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诗中“转”字用例70见。然而人们多将其理解作动词而不知其有用作副词的情况。本通过诗中的大量语料证明,杜诗中许多“转”字从其语法功能来看,经常置于谓词性词语前作修饰、限定成分,可训副词“更加”。  相似文献   

2.
"碑志式"叙事,在杜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大量的运用事典是杜诗碑志式叙事的显著特征之一。句中、联中事典的分布形式甚为多样,事典的处理也做到了灵活多样,且在叙事中的运用也较为精密。就杜诗"碑志式"叙事中事典运用的实际效果而言,它使叙事简捷而极具概括性,语言含蓄蕴藉而典雅有味,以事典寓褒贬,达成叙事和抒情的沟通,从中可以窥见杜甫对事典运用的深刻理解和精湛技巧。  相似文献   

3.
杜诗利用中古同义又读字调适诗律的情况很普遍。考察杜诗对中古同义又读字的运用,对今人阅读和研究杜诗乃至整个古代诗歌韵文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景建建 《文教资料》2010,(18):26-27
在解读古典诗词过程中,人们往往会受到现代汉语语言习惯的干扰,把古典诗词现代化,这样必然造成对古典诗词的误读。本文以《古诗文名篇难句解析辞典》中对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的误读为例,来证明其错误所在,并进一步探讨了数词"一"的妙用。  相似文献   

5.
略议“一 量”格式中“一”的脱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汉语中,对基数词“一”的处理方式往往较为独特,“一+量”格式中“一”的可脱落现象正可视作独特之一例。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具体语言事实的考察,意在说明两点:“一”的脱落分布是极不均匀的;“一”的脱落是受内外因素共同制约的  相似文献   

6.
〕yī是“一”字的标准读音,然而在具体的普通话交际中,还读作yí、yì、yi、yāo。一字读作yāo,除单说用于赌博外,一般是不能单说的,经常用于一个至少由两个数字组成的数词短语中。由“1”字组成的数词短语,读yāo时没有计数功能,只有称代功能。一字的读音yāo日渐固定,可以作为异读音明确下来  相似文献   

7.
清人吴齐贤《论杜》曰: 或一字屡用,随处不同,读之各见其妙。……有用一字者,乾坤一草亭,乾坤一腐儒,天地一沙鸥,于乾坤天地之内下此一字,写其孤也,写其微茫也。……①杜甫诗中这种喜欢用“一”的“屡用字”习惯,是一个很值得注意和研究的语言现象。“一”字产生已久,表示数目之始,是其基本意义,远在甲骨文中就这样用了。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词义不断发展变化,“一”字生发出许多意义和用法,既能表示实词的具体概念,又能起虚词的联系作用,还可以表示各种不同的语气。到杜诗中,其用法就更加丰富多采。笔者调查了杜甫的一千四百五十三首诗,②用“一”字的有三百九十八首,占百分之三十弱,计四百六十一次。杜诗,作为我国一份宝贵的文学遗产,千百年来对它的研究,蔚为大观。但是,对于杜诗中词语的研究还很不够。就这些“一”字说,各家注本、选本几乎无一顾及。而了解这些“一”字的  相似文献   

8.
刘辰翁首开杜诗评点之风,突破了笺注的樊篱,在事辞之外用力,对于杜诗的气韵脉络,所得颇多。进一步认识刘辰翁杜诗评点的特点和价值,对于杜诗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对杜诗中“吴体”的认识,由宋迄今,说者纷纭。清人梁运昌于《杜园说杜》中所提出的“方言谐词”说,经检验,是最符合“吴体”之“吴”的特性的。梁运昌的“方言谐词”说,是建立在黄生“俗体说”与许印芳“吴中歌谣说”的基础之上的。由于“方言谐语”中的“吴声”之缘故,而使得杜甫的《愁》诗出现了平仄“不谐”的现象。而这种所谓的“不谐”现象,实际上为宋人以当时通行“官话”的四声进行验按的结果。而“拗体”之说即因此而始。所以,“吴体”的准确定义应为:凡篇中杂以吴地方言俚语及其声调(即“昊声”)的近体诗,即为吴体。  相似文献   

