诗歌为什么能打入属于造型艺术的中国画?原本在“艺术中处于对极地位的画与诗”,为什么能在一个有限的艺术空间里融合?对于这个问题,古人就已开始探讨。宋代的吴龙翰在《<野趣有声画>序》里说:“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认为诗画可以互相弥补不足,当然是有道理的。但是;如果将这样的  相似文献   

8.
诗法与画法     
在艺术作品中,诗歌与绘画往往相提并论,有如双壁。所谓“诗是无声画,画是无声诗”,“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诗与画之间可以相互渗透,相互补益,相得益彰地增强艺术的感染力。诗与画  相似文献   

9.
心声与心画,开卷见天真--郭祥正的书画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祥正所发表的书画观点,在中国艺术批评史上弥足珍贵。在诸如画与世、画与物、画与境、画与意、画与心、画与品、画与诗、画与法等重要问题上,都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值得挖掘与研究。  相似文献   

10.
题画诗,顾名思义就是题在画面中的诗,在中国传统艺术中表现为中国画与古诗词的完美结合.这种诗与画结合的艺术形式,对中国画所产生的意义和影响似乎还没有被人们所深刻理解,对这一问题的认真把握不仅可以进一步探悉中国画传统的真谛所在,同时也是我们洞察中国I画形式方面完美性不可缺少的一环.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题画诗,可以说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种极其特殊的美学现象.题画诗是绘画章法的一部分,它通过书法表现到绘画中,使诗、书、画三者巧妙结合,构成了中国画的艺术特色,使人在读诗看画、看画赏诗之中享受艺术美.而元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揭傒斯则是我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位题画诗作家,他的题画诗意义深远,所表现的“幽人高卧”的山水意境、咏物咏怀的人生理想和诗画融合的审美追求堪称艺术典范.  相似文献   

12.
诗与画被誉为艺术表达方式上的两朵奇葩,也是历代中外学者所关注的话题。莱辛在其名著《拉奥孔》中指出,诗与画之间在描写对象的选取、媒介的运用及描写动作的取向等方面存在差异。可以以莱辛的《拉奥孔》为一实例,在肯定莱辛观点的基础上,重新思考诗与画这两种艺术之间的内在关联性,进而揭示诗与画之间内在的差异与融合。  相似文献   

13.
中国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诗、书、画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这一特有的艺术形式,在世界绘画艺术领域中是独标一帜的。诗、书、画本是三种不同的艺术,从其内容到表现形式都存在着差异,各有其自己独立的、不可相互代替的特点。但是,它们之间却在很大程度上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及相通的地方:诗可以入画,画也可以表现诗的意境,画的笔墨既须有书意,书法用笔亦可有画意。诗与画相结合,能够开拓、深化绘画的意境,扩大绘画的表现内容。书法与绘画相结合,  相似文献   

14.
杜甫在《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一诗中,针对韩干画马与唐朝当时虚浮的画风提出了“画骨”之说。此后遭到画史画论家张彦远的曲解与讥评,鉴于张的权威地位,后人多踵其说,认定杜甫不懂绘画艺术。因此从杜甫“画骨说”提出的背景、内涵及意义影响兼与诗歌、书法方面的观点加以比较研究,并由此探索杜甫的审美倾向,以期澄清艺术史上这宗错案,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透视留白     
赵强  陈娴 《物理教师》2003,24(1):9-10
留白———是中国画传统的艺术特色之一 .奔放、细腻的艺术家们在空白处随意境题字、留诗 ,使得中国画诗、情、境并茂 .留白 ,给人留出了广阔思维想象的空间 ,并由此达到了“无中生有”、“无画处皆有画”的高深艺术境界 .但是 ,我国中学物理教科书中的“留白艺术”与发达国家相比却黯然失色 .这里笔者选取了由华东地区初中物理教材编写协作组编写的现行的初级中学物理课本 ,第一册第 1 2章浮力 ,和由美国国家科学资源中心 (NationalScienceResourcesCenter)编写的初中科学教材 (ScienceandTechnologyforChildren)《物体的浮与沉》(Floa…  相似文献   

16.
西方绘画使用的是焦点透视,只能在表现事物的深度和空间感上略占优势,而在情景交融方面则有很大的局限性。中国画由于使用的是散点透视手法,所以,使其诗情画意更浓,加上书写的艺术和几枚朱印,溶诗、书、画、印于一炉,通过想象将诗情画意汇合成一种更高的艺术境界,因而使诗与画、时间与空间、听觉与视觉较之西方绘画得到了更高层次的协调与统一。  相似文献   

17.
西方绘画使用的是焦点透视,只能在表现事物的深度和空间感上略占优势,而在情景交融方面则有很大的局限性。中国画由于使用的是散点透视手法,所以,使其诗情画意更浓,加上书写的艺术和几枚朱印,溶诗、书、画、印于一炉,通过想象将诗情画意汇合成一种更高的艺术境界,因而使诗与画、时间与空间、听觉与视觉较之西方绘画得到了更高层次的协调与统一。  相似文献   

18.
伦勃朗(1606年——1669年)是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也是欧洲艺术史上开宗立派的大师级人物。他在西方美术史上的地位,与贝多芬在音乐史上的地位庶几近之。 伦勃朗一生画了百余幅自画  相似文献   

19.
关于诗与画这两种不同的艺术门类,古今中外的文人往往把它们相提并论。或曰:“诗中的构思,犹如画面的布局(法国拉宾);或曰:“诗是有声画,犹如画是无声诗”(希腊西蒙耐底斯);或曰:“诗如画”(罗马贺拉斯);等等。我国古今也有此类说法的.但对其界胀和联系都没有认真地研究过,因而在论述中往往抽象概括,似乎有些神奇的感觉。笔者就此问题淡点肤浅意见。  相似文献   

20.
诗画关系经历了从"诗画一律"到"诗画异质"的变化,其中,诗是时间的艺术,画是空间的艺术。但是,诗画表现方式的不同并不能说明它们各自功能的强弱,它们是同属于艺术的不同的表现形式,它们都有艺术所具有的表现能力。不宜对诗和画的表现力作出强弱之分。诗和画的关系应该是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借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