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茶花女》,长篇小说,法国作家小仲马著于1848年。是作家一举成名的优秀之作,深为世人所喜爱。《茶花女》的女主人公玛格丽特出身贫苦,后为生活所迫沦为妓女。因她酷爱茶花,被人称为茶花女。她美丽而聪慧,故被许多贵族所追逐,一位老公爵竟把她当“爱女”来供养。这种卖笑生涯使她感到非常痛苦,她结识了一位叫阿芒的青年,把阿芒看成理想的情人。她渴望摆脱被人玩弄的处境,于是和阿芒一起搬到巴黎郊外别墅同居。老公爵被她的行为所激怒,因而停止供应其费用,债主也纷纷上门讨债。茶花女为了爱情,毅然卖掉自己的积蓄。这时阿芒…  相似文献   

2.
第一次阅读法国著名作家小仲马的小说《茶花女》,我深深地为书中的故事所感动,禁不住潸然泪下,《茶花女》究竟在哪些方面震撼着人的心灵呢?作品塑造了一个高尚无比、性格独特而又忠于爱情的妓女形象。这一形象在世界文学史上闪耀着永久的艺术光辉。玛格丽特虽为妓女,但在她身上没有妓女的污浊,在她灵魂中没有妓女的邪念和贪欲,有的只是人性的光华与圣洁之美。玛格丽特具有倾倒整个巴黎的姣美姿容。无论如何挑剔,其身段线条也都无可指摘,一张端正的小嘴,柔唇微启,露出一口乳白色的贝齿;面色柔嫩,如同未经人手触摸  相似文献   

3.
小仲马是19世纪著名的法国作家。由于地位卑下和与生俱来的屈辱(他是大仲马与一位女裁缝的私生子,而且长期未被大仲马承认),小仲马对资产阶级社会的道德堕落和不公正有着切身的体会。因此,对资产阶级社会道德的深刻批判是他的作品中的主旋律,其中最成功的当数他于1848年发表的小说《茶花女》。其主要情节是:主人公玛格丽特是个贫穷的农村姑娘,但长得非常漂亮,她来巴黎谋生,却不幸沦为妓女。富家子弟阿芒赤诚地爱她,也激发起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但是阿芒的父  相似文献   

4.
谢剑玲  曾研 《考试周刊》2011,(34):31-32
小仲马的《茶花女》之所以成为世界名著,主要在于成功地塑造了玛格丽特这个灵魂美丽、感人至深的妓女形象。但它的成功也和作家高度重视作品的结构,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运用多种手段,进行合理而巧妙的结构安排不无关联。本文试从结构上对《茶花女》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徐淼 《华章》2012,(23)
爱情是中西方文学作品中永恒不变的主题,古今中外以爱情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也很多,本文通过对《桃花扇》和《茶花女》的文本比较,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生活遭遇、悲剧结局等,探析了中西方在文化传统、价值取向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茶花女》是法国作家小仲马的代表作,也是一部世界文学名著。《茶花女》讲述的是一位贫穷的乡下姑娘,为谋生来到巴黎,不幸落入风尘,做了妓女,染上了挥霍钱财的恶习;但她却讨厌这种空虚的生活。因为她依然有着纯洁的心灵,她向往真正的爱情生活。后来被阿尔芒的一片赤诚之心感动,在远离巴黎市区的乡间过起美满的田园生活。看到这,我原以为一切都会平静下来,美好的  相似文献   

7.
每当我看到美丽而又纯洁的白茶花时,我就会想起玛格丽特·戈蒂埃, 《茶花女》中的主人公。她的内心、外表都像白茶花一样清白、纯洁、美丽。《茶花女》是法国作家小仲马创作的。女主人公玛格丽特虽然是个妓女,但是她非常善良、纯洁。她为了一个不相识少女的幸福,宁愿牺牲自己的幸福生活。她本来可以继续过挥霍钱财的生活,但她果断地拒绝了。她的  相似文献   

8.
在中外戏剧史上描写被压迫在最低层的妓女生活的戏剧作品是屡见不鲜的。其中最著名的是中国的京剧《玉堂春》和法国的话剧《茶花女》。它们所产生的时代不同,彼此也没有互相影响的关系,但在内容上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这种情况在中外文学史上是常见的文学现象。因为具有进步思想倾向的作家,他们在选择题材上和表现方式上,往往会有共同的看法。现在我们想从这两个剧本的主题、人物、结构、语言、艺术技巧、社会意义等方面作一些比较分析,这对促进我们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繁荣我国的戏剧创作无疑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9.
《茶花女》的悲剧艺术在于:悲剧性因素的多项性(人物性格、愿望、理想、环境等)直接导致了欣赏者心理的多样复杂性,从而产生强烈的悲剧激情;多维的悲剧性矛盾使剧情产生令人提心吊胆的紧张气氛,使欣赏者进入强烈的审美观照;“悲愤的悲剧”型的结尾,使欣赏者的心理产生不平衡,从而形成悲剧痛感乃至悲剧快感。  相似文献   

