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香山红叶》的作者杨朔,是现代著名作家。一九一三年生于山东蓬莱。原名杨毓瑨,字莹叔。一九三七年改用现名。 杨朔青年时期曾经在东北哈尔滨学习外国文学,搞过翻译工作,同时,他还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写了一些古体诗词。“九一八”以后,杨朔参加革命,到过上海、延安,此后随部队转战于华北抗日根据地。建国后,他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一九五四年回国,在中国作协工作,并从事外交工作。一九六八年林彪、四人帮猖狂时期,杨朔被迫害致死。  相似文献   

2.
杨朔同志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散文家。他的散文感情真挚,立意高远,结构精巧,语言洗炼,诗意盎然,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雪浪花》是杨朔散文的一篇代表作。这篇散文写于1961年。那年春天,杨朔同志访问了日本,写下了《鹤首》、《樱花雨》等反映中日两国人民深厚友谊和日本人民反抗精神的作品。他回国后不久,就风尘仆仆地来到了北戴河。杨朔同志是山东蓬莱人,他从小就在大海的摇篮里长大的。他喜爱大海,认为“大海是最美妙的诗。”在北戴河疗养期间,他有时和朋友们一起散步,吟诵古典诗章;有时独自在海滩徘徊,和大海谈心,了解大海的性格,寻找着一种诗的意境。有一次,在疗养院的餐厅里,大家争论着大海的性格,有的人说大海是和悦、善良的,有的  相似文献   

3.
杨朔同志是我国当代一位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的著名散文作家。由于革命的需要,他在一九五六年以后从事人民外交工作,同时致力于散文的创作,先后出版了《亚洲日出》、《海市》、《东风第一技》、《生命泉》等散文集.一九七八年出版的《杨朔散文选》,共收入他的散文作品六十篇。他的散文,感情真挚,文字优美,结构精巧,诗意浓郁,为广大读者所喜爱.他“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东风第一枝》小跋)这种以诗为文的艺术方法,虽然并非杨朔所独创,却是作者在继承我国古典文学优秀传统,学习诗歌艺术的基础上,从长期的散文创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宝贵的经验;这条经验,以及它在作品里显示出来的散文艺术的若干特色,在今天仍然能够给予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邓星雨同志把他的《蓬莱诗魂——论杨朔的散文》一书的打印稿交给我,说陕西人民出版社将要出版,我听了很高兴。这高兴的心情,不仅是因为星雨同志在科研上迈出了新的一步,而且是因为通过他的书稿看到关于杨朔乃至其他作家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杨朔是三十年代后期开始创作的老作家,至五十年代抗美援朝后始以小说《三千里江山》的问世而名扬海内。这部小说之所以吸引读者,除了主题的开掘、人物的描写外,主要以语言取胜。他的小说的语言具有一种散文美:不是一般的散文(如杂文、速写、随笔……)美,而是一种抒情的散文  相似文献   

5.
提起杨朔,人们自然会记起他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象《荔枝蜜》、《茶花赋》、《雪浪花》,这几篇写于六十年代初的散文名作,是杨朔耕耘的散文园地里几支香气袭人、艳丽夺目的奇葩。他注重情感,一直在努力表现时代感情的氛围。他曾说:“只有深入到人的思想感情里去,才能算真正深入生活了。”(《写作自由》)有情就有诗,所以他的散文追求诗的意境。这不是那种缠绵悱恻的情调,而是一种高迈绝尘,发扬蹈厉的精神,一种如“登高壮  相似文献   

6.
杨朔(1913-1968),原名杨毓晋,山东省蓬莱人,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杨朔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散文大家,他开拓了散文创作的新领域,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学艺术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杨朔从20世纪30年代后期开始创作。他写过不少反映战争生活的英雄事迹的通讯报道和小说。50年代  相似文献   

