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瑞吉欧教育系统通过“儿童一百种语言”的展览,通过对其“方案教学”的介绍,已为广大幼教工作者所熟知。我认为,最能体现瑞吉欧办园者教育之魂的是其所创设的环境,因为环境与孩子始终共存,孩子既可依赖环境,也能作用于环境,孩子与环境相处的方式直接影响他成长的质量。瑞吉欧教育系统中的方案教学、绘画表达、家园沟通等无不以创设环境为基础,而这种环境又体现了现代新的  相似文献   

2.
《中小学班主任规定》第十六条指出“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规定发布,立即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作为一名有近二十年工作经历的“老班主任”,我想谈谈自己的认识。一、了解背景,突出批评之所以要突出批评,我以为应该是基于对目前教育现状的科学考察。首先,从目前的教育自身看,存在着对爱的作用不恰当的夸大的现象。教育的确是最讲爱的,但是我始终认为,这种爱和父母之爱、朋友之爱有很大差别,因为我们给学生爱有鲜明的教育性,我称它为“教育爱”。“教育爱”的最本质特征是“教育”两个字,它包含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和人生的导引,包含对学生“善”的褒扬,也包含对学生“恶”的纠正。  相似文献   

3.
面对认识现象意义上的教育,认识主体会在教育的实存与对象性问题上产生疑问,从而在教育自身和作为教育现象之显像之间发生摇摆。从存在论角度分析,教育的实存发生在认识主体的思想世界中,它是落入思想世界并栖居其中的东西——它在思想中建构自己的实体,而不仅仅是被认识的对象。教育的实存与教育的对象性有着明确的区分。教育的实存只有朝向思想时,它才成立;如果把它看作经验对象,则实存不成立。对象性的教育具有经验的现实性,它们是个别的、零散的材料;而教育的实存超越现实性,成为教育的普遍性。在认识论的规定上,教育与认识主体之间构成“我—我的”合一的镜像关系——“我”在教育世界中,“属我”的教育世界通过“我”来建构,教育成了从“我”自身出发而形成的意识。这种意识超越感性认知层面,推动教育认识摆脱“我—它”关系的主客体认识局限,真正承认教育寓于现实世界和现实生活之中。产生自认识基础之上的教育言说需要借助想象的统合能力,将在场的与不在场的教育发生统整为一个整体。通过理性想象,教育认识才能摆脱干瘪的教条和没有审美诗意的现实白描,通达最为真实、鲜活、具体的教育生活;同时超越在场的教育,进入到不在场的教育的不可穷尽性之中,拓展形而上的教育世界。  相似文献   

4.
我国区域人力资源流动存在严重的失衡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文章着重论述了教育因素对区域人力资源流动产生的影响,主要有落后教育环境下的“教育移民”和“低龄辍学”、教育模式导致“读书无用”与“人才流失”并存、高等教育机会不公平下的“升学移民”和“教育福利”,并由此提出改革教育资源配置模式以及改革农村教育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呼唤有“思”的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育中“思”的缺席表现为:教育中存在着技术之思的泛滥与解放之思的缺席,“我—它”之思的充斥与“我—你”之思的缺席,对在场之思的关注与超越在场之思的缺席。我们不满足于本真的思在教育中的缺席现状而呼唤有思的教育。教育中“思”的到场离不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对话,离不开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自始至终所保持的惊异状态。  相似文献   

6.
张倩  王红 《人民教育》2020,(3):21-25
教育现代化呼唤越来越多的卓越教师校长。卓越教师校长之名在“思想”之名。卓越教师校长教育思想的产生需要特定条件,让卓越教师校长登上“思想高地”策略有四:“异质化”的学习场景、“输出导向”的学习范式、“被学习”的学习环境、“传播思想”的宣传平台。  相似文献   

7.
本文指出,程朱经学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内涵包括:罢去词赋文章之学,突出经学教育之宋学时代精神的重要性;“四书”教育;“六经”教育。其特点主要表现在:重视“四书”义理之学的教育;经学教育与理学教育相结合。并论述了程朱经学教育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李自生 《中国教师》2011,(23):17-18
我个人不太赞同“在家上学”这种教育形式,因为在家教育不可能取得在校教育的效果。一是家庭的教育资源有限,二是教育是有环境要求的,人是群居动物,脱离群体,对形成健全的人格不利,而与教师、同学在一起,  相似文献   

9.
“赏识教育”曾在几年前风靡一时,尽管人们对这种教育方式的利弊众说纷纭、颇有争议,但我在转化后进生的实践中仍然感受到“赏识教育”确有值得肯定之处。常言道:“治标不如治本”,“赏识教育”之所以能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成功,其关键就在于治本之妙。正如毛泽东所说:“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相似文献   

10.
追求超越和探寻存在理想的教育哲学是一种“谈”。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逐渐放逐了这种“谈”,“谈”变得容易并且容易遭轻视、忽视。其产生的教育后果是教育哲学理论的缺陷与失却,教育实践的缩减以及理智水平的下降与思想的惰怠。重新审视这种“谈”,“谈”并不容易。  相似文献   

