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地处皖北的临泉是我国的主要毒品集散地和毒品犯罪重点整治区,临泉禁毒是我国禁毒工作的“晴雨表”;在文化视角上,该区毒品犯罪既由扭曲的致富观等文化冲突所引发,也受特殊的地理历史条件和不良地方执法环境等外在因素所影响。预防该区毒品犯罪的文化对策应是大力发展当地教育、加强社区的文化和人口流动监控系统等建设,消除毒品犯罪的内在文化根源和外在诱发因素,构建和谐社区。  相似文献   

2.
由一个真实案例,引出我国有关毒品犯罪实践中仅以口供定罪的相关法律解释以及适用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进行相关分析。首先,我们从毒品犯罪的特点考察相关解释的合理性;其次,我们从理论上分析其合理性;最后,我们分析以共同被告人供述认定案件事实的五种主要情形。  相似文献   

3.
随着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愈加重要,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下,民事法律、行政法律及刑事法律对商业秘密的保护均有涉及,我国现行刑法第二百一十九条规定了侵犯商业秘密罪,但存在一定的问题,应借鉴美国的先进立法经验,并分析我国立法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修订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愈加重要。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下,民事法律、行政法律及刑事法律对商业秘密的保护均有涉及,我国现行刑法第二百一十九条规定了侵犯商业秘密罪,但还存在一些不足。本文借鉴美国的先进立法经验,分析我国立法存在的缺陷并提出相应修订建议,最后对侵犯商业秘密犯罪的防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刑法不得已原则执基民众立场,载荷常识、常理、常情,依托人权保障,从刑法当为的内容追根溯源网络犯罪的刑罚边界,洞彻网络犯罪乃主观罪过支配的内在乾坤,揭示网络犯罪与传统犯罪同宗同源的实质意蕴,统一网络犯罪在秩序与人权、主观与客观、虚拟与现实、实害与风险之间的共识。刑法不得已原则以公众意愿考量他法是否能够有效调整以及不予刑法调整,相应的法律制度是否会崩溃,探寻区分赋值、刑事和解在网络犯罪之罪与非罪和缓连接中的不得已运用。在此罪与彼罪、重罪与轻罪的科予上,不得已原则又以公众情感直观测量刑量,并在相应的罪名之间以刑制罪,确保网络犯罪刑罚边界之适正性。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镇化运动的发展,我国的犯罪率也在逐渐升高;统计资料显示,流动人口在刑事案件作案人员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文章从分析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与犯罪态势出发,借鉴西方犯罪社会学家的研究视角,具体探索了我国城镇化背景下的犯罪诱因,并最终得出了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深度社会整合、抑止犯罪率上升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台湾刑法与大陆刑法中分别存在预备犯与犯罪预备概念,两者虽称谓与性质不一,但两者所指涉的对象却同一,表述上的差异并不影响对两者的理解。世界范围内预备犯(犯罪预备)的处罚模式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立法模式与处罚原则方面。统观世界范围内预备犯(犯罪预备)的处罚模式,台湾刑法与大陆刑法对预备犯(犯罪预备)规定的差异清晰可见,在比较中借鉴与完善是大陆刑法孜孜以求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仅要求立法上的平等,更要实现司法平等。外来未成年人由于处于社会弱势地位,其司法权的保护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文章通过分析外来未成年人犯罪平等保护问题的现状和原因,提出了保障外来未成年人犯罪平等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进入21世纪以来,无论是外部的环境还是未成年人自身的生理及心理发育情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而导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人数逐年攀升,暴力化倾向凸显,犯罪类型增多,这已使得未成年人犯罪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以中部地区A县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基本情况为立足点,深入分析了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以期更好地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相似文献   

