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提出当前新闻与公关职业关系的“囚徒困境”问题,分析了媒体-消息来源和职业社会学两个研究路径下新闻与公关的职业关系及认知现状研究.论文通过引入生态学的理论范式,论证了新闻与公关职业特性认知和职业生态关系研究的理论基础,认为在生态学范式下,职业共生关系是新闻与公关走出“囚徒困境”的最理想选择,而“专业主义同构”是这种共生关系下最理想的状态.  相似文献   

2.
苏蕾  纪小静 《今传媒》2023,(9):50-54
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需要突破新闻驯化,本文选择我国对外传播优秀案例云南象北迁的国际报道为样本,分析了该报道的框架、主题以及消息来源,研究发现:在该报道中,国际媒体沿用了我国媒体报道框架,新闻驯化率较低,训化策略比较简单,在调用本国和西方消息来源“驯化”新闻方面表现较弱,大量使用了我国消息来源,具有“反向驯化”特征。对此,提出生态软新闻能够有效降低新闻驯化程度,我国媒体要拓展报道深度和广度,突破新闻驯化,以增强中国故事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3.
“北京国际新闻培训中心”英国教师鲍苏·希契科克说:在现阶段,中国的报纸要想成为第一流的报纸,同世界上一些著名的老牌报纸相竞争,第一位的任务应当是准确地、迅速地和完整地报道中国所发生的一切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如果中国的报纸不能成为有关中国的必不可少的、可信赖的消息来源,  相似文献   

4.
“公关”在中国热了几年了,近一二年又见升温.厂矿企业要“公关”,各种商店要“公关”,新闻工作同样要“公关”.新闻工作者没有“公关”素质,何能追逐新的事物、新的现象、新的观念、新的思潮?没有“公关”素质,报纸的广告、发行工作何能展开?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图探究我国女性报纸中对女性新闻的报道现状特征.<中国妇女报>由于其在中国女性报纸中的地位和影响而成为研究对象.研究主要运用传播学中的内容分析法,对该报2008年4月的a版新闻报道进行解读,分别从女性新闻在报纸中出现的情形、新闻报道的消息来源、新闻主体等方面展开,然后对这些方面加以归纳,概括出以<中国妇女报>为代表的女性新闻的一些现状特征,最后分析导致这些特征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发行于山西省长治老区的上党晚报受到读者的好评,并连续获得“中国十大地市晚报”“中国地方都市报类最具影响力十强”“中国地市晚报品牌十强”“中国十大创新力城市晚报”等荣誉称号.其中,新闻时评功不可没.如果说各类新闻构成了报纸的血肉骨架等主要内容,时评则是激情之后的冷思考,赋予报纸灵魂,是一份报纸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香港报纸<香港商报>涉台报道每天有台湾新闻版、台湾经济版,周末还增辟台湾视点版,不仅报道的分量足、消息来源广、报道特色鲜明,成为一大卖点,也成为内地媒体报道台湾新闻的一个重要消息来源,很多报道被内地的媒体及网站转载.  相似文献   

8.
报纸是新闻纸,新闻应该成为报纸的主体.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各条战线,各个领域每天每时每刻都有好消息、好新闻发生;国际风云变幻,新闻更是层出不穷.这是一个新闻“爆炸”的时代.我们的报纸应该成为国际国内重大新闻和当地(省地级)重要新闻的总汇.成为.广大读者及时准确地了解国内外和本地重要新闻的“窗口”.这些年来.各级报纸在这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收到了显著的效果.但不必讳言,与时代发展的要求相比,与广大读者对报纸的需要相比,我们的一些报纸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尤其是作为报纸门户的要闻版.读者普遍反映报纸存在着“一版(要闻版)不如二版(社会经济生活版)有看头,二版不如三版(时事、体育、法制版)有看头”,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三无新闻”——叫我如何相信你 近年来,在某些都市类报纸上,我们不时可以看到有情节而无具体时间、地点、人物的“三无新闻”。这些新闻,地点、人物等要素大而化之,刻意模糊,也不交待具体的消息来源,让人无从查证其真实性。  相似文献   

10.
信源差错。新闻记者日常工作的重点之一,便是寻觅适合的消息来源,从中搜集为完成新闻选题所需的素材资料。虚假新闻的产生与消息来源有着密切关系。目前消息来源上的差错大致可以归纳为5种类型:“编造消息源”、“来源境外媒体”、“匿名消息来源”、“单一消息源”和“来源网络的消息源”。  相似文献   

11.
陈欧阳  蒋国亚 《新闻界》2022,(11):77-88
消息来源使用偏向的实证研究多聚焦消息来源被援引的频次,旨在通过考察媒体对不同消息来源的系统性“选择偏向”来揭示媒体建构背后的权力关系,却忽略了消息来源以何种形式被重组呈现的问题。这种单一化的研究视角,易让国家对外传播实践陷入“引用率越高,话语权越强”的幻象。本研究引入框架理论中的“选择-重组”概念,强调从“选择-重组”两个维度考察消息来源使用偏向。对美、英、印、日四国媒体报道的消息来源实证分析显示,相较于印度《经济时报》直接通过“选择偏向”排除中国声音,美、英、日三国媒体则主要借助“重组偏向”消解中国声音,在广泛引用中国消息来源的同时,将其置于相反观点的消息来源网络中,分别呈现出“此长彼消式压制”“掩耳盗铃式平衡”和“分散孤立式消解”的特点。增加对消息来源“重组偏向”的考察,有助于揭示国际新闻生产中更为隐蔽的权力实践,为正确理解当下中国的话语权现状提供理论工具。  相似文献   

