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给一年级学生做一道类似4 6=? 6 8=?的算术题,他们都能很快地算出得数。但是当他们遇到像下图中的问题:“这里的三盒蜡笔中有两盒是小明的,那么最多有几支?最少有几支?”时,学生往往感到无从下手。反思这一现象,在解决问题时,我们的学生并不缺少必要  相似文献   

2.
一、多余条件的应用题测查问题:1.5支装的一盒铅笔值35分钱。小明买了3盒铅笔,付给售货员4元钱。他买了几支铅笔?2.一个班级有40名学生,其中男生22名,女生18名。老师要他们分成小组,每组5名学生,总共可以分成几个小组?  相似文献   

3.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第一册开始就要求学生不但要会解应用题,而且能自己编应用题。我在指导学生自编应用题时,注意有步骤地指导,逐步提高要求。即逐渐增加题目的复杂性和编题的独立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1.根据实际事物编题。开始时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编题。从教室里看到的事物开始,如桌上有几支粉笔?陈老师手上拿着几支粉笔?大家编一个关于粉笔的应用题。学生们编出了“桌上有6支粉笔,陈老师手里拿着2支粉笔,一共有几支粉笔?”或者“桌上的粉笔比陈老师手里拿的多几支粉笔?”  相似文献   

4.
低年级学生刚学乘法应用题时最大的困难在哪里?我从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是学生对乘法的定义虽然背得滚瓜烂熟,但是一做到乘法应用题时,就把被乘数与乘数的位置弄颠倒了。我在低年级学生刚学乘法应用题时,是怎样让他们理解和掌握被乘数和乘数的呢? 一、实物演示,具体认识什么是相同的加数,什么是相同加数的个数。例如,我拿出3扎铅笔,每扎都是5支。我先拿出1扎,让学生说出有几支;接着又拿出一扎,让学生说出这一扎还是几支;最后再拿出一  相似文献   

5.
教师出示画面:每盒彩笔 24支, 3盒有多少支 ?让学生说图意,列式计算。   师: (出示画面 )把 3盒变为 13盒共有多少支 ?请大家根据图意列出算式。 (学生列算式 )  师: 24× 13的乘数是几位数 ?  生:两位数 (教师板书课题:乘数是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  师: 24× 13=?你们会计算吗 ?(有学生举手发 言回答: )  师:刚才计算 3盒得到 72支,现在是 13盒了,怎么才 52支呢 ?  [评:导入阶段通过准备与揭题两个环节为学生学习新课在计算及列式思路上作了铺垫;提问学生“ 24× 13=?你们会计算吗 ?”引起了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讨…  相似文献   

6.
在小学低年级有一道数学题:7+8-9=?这是一道加减混合运算题,学生很快算出答案为6。可是,当把运算顺序改为7-9+8?时,大家竟怔在那里,老半天才有一两个学生小心翼翼地问道:“答案是不是6?”  相似文献   

7.
怎样发展低段学生的绘画个性呢?首先,应培养学生绘画的自信心我们农村里的学生,有两种原因导致对绘画产生“敬而远之”的态度。一种是客观原因,如自己文具盒里缺少绘画用具,家长又不支持孩子绘画,他们觉得  相似文献   

8.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所谓解决问题就是在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法时找到一种解决的途径,就是从困难中找到出路,就是寻求一条绕过障碍的路,达到可以解决问题的答案."一张低年级口算测试卷中出现了这样一题:5-7+3=?极少学生会解决,多数人质疑题目有没有出错?这不由得引起教师的思考--学生对加减法的含义理解吗?对这个问题,学生解题的能力为何如此低下?我们的教学是否存在问题?现今,我们应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见人教社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六册P6,教材中非常明确地给出了探究计算方法的目标导向:首先是图画中的13盒彩笔,其中的10盒为一组,另外3盒为一组,使学生很容易地想到先算3(10)盒支数,再算103)盒的支数,然后把二者加起来;其次是接连给出了两个直指目标的提示——你能把24乘13变成已学过的计算吗?……怎样把上面的算式写成一个竖式?有了这样的提示,再加上例题前非常有针对性的复习,学生往往比较容易地弄清道理,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计算方法。教材这样编写是无可厚非…  相似文献   

10.
营造学生的写作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常有老师诉苦,说作文不好教,自己辛辛苦苦该讲的都讲了,写的作文也不算少,可学生就是不买账,对写作冷漠,进步不大;总觉得写作教学中缺少了什么东西.可到底缺什么,也说不清楚.他们的困惑引起了我的思考.缺什么呢?对照自己作文教学的成败得失,我发现他们作文教学中缺少营造学生写作生活这个灵魂.  相似文献   

11.
当今的中小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处于核心地位,家长的溺爱、娇宠很容易使他们变得任性、自私、经不起挫折,缺少同伴交往,于是,他们性格孤僻、感情脆弱……情绪型性格学生便是其中的一种。什么样的学生属于情绪型性格呢?例如某学生已读初中一年极了,学习成绩起  相似文献   

