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理解和把握生态文明的最为核心的问题,是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莺要内容.关于生态文明的研究应注重对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人与自然关系的考察,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人们深入理解和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科学深刻的理论根据,为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手稿>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及文明阶段的批判,提出了异化劳动、人化自然、自然科学与关于人的科学的统一等重要思想.其中蕴含的许多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经典论述,在当今世界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现实状况下,对于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批判意义.  相似文献   

2.
人地关系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而人地关系是地理学埋论的研究重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一切发展的基础,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一切发展缺乏后劲.在中国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思想、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恩格斯早期经典著作里蕴涵着一系列精辟的、具有当代价值的自然生态思想的精华,包括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思想、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思想,而且具有鲜明的实践性、辩证性和批判性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指导下,在对马克思恩格斯有关自然生态思想的深刻领悟下,在现实性上达到了对马克思思格斯人与自然关系理论思想的继承和超越。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建设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指明了总体方向,科学发展观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实践智慧的总结,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华民族实现永续发展的行动指引。从理论逻辑上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思想,继承不同阶段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与时俱进的发展。从制度逻辑上看,稳妥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从价值逻辑上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彰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优越性,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提供中国智慧,为世界其他国家现代化提供中国经验,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6.
科学发展观对构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主体新维度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与立足点,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根本原则和归宿。科学发展观之所以能够统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就在于它能够以人为立论基础、以丰富人的属性为要求,因而科学发展观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主体新维度的构建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本文旨在探索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来构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主体的新维度.以提高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思想,为当今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是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的推动器。“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思想贯通了中国优质文化的精神脉络,拓展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广度,超越了西方共同体思想的现实局限,展现了独特的理论价值魅力。“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思想极具科学性、前瞻性与教育性,蕴涵丰厚的现实价值,能够为建设美丽新世界,加强全球环境治理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凝魂聚力。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人地观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它为建立人与自然真正和谐的关系提供了思想方法,为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合理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科学发展观与生存论哲学是互为前提和表里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和中国传统哲学中和谐发展的思想在科学发展观中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显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从生存论哲学的角度诠释科学发展观,不仅对中国当下和未来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普适性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新发展,是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对人、自然与社会三者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以人与自然关系为核心的生态思想,为我们今天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1.
“以人为本”思想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标志着我党在“人”这个问题上已经有了更为明确、更为清晰、更为合理的认识。“以人为本”思想与传统的“民本观”和西方近代人本主义都有所不同,在科学发展观的背景下理解“以人为本”思想,要把握人既是发展的手段,也是发展的目的,才能更准确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才能彰显我党“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12.
“以人为本”思想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标志着我党在“人”这个问题上已经有了更为明确、更为清晰、更为合理的认识。“以人为本”思想与传统的“民本观”和西方近代人本主义都有所不同,在科学发展观的背景下理解“以人为本”思想,要把握人既是发展的手段,也是发展的目的,才能更准确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才能彰显我党“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13.
包容性增长作为一种发展思路、发展方式和发展趋势,是对现实发展情势和面临问题的积极应对与理性选择,是对科学发展观所倡导和追求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目标的体现、深化与拓展。它坚持"科学发展"的发展方式,体现了以人为本思想的本质内涵;坚持"公平正义"的发展理念,彰显了以人为本思想的道德情怀;坚持"构建和谐"的发展向度,维护了以人为本思想的终极目标。因此,具有丰富的人本意蕴和人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史上,历代的慎刑思想由来已久,特别那种爱惜民命、珍惜生命、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同当下的科学发展观具有暗合之处。从古代中国慎刑来看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创新、发展科学发展观;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发扬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的法文化遗产,必将为我国现代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提供思想上理论上的极大支持。  相似文献   

15.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科学发展观有着深刻的传统文化渊源,其中,"以人为本"既是对管子思想的直接继承,也批判地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民本主义"思想。"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则批判地继承了"中正之道"和"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丰富思想,汲其精华,去其糟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6.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应以人为本。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民本思想是一种重民、爱民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的最精彩部分。但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民本思想是一种民主缺位的“民本观”,它是统治者的用民之道和御民之术。当代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理念,是民本思想在当代的政治实践,是民本本位在当代的真实回归。  相似文献   

17.
传统民本思想是以人为本理念的渊源。科学发展观闪烁着民本思想的精华,同时又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超越和发展,是当代中国富有创造性的发展理论。它是研究和解决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问题的理论体系,是我们党对社会发展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相似文献   

18.
朱熹在继承格物致知思想的同时进一步发展了其内涵,但由于受宋理学、科学认识方法和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使这一思想呈现出了既具有客观唯物精神又具有主观唯心精神的两面性,并对后世的哲学思想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吸收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本主义的思想精华,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继承和发展的成果,其中注入了崭新的时代内涵,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20.
墨家科技思想以独立的外在自然作为科学活动的对象,注重实践经验和逻辑推理相结合、人道主义与科学精神相结合,在其学者与工匠两种知识传统的背景下进行科学实践,展现了中国古代科学另一种发展路径。然而,墨家"兼爱"与血缘宗法社会的人情心理不相容,"尚贤"主张是对传统宗法等级思想的否定,"非攻"军事思想得不到认可,这些都使墨家科技思想走向衰微。墨家科技思想所富含的科学精神可为我国当代科学文化建设提供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