10.
自1997年刑法设立聚众斗殴罪后,对该罪的理论研究虽不断深入,但极少有论者关注聚众斗殴罪的现实情境,多从纯粹的理论视角或通过对数个典型案例的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这种缺乏大样本统计分析的研究方式削弱了案例本应有的价值,也使得对聚众斗殴罪的研究不能以可量化的、确定的、有根据的方式展现出来。为此,文章使用SPSS统计软件对101个聚众斗殴案件进行了统计分析,与通常的实证分析不同,研究更关注对事实细节的把握和分析,并试图通过对案例全面信息的提取,深入研究聚众斗殴案件的现实特征,以此为视角反思当下聚众斗殴犯罪的司法适用及立法规定问题。  相似文献   

11.
新民事诉讼法对人民检察院受理民事监督案件赋予了新的要求,但规定较为粗疏,运用体系解释等方法,时监督申请期间、逾期未作裁定、再审判决的明显错误等问题展开探讨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2.
民事案件执行难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在对安康基层法院2008-2010年民事案件执行情况调研后认为,安康民事案件执行立案和案件执结率逐年上升,执行状况良好。为进一步提升民事案件执行力,根据安康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状况和地理状况,安康的民事执行除采用多种强制方式外,应加强执行和解与劳务代替债务的执行方式。这样既有利于当事人关系恢复,也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3.
我国民事再审程序的改革与完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民事再审程序的主要症结在于过于追求个案的绝对公正,忽视了民事诉讼的程序利益,导致再审程序的任意性太大.为维护法律裁判的稳定性和权威性,保护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民事权益,使民事再审程序真正成为一种特殊的纠错和补救程序,我国民事再审程序的改革应着眼于对其进行规范和限制.  相似文献   

14.
先进的诉讼法制国家普遍将民事程序选择权确立为当事人的一项基本程序权利。关于民事程序选择权,在我国的民事诉讼法以及相关司法解释中虽有规定,但不太系统,且职权主义色彩太浓,导致司法实践中当事人的民事程序选择权大多流于形式。笔者在对两大法系主要国家关于民事程序选择权的立法规定加以介绍,试图通过了解当前世界法治较发达国家的立法规定,立足国情,借鉴国外立法,以期在完善立法方面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现状入手,分析了导致我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遏制对策。  相似文献   

16.
民事公益诉讼在我国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中得到了确立,但其对受案范围的规定与各界的期待有很大差距。公共利益是民事公益诉讼案件范围确定的重要基础。民事公益诉讼范围的确定应当坚持权利及时救济原则、必要性原则、与时俱进原则等。我国现阶段民事公益诉讼案件范围应当包括环境污染、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国有资产流失及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等案件,并且以后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及时扩张。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现行的司法审查在应对行政法解释上呈现出疲弱状态;权力机关的监督制度或缺乏明晰的程序制度,或囿于权利之空缺等原因而难以实现违宪审查。基于法治、宪政的需要,对行政法解释的宪政审查需要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所突破。从形式法治到实质法治,实践人民主权,设立宪政委员会、突破传统司法审查框架以及赋予公民宪政程序权利,实现对行政法解释的宪政审查,进行推动权力的分立与制衡,才能更好地实现法治、宪政的理想。  相似文献   

18.
解决好监察对象与职务犯罪主体之间的衔接问题,是解决好《监察法》与《刑法》衔接问题的重点之一,此问题集中体现在《监察法》第15条与《刑法》的职务犯罪主体之间的衔接.据此,首先,应当以立法解释或者法律修正案的形式对《监察法》中的职务违法与职务犯罪的监察对象加以区分;其次,应当将公职单位纳入监察对象的范围;最后,在监察人员调...  相似文献   

19.
由于立法的简略,致使我国民事诉讼送达方式上具有诸多现实缺陷。可以“随时随地送达”,法院专递,缩短公告送达期限,特殊案子实行当庭或者定期宣判,增加电话、电传、手机短信以及电子邮件、电子公告等达达方式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20.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成为我国治国的基本方略。然而法治国家的建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法治社会的形成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公民法律意识是影响我国法治化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中国法治化构建的难点之一。迄今为止,人们对理性阶段的公民法律意识尚未有统一的认识,笔者认为该阶段的公民法律意识是"理性公民法律意识",指以伦理性价值为根基,以主体性意识为主要内容的对法和法律现象符合客观规律的认识,是法治的基本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