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2012年《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刊)第九期刊登了刘明辉先生的一篇文章《“指其一端”课文注解指瑕》。刘先生认为课文把“指其一端”中“一”解释为数字“一”是不确切的,应该理解为“全部、整个、所有”,这样才符合文章意、作者意。刘先生的主要理由:  相似文献   

3.
哎,真倒霉,怎么又是我跟秦正同桌!一年级时我就和他同桌,本想新学年开始,我终于可以摆脱他的“魔爪”,谁知道又一次被命运之神捉弄!要知道谁也不愿意和他同桌,因为,他不是在你耳边胡说八道,就是在你书上乱画,简直就是个“超级烦人鬼”,不信,你就看着吧!  相似文献   

4.
嗨!朋友们好!最近,我把有关同桌范家赫的事情写成了一本纪实“大全”!不信?那我就说几件——  相似文献   

5.
骆晗 《小火炬》2010,(3):16-17
“天哪!”当我的同桌出现在教室门口时,全班同学立即尖叫,而康铮滢则无奈地笑了笑。有同学挖苦她:“大小姐,衣服穿得那么多!这下可就刀枪不入了。”此话绝对不错,不信?你瞧——  相似文献   

6.
我的同桌叫姜昊,我一般不叫他名字,而叫他“葱姜”。他有一双不大不小的眼睛,还有一张大嘴。这嘴虽然不大,但话可多着呢!  相似文献   

7.
王琴 《教师博览》2006,(1):56-56
总有一种冲动,想提笔为《博览》写点什么.但又总觉得它是那么高山仰止、高贵大气,唯恐自己很轻的文字会亵渎了它,以至于多次提笔又放下,至今不敢写下一个字。今天,终于鼓起勇气,因为,我的又一篇文章被全同核心期刊登载,这一切,都源自《教师博览》。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这是20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最核心和最重要的理念。课标作这样的学科性质的界定,代表的就是国家意志。作为语文课程实施者和执行者的广大语文教师,应该怎样将这一语文学科性质落实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从而开创语文教育的崭新局面呢?希望下面三篇文章能给大家一些启迪。  相似文献   

9.
《南方周末》曾以《“差等生”就无权上课》为题对安徽省宿州二中初二(1)班班主任张影辱骂、体罚“差等生”,并逼其退学、转学一事进行了报道(见《南方周未》2003年12月11日A9版)。此类事件在当今绝非仅有,并不像张颖的年级部主任赵士礼所苦“是个人行为,与学校的管理毫无关系,完全是个偶然现象”。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其内在的因果链条,我们要对“张颖事件”进行深刻的反思,找出问题的症结,以免重蹈覆辙。  相似文献   

10.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以下简称《荷》)是其散文中的精品.也是高中教材中的经典篇目。许多版本的教材都选了这一篇优美的散文。人们大都认为《荷》一文抒发了“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之情。各种版本的教学参考书几乎都沿用了这一说法,使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老师们也深信不疑,都这么教给学生。对此,笔者认为:经过反复研读和分析,无论是联系时代背景.还是从文章本身来说。  相似文献   

11.
内心的光芒可以照亮世界,驱散阴云。人性的善良可以打破黑暗,融化磐石。细读《悲惨世界》,方知何为人,何为人性。  相似文献   

12.
作为“最后一位理想主义诗人”,海子以其忧伤和决绝令人哀伤和向往。而他的抒情短诗《天鹅》就是其灵魂和精神的最好注解。这首美丽而忧伤的诗作塑造了受伤天鹅的凄美意象,也让无数人哀伤和感动。  相似文献   

13.
邢奇志 《中国教师》2014,(13):89-92
<正>2014年3月2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插播了有关北京十一学校的报道,画面出现的不是专家、学者及教师的形象,而是喘着、跑着、说着与笑着的流动不息的孩子们,最后学校校长指出:教育就是让孩子发现自己。这和约翰·洛克的《教育漫话》有着相通之处,透过他的眼睛可以看到教师专业的存在价值。透过孩子的眼睛,我们可以看见教师专业的发展,看见教师群体中的你、我、他及社会……约翰·洛克告诉我们:教育活动的核心是思,思想在哪  相似文献   

14.
《抱抱》是一本几近无字的图画书。小猩猩一路上看到相亲相爱的各种动物。大家热切地抱在一起,表达对彼此浓烈的爱.可是小猩猩与妈妈走失了,妈妈在哪里,好希望有人抱抱他哦!好心的大象妈妈背起了他四处寻找妈妈,找着找着,树上传来了小猩猩熟悉的“宝宝”声,是妈妈的叫声!小猩猩大叫着“妈妈”.向妈妈扑去。  相似文献   

15.
张真真  李卫丽 《考试周刊》2011,(10):219-220
杜威强调"教育无目的论",即只存在教育过程内部的目的,不存在外部的目的。本文分析了《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有关教育本质、教育目的的论述,并与我国教育现实相结合,揭示了其教育目的观中蕴含的社会性目的。  相似文献   

16.
<正>三国中的曹操被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他的人生信条是"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以"奸绝"著称。随着《三国演义》电视剧的普及,这种认识"深入人心",在一定程度上对我们认识《短歌行》中真正的曹操造成了障碍。光凭借注释,很难矫正人们根深蒂固的认识,所以需要补充《三国志》、《资治通鉴》中曹操的相关材料。还原曹操,是理解《短歌行》的前提。(一)《三国志》、《资治通鉴》中的曹操。  相似文献   

17.
威廉·巴特勒·叶芝的《丽达与天鹅》是诗人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结合叶芝生平分析解读《丽达与天鹅》,诗中的对立模糊是诗人坎坷的爱情经历与肉体灵魂的冲突,将梦幻的理想和感知的现实紧密联系起来,性爱融合于想象之中,在充满想象的诗句中诗人使自身的爱情得到了升华,使肉体与灵魂得到了一定的慰藉。  相似文献   

18.
<正>"爱"就一个字。在美丽的水电城——宜昌,在"全国首届小学作文教学论坛"的现场,在王崧舟老师的作文教学课堂,这一个字,被演绎成了一篇篇动人的文章。我有幸亲历了这个演绎过程。或许,是这诗意的课堂触动了灵性  相似文献   

19.
《师说》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文章的内容很多人十分熟悉。“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是文章开头的两句,两句中各有一个“师”,这两个“师”怎么解释,其含义相同,还是不同?这个看似没有争议的问题,却麻烦不断,教材、教学用书三易其口,迄今为止,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20.
《爱莲说》一文不仅抒发了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对于莲的深深爱恋之情,而且在褒奖莲的“不染”“不妖”“不蔓不枝”以及“不可亵玩焉”的同时,也间接表达了他对菊或是牡丹的“不爱”.周敦颐之所以不爱“菊”,是因为菊的孤傲、不问世事,以明哲保身为由不敢与世事抗衡;而之所以不爱“牡丹”,或是因为它的谄媚、攀富、趋势.“菊花”和“牡丹”正是欠缺了儒家所推崇的君子品德要素、佛家的纯净以及道家的本真,因此,造成了周敦颐爱莲,却不爱菊花和牡丹最主要的内在因素,换言之,周敦颐的儒释道三者合一的思想是他“爱”与“不爱”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