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 毫秒
1.
“双证书”课程是高职课程发展的方向,它将科学与技术这两个不同质的领域知识进行了融合,体现了理论性与实践性的高度统一。“双证书”课程设计类型以能够将知识与职业工作统一起来的融合性课程设计和更能培养知识运用能力的专题性课程设计为主要形式,其主要内容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课程内容的呈现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2.
关于“课程”、“素质”两个概念的认识和界定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课程”与“素质”是近年来教育研究中使用频率较高、范围较广的两个概念。但同时又是缺乏深度理论表述、教育研究认识分岐较大的两个概念。对此,作探讨了岐义产生的原因,并从原初意义上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了个人释义。  相似文献   

3.
“电子电路课程设计”是建立在已学的“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以后,综合运用这两门课程所学的理论知识,实际地进行一次课题的设计、安装和调试。阐述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设计题目的设计思想,包括课程设计的题目和对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进行开发和培养。具体的实施过程包括教师的讲解、学生的设计、材料的分配和方法、仿真和实操等内容,以及最后的评分标准。为学生电子电路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思路方法。  相似文献   

4.
“以情境为中心”的课程设计与开发的核心要领是:第一,“一个整合”,即将过去培训“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与“以学员为中心”的课程整合成为“以情境为中心”的课程。既不是“教教材”,也不是“用教材教”,而是“以情境来教”,综合融入学员需求与知识理论,在情境实战中培训学员的实践应用能力。第二,“两个转化”,  相似文献   

5.
李筱林 《广西教育》2012,(35):47-48
阐述传输系统组建与维护课程以“岗位对接”为课程设计理念,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思路进行课程设计,对教学内容进行“848”设计,从而在教学实践中形成“四真”、“三化”、“两同步”的课程特色。  相似文献   

6.
为建立相对稳定、适合本校学生认知特点的“化学探究性实验”课程发展模式,设置了相应的校本课程。实施中以“认知学徒制”及学生的建模过程作为课程设计的脉络,以“定性研究”收集到的资料来改进课程。“化学探究性实验”校本课程的建构为化学实验和探究式教学提供了可借鉴模式,也对全面落实化学新课程目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集群式模块课程”是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外职教模式,根据市场经济特点和教育内在规律,研究开发出来的一种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它的显著特点是把课程结构分为既互相关联又互相区别的两个阶段,即“宽基础”阶段和“活模块”阶段。“宽基础”阶段课程内容并不针对某一特定的职业,而是集合了一群相关职业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活模块”阶段的课程内容,则专门针对某一特定工种,开设该工种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种课程设计模式,具有很强的灵活性、针对性和适应性。但在实施“宽基础、活模块”课程设计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相似文献   

8.
基于对国外众多经典课程理论的详尽分析,文章探索性地提出了课程设计循环模式,其特点在于强调各课程设计步骤之间(需求分析、大纲设计、教与学、学生评价和课程评估)的关联和动态关系,并着重指出“情境因素”和“设计者与教师信念”与这些课程设计元素的相互关联,充分体现了课程设计动态发展的科学原理,符合螺旋式上升的知识发展规律.文章以某大学中英合作商务英语专业双语课程群为研究对象,借用课程设计循环模式探讨其设置过程及原理.  相似文献   

9.
基于科学素养的课程改革要求课程设计的现代化,与其相适应的课程设计理念、目标和方法应具有预期的内在特色,包括同具体学习目标的联结,有效的教学方法、文化多样性的要求,为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提供机遇和有益的评估方式。“2061计划”将课程设计作为培养科学素养的方法,强调革新课程设计框架,包括课程价值取向的建构、课程内容的统整、课程时间安排和类别设置、课程实施的多重变量的关注以及课程板块的组合等描述,旨在为研究者、实践者在基于科学素养的课程系统内提供借鉴和新思路,对面向新时代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科学素质课程创新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课程是教与学的媒介。课程设计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质量。在《英语写作》课程中实施"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应从明确课程设置依据、提炼课程核心能力、课程设计、教学训练任务单和评价几个方面开展。  相似文献   

