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陈兵  和雪 《华章》2010,(33)
公民慈善意识作为公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期有新的内涵.现代公民慈善意识浅薄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烈要求成为新时期培育现代公民慈善意识的重要原因.作者在对我国公民慈善意识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培育现代公民慈善意识提出了若干思考:慈善始于家庭;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促使传统慈善意识内涵的现代转化;慈善事业的主导机构和宣传部门重点处理好慈善事业的若干关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对校园精神内涵分析、闸述的基础上,对校园精神的特点、作用也作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对校园精神的培育及其培育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作了全面细致的探析.  相似文献   

3.
美国、英国、香港等地在慈善能力、慈善体制、慈善文化以及慈善人员队伍的培育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全面提高我国慈善资源的培育,政府需大力进行慈善宣传、制定完备的慈善体制、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的捐赠力量。  相似文献   

4.
我国公民公共精神的缺失及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公共精神尤为重要,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公民素质高低和社会风气是否优良的杠杆.我国公民普遍缺失公共精神已严重影响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文章分析了我国公民缺失公共精神的表现,探讨了缺失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培育公民公共精神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体验是在对事物的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事物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活动;体验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对农民公民精神的养成具有传统知性教育和理性教育所无法比拟的价值体验和生活化的见实感。在村民自治实践中,通过完善村民自治中的村民参与机制,拓展体验渠道;促成利益满足与权责行为的关联性,增加效能感;加强教育引导,促成效能感向认同...  相似文献   

6.
对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有利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有利于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提升,有利于公民社会的健康发展和完善.为此,应营造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志愿精神的人文环境,丰富志愿活动内涵,设立专项基金,等等.  相似文献   

7.
袁秋菊  王博 《科教导刊》2022,(18):80-82
志愿精神是一种主动自觉、不以求利为目的的利他精神,一种追求世界更加美好的人生理想与态度,是基于自身价值判断与认同后的行为选择,以及引领道德、推动社会发展的文化。它可以促进公民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凝聚公民集体价值追求、引导公民自我教育与成长。高校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日常交往、社团实践与共情传递等渠道培育学生的志愿精神,同时统筹设计,通过搭建志愿服务与精神培育平台、创新志愿服务与精神培育内容、构建志愿服务与精神培育机制予以系统实施。  相似文献   

8.
没有公民的公共精神,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公共精神的基本特点是公共性、公众性、时代性与继承性、民族性和普遍性等。由于历史和现实等方面的原因,中国人公共精神还有相当的欠缺。培养公民的公共精神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当代中国公民的公共精神应该特别强调正义意识、规则意识、生态意识、社会服务意识。塑造公民的公共精神,要注重公民角色认同、内心自觉、保护公权和发展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9.
王哲 《巢湖学院学报》2013,(1):52-54,65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目标和要求实际上就是在寻求国家与公民社会之间的平衡点,充分激发和增强公民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政府与公民的良性互动中实现善治。公民精神作为公民社会的核心内容,它以主体参与意识、权利责任意识、宽容精神、法治精神等主要内容和价值观念,因此,必须把它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性工程,对其进行深层次的培育,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相似文献   

10.
和谐社会的公民意识及其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公民社会也随之兴起。公民社会的兴起,有助于中国“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谐社会应当以公民社会为其社会基础,需要塑造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公民。中国现阶段公民意识开始觉醒,但总体上还有待成长和完善。公民意识的培育,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程,需要从建构公民教育的社会环境、发展学校公民教育、拓展公民教育的形式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1.
论构建我国公民的公共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的公共精神为公民有序参与社会公共生活提供了价值规范,为和谐社会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从我国公民呼唤公共精神出发,指出公民的公共精神对和谐社会的形成具有重大作用,提出了构建当代公民公共精神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2.
论公民公共精神的提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和谐社会构建包含公共精神的培育。倡导公民的公共精神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但目前一部分公民的公共精神存在弱化,培育优秀的公共精神是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须面对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民族精神为大学精神奠定文化底蕴,大学精神则是民族精神在大学的具体体现,二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大学精神构建建对民族精神培育具有文化引领、文化传承、文化创新和文化整合的价值功能。在大学精神构建中,要通过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专业课的渗透作用、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和社会实践的深化作用,进行民族精神培育。  相似文献   

14.
公民慈善意识现状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公民慈善意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与比较之后,得出公民慈善意识虽然总体上呈逐渐增强的趋势,但仍然滞后于社会发展需求的现实状况。这种状况主要是受历史和现实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形成的。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发展得很快。由于人民群众的公民意识还不是很强烈,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具体实践中也有困境。因而要在政治文明视野下培育和构建公民社会,形成第三股力量,让民众在公民社会当中行动起来积极参与民主,并以此推动整个社会的全民民主,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公民文化,是为了稳定民主制度的一种心理分析理论。在本质上要求公民培养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教育关系到国家核心价值观的维护,关系到国家未米的发展。而公民意识的培养,需要一个完善的、离不开政治社会化的有效方式——公民教育。在教育目标上,要以塑造适应民主政治要求的社会主义公民为指向。住教育内容上,要注意系统的公民教育。  相似文献   

17.
年初南方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明显暴露了我们公民精神的缺失。公民精神内含着公共利益意识、权责意识、互信意识和宽容意识,这些意识的彰显对提高公共危机治理效能不可或缺。公民精神的培育,不仅要调整公民教育的内容体系,发挥公职人员的模范作用,而且要扩展公共生活空间,让公民在实践中知晓和培育公民精神。  相似文献   

18.
托克维尔对现实中的社会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对当时美国的民情即美国的公民精神做了独到的分析。他所探讨的公民精神与马克思主义有所契合,因此他笔下的公民精神,依然对我国的公民教育及诸多改革具有较好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互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信息的传播速度和传播途径的多样化都是之前所有时代无可比拟的,在现代生活中,网络渐渐取代传统的媒介形式,成为公民大众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方式,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作为传播信息的媒介,网络本身并不会区别信息的真伪,也难以估计一条信息所带来的影响,这就要求作为网络主体的人类自身要具备对网络的理性精神,尤其是网络信息涉及到政治生活的时候,更加需要我们具有辨别是非真伪、做出正确反应的网络理性。构建网络理性需要发挥新时代背景下公民精神的指引作用。  相似文献   

20.
时代视野下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公民教育实质是公民意识的培养教育,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时代要求公民教育在认识上走出误区;大学生公民精神的培育要关注时代的要求和特征;应借助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对大学生开展公民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