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近代中国教会学校英语的形成逻辑分为四个问题:“排斥—认同”的分析框架是否适合教会英语早期中国社会各阶层对教会英语排斥的根据,后期认同的根据,从排斥到认同转变的逻辑。  相似文献   

2.
杨慧 《现代教育科学》2003,(3):13-15,24
鸦片战争后,西方教会势力在中国所兴办的女子教育,开创了中国近代女子学校教育的先河。它率先偶办中国女子职业教育和中国女子高等教育,确立了男女平等的教育观,并形成独有的教学内容体系和管理制度,在近代中国女子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而女子教育的本土化,以及国人对女子教育的自觉重视和自发努力,才是中国女子教育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3.
教会大学实行单独考试,就近招生;生源主要来自上层社会、教会中学和基督徒的子女;本科与研究生招生相衔接;招生形式多样,重视短期培训。这些招生特点既与同期国人自办的公、私立大学存在某些共性,也反映了半殖民地社会条件下教会办学的特殊要求与独立性。  相似文献   

4.
陶行知与近代中国教会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行知这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近代中国新型学人群体的杰出人物,青少年时代曾长期地接受着教会学校教育的熏陶,且一度“成为一个基督徒”。在探讨教会学校及教育产品究竟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产生什么样的社会效应,以及教会教育的“中华归主”的目标实现的程度如何,无疑他是一位极富代表性和颇有说服力的典型人物。  相似文献   

5.
近代中国教会女学的兴起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会女子学校是近代中国女子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会女子学校在中国的兴办因有其特殊的社会背景和宗教目的而存在一定的弊端,但它在开启近代中国女子学校教育道路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却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6.
陶行知与近代中国教会教育(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行知这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近代中国新型学人群体的杰出人物,青少年时代曾长期地接受着教会学校教育的熏陶,且一度“成为一个基督徒”。在探讨教会学校及教育产品究竟在近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产生什么样的社会效应,以及教会教育的“中华归主”的目标实现的程序如何,无疑他是一位极富代表性和颇有说服力的典型人物。  相似文献   

7.
近代教会女校作为中国教育的组成部分,对中国近现代的女子教育事业影响深远。它虽然是西方文化侵略的产物,但却在封建礼教森严的中国旧社会打开一道裂缝,给女性以入校学习的机会,并且培养了一大批自信、自强的时代新女性。  相似文献   

8.
近代中国教会大学的历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教会大学在中国存在、发展了近60年。对教会大学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作用应作全面评价。一方面,它自始至终都在充当着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工具;另一方面,为适应中国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教会大学又作出历史性的转变。它在传播自然科学,开展职业教育和社会服务,兴办女子教育等方面在近代中因高等教育界都是领风气之先的。教会大学客观上为中国培养了一批有用之才,对中西文化交流起了媒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19世纪中叶,外国传教士开始在中国创办教会学校,其中女子学校虽然为数不多,但开创了女学的先例,培养了一批女性优秀人才,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并为20世纪中国女子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近现代历史上,西方教会势力在中国兴办了女子教育,虽然他们所创办的教会教育,其意图不在教育人才以促进教育的进步,而是作为传教的辅助之物,但是它首开了中国女子学校教育的先河。它倡导天赋人权和男女平等观念,培养了第一代新式知识分子女性和妇女运动骨干,推动了中国女界的觉醒和社会风气的转变,因而在妇女解放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教会陆续在中国兴办特殊教育。本文简要介绍了教会在中国兴办的特殊教育学校的情况,分析了教会兴办特殊教育的历史原因和当时的教会特殊教育主要特点,讨论了教会特殊教育在我国特殊教育发展史中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2.
近代教会学校的教育投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教育投资理论,考察了近代教会学校的办学及其进行教育投资的来源;差会拨款,私人资助,学校“创收”,学生缴费等;近代教会学校投资的教育分配及运用,体现在教育之间、地区之间、学校内部之间、一定程度上符合教育的发展规律,同时也反映着强烈的利益和需要。有投入,必然有产出,近代教会学校在中国培养了不少各层各类专门人才,对中国的近代社会产生了某些积极影响,但也存在不少弊病。  相似文献   

13.
刘立红 《沧州师专学报》2010,26(3):81-82,88
近代中国教会女学从创办到发展,经过了一段艰难曲折的道路,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办学模式。虽然传教士创办近代中国教会女学的目的是为了扩大基督教的影响,加强对中国的文化侵略,以造就为其服务的知识界,但教会女学在客观上不仅培养了中国第一代新型的知识女性,还推动了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的产生,加速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14.
略谈教会学校对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教会学校登陆中国,并在20世纪20年代达到全盛时期。教会学校作为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一方面为帝国主义侵华充当了化工具,另一方面在宗教的旗帜下,也对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起了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来华传教士积极投身于近代中国的放足运动。他们利用大众传媒抨击缠足陋习,剖析缠足之害。依靠宣传攻势动摇传统观念和舆论导向,并在全社会发起反缠足运动,倡导放足新风;教会女校率先实施放足运动,教会女生适逢其会,充当了中国近代放足运动的先行者,女校的实践具有开拓性意义;天足会是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反缠足组织,以民间社团的形式出现,在全国形成网络,成为清末在中国倡行放足运动的主要力量,正是他们的艰苦工作最终将放足运动推向整个社会。传教士在中国的这些活动,在主观上体现了基督教义的奉献精神和人文关怀,在客观上成为近代中国历史进步和社会演进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6.
教会学校的兴起与近代中国的教育改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代来华传教士在中国创办了一大批教会学校,它们经过产生、发展进而走出成熟。教会兴学的目的是为了传教布道,或称之为“以学辅教”,但教会学校的出现打破了国人陈旧僵腐的教育观念,对以科举考试为中心的传统教育发出了猛烈的挑战,展示了新式教育的美好前景,并对中国近代教育改革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郭卫东 《教育学报》2007,3(3):91-96
特殊教育是世界入近世以后,人类文明形态进步的一大表征。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在中国近代特殊教育发展历程中实为前驱先路。先是,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Charles Gutzlaff)夫妇创“澳门女塾”,部分以盲女为教学对象;继而,是英国传教士威廉.穆瑞(William Murray)于1874年在北京建瞽叟通文馆,开启近代中国正规盲教育的门扉;再有,是美国传教士梅理士(Charles Rogers Mills)夫妇于1887年在登州设聋哑学校,创中国最早的近代聋哑教育机构。自此,将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和模式,将近代特殊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引入世界上残障人数最多的国度。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下半叶,美国在华教会学校从西方教育观出发,将新式体育教育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美国教会学校在开展体育教育的过程中,既取得了一定的实施成效,又由于国情不同遭遇了一些特殊阻碍.据此出发,拟对当时美国在华教会学校中新式体育教育的发展情况作简单介绍和相关评述.  相似文献   

19.
1830年2月,作为第一个被派到中国的美国传教士,裨治文与雅裨理同行到达广州。而后,传教士卫三畏和医生伯驾也先后于1833、1834年来到广州。基于基督教拯救全人类的伟大教义,他们想改变中国人的传统信仰,但传教活动所带来的客观效果却远远超过了他们的主观动机,可以说是收效甚微、事与愿违。  相似文献   

20.
试论传教士报刊对中国近代报业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代中国,伴随着西方殖民者对华侵略活动的不断扩张,西方传教士也纷纷接踵而来。作为传教手段,从19世纪初到19世纪末,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先后创办了近二百种中外文报刊,其发行范围扩及全国各省及沿海和内地各主要城市。传教士报刊是近代中国新式报刊的先驱,开中国近代报业之先河,在中国新闻史、报刊史及出版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