11.
基于STEM学科融合教育理念,针对当前各类理工科高校“电动力学”课程主要重概念叙述、逻辑推导,以教师为主体等问题,以“波导”这一章节为例,将STEM教育理念融入课程设计,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2.
“螺旋式上升”的课程设计和教材编排未必能产生比较容易的课程,而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课程教材的编写又不能忽视“螺旋式上升”。利用定量模型N≈αS/T (1-α)G/T N2可以清楚地发现,“窄而深”与“广而浅”都有可能导致过高的课程难度。“螺旋式上升”可以通过深度、广度、应用等三个维度逐步完成,而并非仅限于深度、广度两个维度。可比深度与可比广度的恰当平衡,兼顾深度、广度和抽象类化(应用)多个维度的适度深化、稳步上升,是理想的课程设计教材编排的关键。克服“螺旋式上升”在具体操作中的误用,坚持“三个原则、两种类型、一个模式”,是促进基础教育新课程设计教材编排发展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3.
螺旋式上升课程设计编排风格的误区及其矫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们习以为常的“螺旋式上升”课程设计编排风格未必导致比较小的课程难度。影响课程难度的主要因素包括课程深度、课程广度和课程时间,利用定量模型N=α.TS (1-α).TG可以很好地近似刻画课程难度。“窄而深”“广而浅”与“少而深”课程设计风格的合理使用、“可比深度”与“可比广度”的恰当平衡,是理想的课程设计编排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理论”是目前学术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过程中广泛使用的两个基本概念,然而有些学者由于对这两个概念的外延和本质特性含混不清,往往造成对这两个概念的误读和误用。因此,科学区分这两个概念的本质内涵,辨别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对于我们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理论”,在理论的实践过程中传承“马克思理论”的本真思想,与时俱进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回归“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理论”的人民本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高中阶段由于学生初涉狭义相对论,容易混淆“观测”和“观看”这两个概念,甚至在有些按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中,也混淆了这两个概念,从而使高中教师和学生对“观测”和“观看”的理解产生障碍。下面笔者就“观看”和“观测”的区别作了一些讨论。目的在于希望教师讲解狭义相对论的过程中,能够正确、清晰地表述这两个概念,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相应的物理思想。  相似文献   

16.
顾秀梅 《文教资料》2005,(23):21-22
本文从双语教育和双语教学的基本内涵出发,以双语教学的基本模式和课程设计两个方面为基点,探讨了高职高专的双语教学.指出高职高专双语教学应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课程设置必须满足学习者的特别需求,满足高职高专学生毕业后参加第一线工作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课程是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核心,在课程改革进入实施层面之际,项目课程的开发与设计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以中职“餐饮服务与管理实务”为例,从课程设计思路、课程性质与目标定位、课程项目与模块设置等方面探索了项目课程开发与设计的模式。  相似文献   

18.
从两个“隐喻”看当今课程设计的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课程只是注重对普遍的知识和客观法则的传授,而忽视了对个别事物的具体知识以及学生个体所展示的特殊经验的关照,“镜喻”和“树喻”两个隐喻可以揭示这种课程设计的基础,在社会基本矛盾由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化为人际之间关系,社会的中心任务由征服自然、获取物质财富转为为人服务、处理人际关系的情况下,课程设计的视野应从生产世界和科学世界返回到生活世界,因此对我们已有的课程应进行重新的审视。  相似文献   

19.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简称SCL)与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有显著的差别,尤其对于突出实践的高职教育来说,“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有着无可比挫的优越性.在“市场营销策划实务”教学中运用SCL,以学生为中心,结合自身实践从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三个方面改革传统教学.SCL成功的关键在于“参与、互动、创新”,SCL实施的难点则是有效的课堂控制.  相似文献   

20.
如何将研学旅行与学校课程有机融合,设计富有课程属性的研学旅行课程,是当前研学旅行发展的重要课题。文章从综合实践课程设计理论出发,结合研学旅行课程的内涵与特征,以桂林山水研学课程设计为例,利用“5W2H”分析法提供一种研学课程设计的思路和方法,从研学课程的主客(体)基础、内容核心、实践与验证3个方面进行设计,为研学课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