11.
那薇 《下一代》2012,(4):14-19
“教育唯真,和美唯家”,把学校打造成一个温馨的家,相信是很多校长的梦想,也是我努力践行的“真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成长的快乐,让每一位教师享受教育的幸福,每一个家长都能收获教育的成果。让走进学校的每一个人都感觉到“在这所校园里,有一种力量在浸润自己,每一个人都那么舒展、快乐。”而这种力量,就是我要努力为之的“大气”所在。  相似文献   

12.
关于社区教育本质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从社区教育泛化现象说起把社区教育当成一个“筐”,社区文化、社区体育、社区卫生等,只要是产生教育影响的事,什么都可以往这个“筐”里装。这种现象,逻辑学上叫做概念模糊泛化现象。社区教育的这种“模糊泛化”现象,在目前,似乎还相当普遍。究其原因,依我之见...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名专业教育研究者,我一直深信:只要深入探究、精意思考,理论思维能够破解一切教育实践问题。但时至今日,身为人父的我却悄然对这个信条产生了动摇,尤其是以家长的身份面对一个心理叵测的初中孩子时,我的这种疑虑更趋浓重。“秋后算账”,有时候竟成为教育的上策了。  相似文献   

14.
也谈“易子而教”——兼论家庭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西教育科研》2003年第3期刊载一篇署名文章,题为《“易子教育”质疑》。从中获悉,2002年暑期,哈尔滨市流行“易子教育”。其做法是:朋友之间“换”孩子,即让孩子换一个环境,接受另一种教育,使其改掉在自己家里改不掉的坏毛病。这虽是局部地区的一种尝试,而它涉及的家庭环境与教育的局限性,却是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故值得一议。据孟子称,“古者易子而教之。”事实是否如此,且不管它。看来孟子倒是赞成这种做法的。他还说出一番道理。不过孟子以还,古代也鲜有这种先例,或同后来官学、私学日益增多相关。而在如今学校教育发达的时代,出…  相似文献   

15.
一、环境教育的创新 在本文中环境教育是指利用环境来进行教育,而不是指关于环境保护的那类教育。从1996年开始,我们在参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九.五”重点课题“学校内部教育环境和学校形象设计”的研究中,深深感到我们今天已经在进行着环境教育的创新。这种创新表现在:充分认识到环境在育人中的作用的机制,从而确立环境与人和谐统一,借以启发人、陶冶人、激励人,依靠人的内部自然去获得最大的教育效益的路向。这是创造具有高品位和高风格的学校内部教育环境的关键。 环境育人,古已有之,今天也有许多的人作了研究。比如说“孟母三迁”、“狼孩的研究”等,这些古代故事或近人的研究,都指向一个事实,这就  相似文献   

16.
黄汝平 《现代语文》2006,(10):114-115
学生写作不良的探究是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一个大问题。在教学中,往往发现学生普遍有寄希望通过提高写作使语成绩来个“咸鱼大翻身”的心理。但当其投入了较多的精力后,收效却甚微,于是就产生了“我写作能力差”、“我写不来”、“我不想写”的悲观消极念头。这种消极的写作态度和写作动机产生的畏难排斥的心理体验使学生在认知上怀疑自己的写作能力,在情感上产生害怕失败的情绪,在行为上逃避写作。本拟从高中生写作不良的成因及消除对策等问题作个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张玉香 《山东教育》2003,(28):10-11
棋盘街小学是济南市历下区一所普普通通的小学。这所小学无论从教学环境、办学条件、师资力量还是学校名气,都远远称不上一流。我们之所以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是因为他们发起的“在校好学生,在家好孩子,在外好少年,我能行”活动以及争做“好家长”、“好教师”活动,引起了广大师生、家长的一致好评。这一活动不仅将育人工作从学校延伸到了家庭和社会,还将“教育对象”从学生扩展至包括老师和家长在内的每一个相关的人,使之真正成为了一种“大教育”。 教育反思: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棋盘街小学校长于冠军,从事小学教学与领导工作已经多年了。…  相似文献   

18.
小学教育是准备的教育,是关键的教育.而目前在某些学校却出现了“学校教育冷淡、家庭教育升温”的现象:很多老师认为有了高质量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就可以喘一口气,可以“贪玩”一下了.本文探讨了这种现象的产生原因级对策.  相似文献   

19.
教育“零”功能是指教育在发挥实效作用时产生了无效后果,即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教育对社会和部分受教育个体没有产生有实际意义的影响,这种现象的产生的原因有来自教育本身的、有人为的、还有社会方面的,在当时或短期之内显现不出任何的弊端,事实上它会产生不易为人觉察的负面影响,所以有必要在此提出教育“零”功能这样一个概念.  相似文献   

20.
对洋思人提出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一响亮口号,曾有不少人提出质疑。在薄弱学校里认为洋思这种提法“过于绝对”、“夸大了教育的功能”的声音尤多。然而我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应当成为每位有高度责任感的教师的自励、自强之歌,并理直气壮地唱响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