10.
不同注家对杜诗中"他日"一词的理解存在很大分歧,甚至是在同一首诗中解释也可能完全不同,以至于相反。"他日"一词最早大约是出自《左传》,有三种基本含义,但是各个含义在文献中出现的频率并不相同。到了唐代,"他日"一词的含义主要是指"将来"——相对于诗人作诗那一刻的将来。杜诗中"他日"一词的含义就是如此,指向杜甫作诗那一刻的将来。杜甫以后一千多年中"他日"一词的用法大体如是。  相似文献   

11.
杜甫自号“少陵野老”,其诗歌中也存在大量“野”字,体现了杜甫独特的创作心态与诗学理念:一是身份意识的体现,将自身形象定位为“野老”;二是诗学境界的体现,具体表现在诗歌内容、题材、风格方面;三是通过对野景的呈现,抒发心中野趣。考察杜甫诗歌中的“野”,对于研究杜甫及其创作心态、诗学理念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一、数词"一"的修辞效果汉语的数词"一",除用作数量计算外,还具有修辞的作用。它并非只是枯燥、呆板的称数,在表达具体数目以外,还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在特定的语境中,具有一定的形象性和感情色彩,能够使语言表达收到积极的修辞效果。数词"一"的修辞效果表现为表意精确、强调语意、创设意境等。  相似文献   

13.
赵化 《文教资料》2014,(7):9-10
《杜诗详注》作为清代杜甫研究的集大成者在整个杜甫研究领域地位很高,是现代研究杜甫及其诗歌的学者不可或缺的一本参考书。《杜诗详注》集考证研究和文学评论为一体,综合了这两种对于杜甫诗歌的主要研究方法。《杜诗详注》一书是在清代整体研究杜甫热的基础上完成的。本文考察了早期清代的杜甫研究概况,并指出了《杜诗详注》一书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4.
王琳 《黑河学院学报》2023,(7):113-115+129
当“一量名”位于动词后作宾语,量词作名词的定语时,“一”有时可作省略,有时又必须保留。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原理从量词隐含数量“一”的语义特征、语言的省力原则、距离相似性分析宾语位置“一量名”结构中数词“一”的省略和保留问题,探讨宾位“一量名”结构省略“一”的条件和省略后“一量名”结构语义重点和语体风格发生的改变。  相似文献   

15.
注疏发源于经部,而注疏自其创始之日起就不局限于解释单纯的字词,在<毛诗正义>中,孔颖达将单纯的字词解释称作"释文",将以疏通句义、抉发文旨为目的的训释称作"释义".同样,当将仇兆鳌<杜诗详注>中的追溯语源,寻绎典出定义为"释文",而将此外所引经史诗赋,以证诗意定义为"释义",就不难发现仇氏注释具有明显的"释义"倾向,仇氏之援引典故正为点明诗旨、申明杜义.  相似文献   

16.
晚清云南诗论家朱庭珍"取法于杜",基于自身对杜诗的体验和学杜经验,在"杜诗"阐释论、"学杜"方法论、"杜诗学"批评论三个方面进行了颇有创见的阐释和评论.细读朱庭珍的评杜文本,把握朱庭珍"杜诗学"内涵,不仅有助于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更加深入体会杜甫诗歌的艺术真谛,而且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朱庭珍独具美学蕴涵的诗学理论.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诗史上 ,杜甫是大量使用“流水对”并将其形式艺术推向极至的诗人。全面搜检杜诗“流水对”,使用现代汉语语法理论对其进行分类研究 ,可归纳为“单句流水对”和“复句流水对”(顺承、因果、递进、假设、转折 )两大类型。杜甫独特的生活状态、思想境界、审美情趣 ,是其多用此种对仗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在宋代崇杜、学杜的背景下,南宋诗人作诗喜用杜诗典故。南宋前期诗人普遍使用杜诗典故较多,陆游是两宋使用杜诗典故最多的诗人。南宋末年诗人使用杜诗典故较少。南宋对杜诗典故的使用,反映出宋代诗坛的崇杜、学杜风气。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个“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伟大诗人,杜甫在运用某些修辞格时,根据思想及艺术表达的需要,突破了人们对这些修辞格传统意义的理解,真正达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对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形成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这些修辞格主要有求同对比、求异用典、当句对仗、错位比喻、句内顶真等。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个"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伟大诗人,杜甫在运用某些修辞格时,根据思想及艺术表达的需要,突破了人们对这些修辞格传统意义的理解,真正达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对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形成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这些修辞格主要有求同对比、求异用典、当句对仗、错位比喻、句内顸真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