7.
大凡优秀散文都贮满诗的意境,意境乃散文的生命。诚如前苏联作家巴乌斯托夫指出的:“真正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就象苹果饱含着果汁一样”(转引李洛元:《笔谈散文》)。杨朔也曾强调:“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海市·小序》),他写散文“常常在追求诗的意境”。由此可见,从散文诗化这一点研究杨朔散文应是成功地获取其审美效应的真谛。  相似文献   

8.
现代人读散文,追求的是一种诗意.杨朔的散文就是深情的诗.他本着“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的美学目标,用“诗心”去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蕴藏的诗意,把“诗”作为自己创作中自觉的美学追求,在作品中拓出一个诗的境界.《雪浪花》是杨朔散文代表作之一,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完美地体现了杨朔散文富有诗意的特色.  相似文献   

9.
杨朔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散文,多次被选入初高中语文教材,拥有众多的读者。然而,近年来,学术界围绕着如何评价杨朔散文的问题,展开了争论,现简介如下。李炳银同志的《散文评论小议》(《光明日报》82.6.24)一文,在论述如何评论散文这个问题,举例时,指出:“杨朔的散文……确实也存在着雷同和人工雕琢的痕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杨朔和杨朔散文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探究杨朔散文模式及"诗化"散文的创作,主要与杨朔性格息息相关,与传统的影响密切相关,也是当时特定时代的要求。杨朔把散文"当诗一样写"的艺术境界,形成了独特的"杨朔散文模式",在中国当代散文史上产生深远影响。但随着思想解放不断向深层推进,杨朔散文受到质疑。不管人们如何评价杨朔散文,他的散文创作作为当代散文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已具有"史"的意义。我们应该客观、全面评价杨朔散文,以期为繁荣当代散文创作提供一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1.
伊人老师:近日,我跟 H 同学发生了一次争执,起因是他对杨朔的散文说三道四;而我呢,一向很喜欢杨朔散文,并且把它们作为自己习作的范本。可 H 同学却说杨朔散文是“纸扎的假花”,我不同意;我说,语文老师都赞赏、推崇杨朔散文,告诉我们文章要写得美,不可不读杨朔散文。H 同学不以为然:老师说好,就一定好啦?您瞧,他多狂妄!伊人老师,您的看法呢?冯薇  相似文献   

12.
杨朔同志离开我们已经十七年了,但是,他的作品仍然活在人民中间.他以三十多年竭精殚智的创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写下了不容忽视的一页.终其一生,杨朔先后发表了散文二百多篇,短篇小说二十多篇,中篇小说五篇,长篇小说两篇。此外,还给我们留下了七十多首旧体诗词和两首新诗.这些作品,从某些角度反映了中国人民革命的光辉历程,也显示出杨朔同志在文学创作上的探索和追求。本文打算从纵的方向上探讨杨朔文学创作的发展脉络。并试图对其中的某些经验教训进行粗浅的评述。  相似文献   

13.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杨朔模式”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这并不取决于人们怎样评价杨朔,重要的是杨朔散文已成为文学史不可分割的部分;“杨朔模式”则是中国现当代作家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精神载体。其实,故乡美丽缥缈的蓬莱仙境只是残存于少年杨朔心中的一个梦。几十年后,杨朔散文中的“蓬莱仙境”和所有诗化的人与事,有多少是他童年时在海边冥思过的梦幻呢?我们需要在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上思索这一问题。这是一个多愁善感而又不愿当亡国奴的诗人。“九一八”东北沦陷后,杨朔曾赋诗一首以志情怀:“黄鹤楼头雁夜征,紫阳湖畔月孤明,…  相似文献   

14.
杨朔(1913—1968),原名杨毓瑨,山东蓬莱人,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散文家。他早年参加革命,1938年开始文学创作,最早在《东方杂志》35卷14号上发表了短篇小说《风陵渡口》。1942年到延安,参加过延安文艺整风运动。解放战争时期曾担任过新华社特派记者,在此期间,写下了不少通讯报道和短篇小说。解放后又参加了抗美援朝战  相似文献   