12.
丛容  戴俊杰 《视听界》2006,(3):41-42
为采访而向消息来源付费的做法被称为“支票簿新闻”(check-bookjournalism)。媒体及其从业人员通过付费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消息来源依靠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得到经济和物质上的回报。在媒体越来越市场化的今天,“支票簿新闻”的产生有其合理性。但是“支票簿新闻”有可能损害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败坏信息的品质;有可能对传媒市场正常的竞争秩序造成相当大的破坏;有可能损害公民的知情权;有可能导致行贿罪的发生。为此,我国当前应该出台一些操作性的办法,依靠法律法规使媒体市场走向规范化和合理化。  相似文献   

13.
王霞 《新闻传播》2004,(6):42-42
“让副刊作品新闻化”作为口号被喊出来,是近两年的事情。与正刊一样,副刊也有引导舆论的功能,副刊应在一定程度上围绕着当前的新闻热点来办,不能游离于新闻之外。如果说,新闻版面标志着报纸的广度,那么,副刊则更多地标志着报纸的深度。新闻加副刊、广度加深度形成报纸的高度,由此提升报纸的品位。因此,在副刊上做文章,“打新闻的第二落地点”,已成为报业同行认可的应对竞争的办报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4.
“罗伊是最不可信的消息来源”,全国性的辛迪加报纸《纽约每日新闻》的专栏作家里兹·史密斯说。“他晓得任何人,又喜欢谈论他们。他确实是一个专栏作家的金矿,因为要他不闲谈不可能。当然,和罗伊打交道你必须十分小心、可别被他利用了。”但是考恩对纽约城的报界十分有用,报界对他都不加提防。考恩对于他的关系户报纸,  相似文献   

15.
当今报业的生态环境和生存竞争对新闻摄影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读图时代”如何调配人力资源和新闻资讯,搞好新闻摄影报道?深圳特区报摄影部一年多来在管理创新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新环境对新闻摄影提出新要求综观外部环境,目前全国各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各类新闻传媒之间的竞争加剧,拍好图片、用好图片,不仅仅是报纸创新出彩、吸引读者视线的手段,而且成为报纸争夺读者市场、追求卓越的“常规武器”。因此,图片资源(新闻图片和摄影记者)的竞争也加剧起来,尤其在传媒集中的京沪穗地区;同时,“读图时代”的到来使各类报纸纷纷改版,…  相似文献   

16.
相对于电视新闻、报纸消息,网络消息发布的速度快,消息源多而杂,然而“速度快”和“消息源多”有其不利的一方面,也是网络消息的最大隐忧。电视和报纸所报道的新闻,都是经过一系列职业化的新闻工作者加工处理的,经过层层把关,其可信度和真实性都比较高,所以人们仍把电视和报纸的报道当作权威消息来源,以电视和报纸的报道为最终的认定。但网络消息,除了网站编辑取材于电视和报纸的报道,更大的一部分消息来源于“全民生产”,  相似文献   

17.
新闻背景对新闻主体的影响非常深远。如今,有的读者对新闻背景的关注程度甚至超过了新闻主体本身。因此,作为编辑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背景”这一宝贵的新闻资源,拓展报道的深度、广度,从而提高报纸的可读性。在此,我将新闻背景归纳为四类,结合自己的思考与编辑实践,运用一些具体实例,试述新闻背景的运用及其对新闻主体的影响。一、横向运用背景资料,凸现新闻主题。去年4月24日,绍兴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宁波一桩大案的主角胡彪。全国众多报纸纷纷作了报道,其中不少还作了大篇幅报道。但就这些报道而言,说到底只是“政法新闻”而已。而《南方周末》4月28日头版对此的报道,则可谓棋高一着,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18.
新论链接     
观点新闻——报纸竞争的关节点《中国记者》2006年第6期发表赵佳的文章《观点新闻:报纸竞争的关节点》。文章说,从《文汇报>以“观点新闻”为题开辟言论性专栏,此后,相当一批报纸的版面和栏目里开始频繁使用观点新闻这种形式,观点新闻得到了编采人员和广大读者的普遍认同。文章指出,从一般实践意义上理解,观点新闻就是以传播新闻观点为主要目的的新闻报道。文章认为,观点新闻也是新闻,观点是一种形态的客观存在;观点新闻也受新闻时效的制约;观点新闻的职能和作用:反映职能——传递观点信息;阐发职能——从深度和广度上阐释新  相似文献   

19.
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网络、短信等新媒体不断涌现,传统媒体,尤其是纸质媒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一方面,新闻信息的共享成为一种常态;另一方面,新闻采集手段和内容也日益趋同,这导致报纸新闻的“同质化”倾向越来越严重.中国近代报纸从诞生起,就由作为新闻的“正刊”和文学性浓厚的“副刊”组成,伴随着报纸“正刊”的同质化,副刊越来越凸显出其“异质”的特点,越来越多的办报者希望通过副刊办出报纸的特色,获得和留住更多的读者.本文通过各地报纸名副刊的“差异化”做法,来探讨新闻同质化时代副刊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20.
报刊阅评     
《新闻窗》2009,(1):42-43
厚重的文化底蕴给新闻增加深度和广度;重视刊登领导同志的调研报告;《贵州商报》推出“金黔财经”突出报纸特色;设栏目报道万名干部驻村宣讲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点面结合宣传土地流转激活农业“一池春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