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2 毫秒
1.
1985年8月30日,有个同志告诉我,他一个邻居叫寇贞娟,年轻时收养了两个孤儿,如今都已长大成才了,一个是研究生,一个是工程师,事迹很感人,就是没人去写。我一听就坐不住了,问明地址,就去找寇贞娟。门开了,接待我的是一位表情冷淡的妇女。这就是寇贞娟。她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这个人没点人情味”。她得知我来意后,说什么也不让采访,并告诉我,前年河南日报一位记者来采访都被她给打发走了。听后,我心里很矛盾,又想走,又不愿失去这次采访的机会。就在我为难之时,她收养的两个儿子和  相似文献   

2.
去年,是我从事新闻写作获得大丰收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我在省市报刊电台上发表新闻稿件120余篇。其中《好少年李艳春舍己救人》一文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我进一步采访写成通讯后,这名13岁的女孩子光辉事迹,再一次打动千万个读者的心。在纪念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发表27周年纪念日子里,李艳春被吉林省委宣传部命名为“赖宁式的好少年”。  相似文献   

3.
石河子电台罗震东同志采制的录音通讯《鸾凤和鸣》,去年在新疆台《农家乐》节目里播出后,受到听众好评;今年在第五届全疆优秀广播节目评选中获特等奖。这个节目好在哪里?我看可以用六个字概括:主题好,手法新。一篇作品的成败,首先取决于主题怎样。所谓主题,就是一篇新闻报道提出的重要问题和体现的中心思想。主题是从题材中提炼出来的,又靠题材来表现。《鸾凤和鸣》这篇录音访问记,写的是石河子总场五分场五连养鸡专业户吕仲华的事迹。吕  相似文献   

4.
一本小32开,每期六七万字的小册子──《解放军报通讯》(以下简称“通讯”),竟使我如醉如痴。“通讯”架起了一座编辑部──读者──作者的友谊之桥。新鲜的观点,感人的事迹,生动的材料,编辑。记者、通讯员采编写作的酸甜苦辣,一桩桩通过“通讯”之桥,到了广大新闻干部的心中。“懒人不能当记者”时间过去了30多年。抹不掉的回忆,是一句警句式的话:“懒人不能当记者。”说这话的人,是60年代任军报驻广州军区记者的杨子才同志。那时,我并不认识他。我知道这句话,是从“通讯”刊登军报记者会议发言材料上看到的。他讲了很多,我…  相似文献   

5.
去年10月24日,我长期坚持业余写作的事迹刊登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并配发了我与我的两个孩子的照片!周围的同志向我投来羡慕的目光。兴奋之中,我首先要告慰的,是培育我成长的良师——新闻刊授学院及《新闻知识》。我1964年初中毕业后就参加了工作。1982年参加了北京市的文学创作学习班。从1985年开始,参加了西北新闻刊授学院的学习。去年初,我被聘请为《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特约通讯员”。  相似文献   

6.
关于人物通讯的写作(上) 人物通讯是以写人为內容的一种报道,也是通讯体裁中运用较多的一种写作。它同人物消息写作的区别,主要是用较详尽而形象的文字,描述人物的活动及其事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或性格特征,从而使读者受到感染或启迪。从报道的内容来说,人物通讯可分为个体人物通讯和集体人物通讯。所谓个体人物通讯,即报道一个典型人物的事迹。比如,穆青等同志写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见《中国优秀通讯选》(下)211页],集中写焦裕禄担任河南省兰考县委书记后,带领全县人民为改变这个灾害连年的贫困地区面貌而奋斗到最后一息的感人事迹,反映出一个优秀干部  相似文献   

7.
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采写过程,自始至终都是我们受教育的过程,也是我们学习具体运用毛主席著作的过程。这次采写实践,不仅使我们从思想上对照焦裕禄同志,照了一次镜子,找到差距,明确认识了今后改造思想,改进工作的方向;而且在新闻业务上,我们也有一些新的感受。一,采访焦裕禄事迹的经过去年十二月,总社派我们去河南分社,了解分社工作,为即将召开的全国分社工作会  相似文献   

8.
1966年春节后的一天,还上小学六年级的我—下子被学校喇叭里播出的焦裕禄事迹勾走了魂,掉下了泪.30年后的今天,当我舔着夺眶而出的热泪读完穆青同志的《十个共产党员》一书后强烈感受到,穆青同志的新闻作品深刻体现了事实的真实、历史的真实、本质的真实,实现了真实、真情、真理的升华.  相似文献   

9.
一开口,他就说:“我在职期间重要的任务,就是不能让发生在淮滨县境内的重大新闻跑掉。”淮滨县委通讯组长董学勤的话,既表现了他豪爽的性格,也是他责任感的坦诚写照。1988年教师节前,淮滨县委县政府领导人,收到一封盖有息县汪棚乡两个村委会大印的感谢信,内容是感谢淮滨县防湖乡一民办教师救出两个落入息县汪棚水库小孩的事迹。县委书记和县长都感到这是个很好的典型,让通讯组长董学勤同志牵头,协同有关部门组成调  相似文献   

10.
我学写稿     
我是一名医务工作者,有一次在公共场所看到有些人不讲卫生,觉得应该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介绍给大家。夜里,我下了很大决心,想写篇文章讲讲卫生知识,结果花了几天功夫,稿子仍然写的不象样,病句,错别字太多。宣传科的同志看了稿子后,细心修改,当面讲消息、通讯、杂谈的写作方法。宣传科长拿出《新闻爱好者》《河南石油报通讯》给我看,让我多观察,勤动脑,多动手,深入采访,心里想什么写什么,诸如好人好事,模范人物事迹。在日常工作中,我边工作边观察,夜深人  相似文献   