10.
自《茶花女》问世以来,国内外众多学者从各个方面对他进行解析,本文是从语用学的角度,运用语用学的会话合作原则来分析人物的会话含义及篇章结构,从而使读者掌握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  相似文献   

11.
朱小苑  李春 《新高考》2010,(9):56-57
《茶花女》由法国作家小仲马于1848年创作。巴黎名妓玛格丽特为青年阿尔芒的真挚爱情所感动,毅然离开社交生活,与阿尔芒同居乡间。阿尔芒之父责备玛格丽特毁了儿子的前程,玛格丽特被迫返回巴黎重操旧业。阿尔芒盛怒之下,在社交场合当众羞辱她。玛格丽特一病不起,含泪而死。阿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图从写作理论的角度分析和研究世界著名作家小仲马在小说《茶花女》中如何巧妙、成功地运用结构艺术,使得整部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充满了魅力。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初略的探讨:在矛盾冲突中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颇富戏剧性;利用“突变”造成较大的悬念,充分调动读者的审美心态。  相似文献   

13.
物化是指商品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19世纪中叶,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物化已经成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冷漠成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常态。《茶花女》通过讲述一个巴黎名妓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当时巴黎带给个体的城市物化。这种物化表现在人物本身的物化过程和人物对城市的物化体验。而造成茶花女悲剧的原因正是城市中存在的个体被物化以及被物化的个体对他者的物化。  相似文献   

14.
《巴黎茶花女遗事》(或称《茶花女遗事》)是最早问世的林译西洋小说。此书出版后,一时“纸贵洛阳,风行海内”,获得了众多的读者,引起了国人译介西洋文学的兴趣。不仅促使林纾走上了译书的道路,而且促进了中国近代翻译小说妁繁荣。时人对它有过很高的评价,以为“自林琴南译法人小仲马所著哀情小说《茶花女遗事》以后,辟小说未有之蹊径,  相似文献   

15.
1852年,小仲马的话剧《茶花女》在巴黎初演,受到热烈而广泛的欢迎,他立即打电报给在布鲁塞尔的大仲马说:“巨大、巨大的成功!就像我看到了你的一部作品初次上演时所获得的成功一样……”,大仲马风趣地回答说:“我最好的作品就是你,我亲爱的孩子!”原来,这两个十九世纪著名的法国作家是父子关系,他们的一些作品曾在世界各国风靡流行,至今还吸引着广大读者。亚历山大·大仲马(1802—1870)出生于  相似文献   

16.
歌剧《茶花女》是意大利著名的浪漫主义作曲家威尔创作的"通俗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同时也是影响最深、流传最广最经典的压轴之作。它是由小仲马的同名小说《茶花女》为创作蓝本进行改编的,在世界歌剧史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小仲马曾经赞叹是威尔的歌剧《茶花女》让众人记住了这一个凄美的故事,也记住了《茶花女》。笔者主要从歌剧《茶花女》的创作历程、创作背景以及主要剧情出发,对歌剧《茶花女》的悲剧艺术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相似文献   

17.
爱是这个世界最美好的字眼,是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也是无数经典著作中竞相歌咏的对象。本文以《茶花女》为研究对象,从未来与爱情的角度解说茶花女的悲情故事。《茶花女》是法国作家亚历山大·小仲马的代表作,是一部世界经典。这是一部凝聚爱情的小说,以主人公玛格丽特的生活经历为线索,生动细致地描写了一位外表和内心都像茶花一样纯洁美丽的巴黎风尘女子,为了自己不被命运认同的爱情而被抛弃的故事。其中主人公对于未来与爱情的抉择,决定了女主人公的命运。  相似文献   

18.
杨飞 《学语文》2004,(9):46-47
玛格丽特,一位像茶花一样美的女人;阿尔芒,一位纯洁、真诚的男子,彼此美好情愫的碰撞,产生了轰轰烈烈的爱情。  相似文献   

19.
<正>前言美国著名语言教育家斯蒂芬·克拉申(Stephen D.Krashen)提出:阅读是习得第二语言的最佳路径。作为高中学生,要想真正学好英语,仅靠课堂上的习得是远远不够的,大量的课外阅读也是必备的有益补充。通过一年的英文名著节选阅读或写作实验学习,我们发现名著节选赏读或写作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英语语法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20.
以林纾的第一部翻译作品,也是他的成名作《巴黎茶花女遗事》为专案,对比20世纪80年代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王振孙译本和《茶花女》英文版,专门从词汇入手,说明旧派的林纾其实并不"旧",在林以古文笔调翻译的西方小说中,已经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了新时代的讯息。林纾在译文中使用甚至创造了"新名词",在计时方法上也表现了很强的时代感。不过这种欲新还旧的状态非林纾本人,而是时代赋予的,在那种更迭的时代里翻译者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新旧取舍的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