12.
问题的提出在给初入园的小班幼儿上图画课时,应发给每位幼儿几支蜡笔?给什么颜色的蜡笔?这是小班图画教学首先会碰到的问题。有一种观点认为,小班幼儿已具有了偏色的倾向,对颜色的爱好已出现个体差异。因此从小班第一节图画课起,就应该每人发一盒颜色齐全的蜡笔,以便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使用。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应该严格控制蜡笔数量。开  相似文献   

13.
王玉芹 《职教论坛》2003,(18):35-35
一、在概念、定理教学中注意培养反方向的思考学生对定义、定理或数学公式往往只停留在表面的理解上,对于定理、公式成立的条件常感以模糊,教学中在正面阐明概念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反过来思考,或列举反例(错误之中往往蕴含有逆向思维),根据概念判断是非,区别异同点,逐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例如讲授一元二次函数的概念时,可问学生这样的问题:y=x2+x+2(x∈R)与y=x2+x+2(x>0)那个是一元二次函数?从定义域方面考虑,显然前者是后者非。y=(m-1)x2+(m-1)x+6当m=?时为一元二次函数,当m=?时为一元一次函数,这样学生对一元二次函数的定义就理…  相似文献   

14.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同学们 ,你们喜欢学数学吗?张老师也特别喜欢 ,因为数学和我们生活联系的特别紧密 ,应用数学知识我们能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最近 ,张老师就遇到这么两件事 ,这是我们评选优秀队员时 ,在买奖品和分奖品时遇到的一些问题 ,你们想解决吗?好 ,一起看大屏幕。1 出示任务 :买奖品分奖品老师买了3盒自动笔 ,4盒铅笔 ,这两种笔每盒都是8支 ,一共买了多少支笔?全年级共买了56支笔 ,分给后三个班44支笔 ,剩下的笔平均分给二(1)班的6名优秀队员 ,每人得到几支笔?(1)通过刚才的演示 ,关于买奖品这件事中你都知道了什么?我们要解…  相似文献   

15.
一、多媒体计算机的应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 充分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把静态和枯燥的数学材料通过文字、动画、图像、声音及色彩等多功能显示,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认知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如教一年级的小朋友1+1=?和2-1=?时,对于加、减法的含义,他们并不清楚。在教学中我事先在课件里设计有两位小同学,一位拿着一个红气球,另一位拿着一个黄气球。再通过画面显示:拿黄气球的同学走过去把自己的黄气球给拿红气球的同学,表示把两个气球合在一起。然后教师指出,这就是1+1=2的道理。同样,教学2-1=?时,也通过画面的显示:一位同学把自己的两个气球分一  相似文献   

16.
赵桂芳 《考试周刊》2014,(42):81-82
<正>讲和练是组织数学教学程序中的两个重要因素,讲就是教师的讲解,练就是课堂教学中的反馈和调节。怎样才能正确地处理好讲与练的关系呢?我认为可用四个字加以概括,即讲练有度。一、以讲为引,开拓思路教学程序中要引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讲得好就能发挥其引发之功能。在数学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时,教师出示情景图:每盒蜡笔12支,13盒蜡笔共有几支?教师提问:"你有什么方法算出答案?"这像撒网捕鱼。因为这里是引的作用,实质上不是要答案,而是要打开学生的思路。有的学生说  相似文献   

17.
一、要注意练习的趣味性。尤其是在低年级,应设计一些有趣的练习,诱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复习乘法口诀时,可让学生做这样一道练习:课前准备好一只蜻蜒(标本或图画)。练习时先引导学生观察:它有几张嘴?几支翅膀?几条腿?然后再做游戏“对口令”:  相似文献   

18.
一位教师在教学小数除法时,补充了这样一道应用题: 青霉素每支0.47元,10元钱可以买几支?还可以找回多少钱? 学生解答时,找回的钱出现了三种情况:  相似文献   

19.
刘迎春  李占起 《班主任》2003,(12):32-33
流失生为何存在?笔者认为,他们对学校教师和同学缺少惑情,而当他们出现流失苗头时,又没有得到及时的制止  相似文献   

20.
一(B)班是住读班,虽然上学将近两个月了,但是学生的书包总是空空的挂在椅子的靠背上,课桌的屉子里乱七八糟地摆放着书、本子、文具盒、学具盒,一眼瞟去就像一个垃圾堆。作为数学老师的我马上就要教他们《分类》了,我想这些没有收捡的小家伙们一定会糊不清白的。 《分类》教学的第一课时是整理房间,当我拿出一个凌乱的房间图给学生看时,我问他们:“看到小明的房间你有什么想法?”有的学生说:“小明的房间很乱。”有的学生说:“小明的房间乱七八糟的。”还有的学生说:“小明的房间太乱了,需要整理一下。”他们的回答让我明白了,原来在他们的心里是有标准的。 在教学中,我给每一个小组的学生制作了一个可以拆了重新整理的活动房间图。我建议学生在小组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