15.
散文,文学花园里的一株美丽的花朵。建国后,百废待兴,散文创作也出现了新的高潮。在建国后的十七年里,若谈及散文,就势必会提及一人——杨朔。杨朔,是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的散文大家。他的散文,既能放得开,又能收归到他所要求的主题思想上来,他写美丽的风光,但又归结到人物的精神面貌。结构谨严,层次曲折分明,遣词造句精练别致,富有诗的意境,有他独特的风格。杨朔以其诗体散文的成就,并以鲜明的民族化特色,在当代散文的发展史上,深深地刻下了他的足迹。从人们对杨朔散文的喜爱,便可看出其散文作品在中国当代散文史上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杨朔是当代散文大家,他的散文风骨独具,是文学艺术中的珍品。他总是站在时代的前头,积极地反映生活,致力于反映“时代感情”,在构思中又追求一种“诗的意境”,因而他的作品能与众多的读者在思想感情上形成“同构对应关系”,产生“轰动效应”。美国著名美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认为,人之所以能够感到美,关键在于事物的形体结构和运动与人的生理、心理结构有着相似的对应性,即同构对应关系。这是说,艺术是通过其物质材料(即形式)造成的完形结构来唤醒鉴赏者整个身心结构的反应,从而引起共鸣的。我们认为,这种同构关系,在杨朔散文中体现得十分明显和广泛。杨朔  相似文献   

17.
杨朔的优秀散文《香山红叶》,是一篇玲珑剔透、清新隽美的佳作,一直吸引着读者。这篇标志着杨朔散文创作已经进入成熟期的作品,在艺术上确实有它的独到之处。 (一) 杨朔创作散文,从不满足于对生活作一般化的表现。他非常善于捕捉生活中闪光的、新鲜的诗意,通过精巧的构思把这种诗意熔铸成意境的晶体。读者透过这小小的意境之窗,可以看到整个时代的风云,可以在美的陶冶中,感情得到升华。《香山红叶》就体现了作者的这种创造。这篇游记散文,题为《香山红叶》,然而作者的着眼点并不在于描绘那“万山红  相似文献   

18.
杨朔同志是我国著名的散文作家。他的作品总给人以清新的感觉,使人振奋。散文以写“意”为中心。杨朔同志写散文,“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东风第一枝·小跋》)。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他所抒写的对象(人、景、物、事)融合为一所产生的一种艺术境界。它是具体形象的,又是高妙的;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依助于对象构成的艺术结晶体。它与写作过程中,特别是动笔前的立意构思有密切的关系。前人云:意与境,“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清王国维托名樊志厚写《人间词乙稿序》)散文,作为一种需要丰富感情、深邃思想而又寓于形象——从这点上说,接近诗的文学样式,亦应讲求意境。否则,就不足以言散文。因此,学习和探讨杨朔散文的意境创造,于我们的散文的创作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19.
杨朔同志在《海市》(见高中《语文》第三册)一文中,首先写到自然现象——海市,进而以此为引线展开了全文。他写道:“今年夏天重新爬到蓬莱阁上,真盼望海上再出现那种缥缈的奇景。偏偏我来得不是时候。一般得春景天,雨后,刮东风,才有海  相似文献   

20.
山川美景寄深情,情与景会,意与物通,是中国古代文学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传统手法。所谓“肖貌天地,禀性五情”(《文心雕龙·序志》),“草木之微,依情待实”(《文心雕龙·情采》)、“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文心雕龙·比兴》),就是这种手法在理论上的早期概括。杨朔在他的散文(选入中学语文的是佳作的一部分)创作中,继承、发扬了古代文学这一表现手法的长处,形成了自己的表现特点——寓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深情于祖国美丽的山川景物描述中,透过艺术的启迪和感染,去发人深思,催人奋进。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杨朔的散文,有《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