11.
人物通讯是一种重要的通讯体裁。它以写人为主,用详尽而生动的笔墨记录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描述先进模范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以感染和教育读者。 人物通讯的写法大体上分为两类:一是写“全人全貌”,表现人物的一生,为人物全面“立传”,如长篇人物通讯《伟大的战士》就是这样,它鲜明而又重点突出地记述了共产主义战士雷锋的光辉一生;二是写人物的某一阶段或某一侧面的事迹,为人物重点“素描”,如人物通讯《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以下简称《孔繁森通讯》)就是这样,重点记述了孔繁森两次进藏的先进模范事迹。这两种写法比较而言,后一种更为常见。 人物通讯在文体上属于记叙文,其写作要求与记叙文并没有很大区别。但是,人物通讯既然是一种独立的通讯体裁,其写作上也就必然有一些特殊的要求。一般地说,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以事写人,以事托人  相似文献   

12.
去年间月16日,军报刊出了我的第一篇稿子──通讯《廉为媒》。现在想起来,那篇稿子之所以能见报,是沾了集思广益的光。那一段时间,各个报刊都侧重于反腐倡廉的宣传。我听说油料助理员邱吉树结婚时,曾当着众人讲了促成他们婚姻的一段倡廉故事。我采访回来后,在选用写作体裁上拿不定主意,科甲的几名同志建议我写成一篇通讯。成稿后,他们又提出了缺少个性语言、结尾平淡无力等毛病。于是我第二次采写。稿子发出后,很快在军报二版刊出。这篇稿子的成功,使我对搞报道有了新的认识:采写到一个好素材后,首先要听听众人的看法,稿子不能…  相似文献   

13.
我们采写《一个共产党员和四个贫困户的故事》这篇通讯(编者按:这篇通讯被评为1985年全国好新闻,荣获二等奖),目的有两个:一是被董振山(通讯主人公)崇高的精神境界所感动,想把他的事迹告诉更多的共产党员,让共同富裕的花朵开在更广阔的领域;同时,也想借这个素材,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在众多的同类报道中创出一些新意来。去年十一月,我们去榆树县采访,任务是了解全县多种经营情况。在和县有关部门的同志交谈时,第一次听到董振山的名字。说他同几户联合,利用距县城近的优势,在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篇记述共产党员、山西电视台记者张根昌模范事迹的长篇通讯,原稿10000多字,我们本想把它压缩得再短一些,却再也压缩不动了。原因是张根昌同志的事迹太生动,太感人了! 张根昌同志的事迹,中央电视台、新闻出版报等新闻媒体已有过报道,并引起强烈反响。全国记协已经作出决定授予张根昌同志“无私奉献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并且号召全国新闻工作者向他学习。可以说,张根昌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名记者,他的“名”不是争来的,而是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和敬业精神换来的,是千千万万新闻受众由衷地赋予的。不是有许多同志希望成才、希望成为名记者吗?读过这篇通讯以后,让我们思考一下:做一个称职的新闻工作者,应该从哪里起步?在什么地方下劲呢?  相似文献   

15.
去年九月,我高中毕业后,自学新闻写作,至今已被县级电台采用稿件近30篇,市级电台、报刊采用15篇,省级以上报刊采用4篇。我写稿的三点体会是:当短则短。刚开始写稿,我也没能很好地把握这个“短”字。有一次写了篇六百多字的“抓赌”的通讯,见报时,编辑删成了三百字,文章短了,却言简意赅。今年初,我写了篇反映专业户事迹的千字稿,  相似文献   

16.
1991年12月20日,河南日报发表的通讯《顶梁柱》,报道了郑州市中原区石佛乡南流村党支部书记张水泉忍辱负重,坚持原则,维护群众和集体利益的事迹。这篇通讯发表以后。在广大农村引起强烈反响,不少基层干部看后感动得掉下了眼泪,从中受到了教育和鼓舞。省委书记侯宗宾同志看了报道后,专门给张水泉同志写了一封长信表示慰问和支持,春节期  相似文献   

17.
1992年2月23日,我采写的通讯《耿耿志长存》在《西安晚报》头版头条刊登。熟悉的人都说这篇通讯写得很感人。我心里很清楚,这并不是自己的写作水平有多高,而是被采访的对象——胡兴汉的事迹非常感人。我与胡兴汉相识于1984年,那时他是洪庆镇岳家沟村党支部书记。在这之前,我就听人说过胡兴汉带领全村群众兴办企业,改变了穷山沟面貌的事迹,相识后我曾两次采访过他,并在西安晚报上发表过两篇“豆腐块”。后来老胡当上了省人大代表、省优秀学员和西安市劳模。  相似文献   

18.
我写董泽清     
刊登《春蚕到死丝未尽》的7月11日的人民日报,当天上午便在北京的许多邮局,报刊亭被抢购一空。董泽清的岳父从上午九点到下午两点,跑了十多家邮局,才买到两份。邮局同志说:“这种情况,几年来都少见。”之后,全国各地乃至国外,许多读者接连不断向报社和记者本人寄来激情澎湃的读后感。人民日报于8月15日载文《中年科学家董泽清的事迹震动各界》,报道了这种盛况。社会反映表明,对董泽清的报道是比较成功的。值得一写的典型董泽清事迹的通讯发表后,一位同行向我祝贺:“你捞到了大鱼!”这一句话,勾起我三个多月艰苦采  相似文献   

19.
穆青同志写的人物常常给人以特别的感受,就好像“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某个人,突然出现在面前,有一种“就是他”的惊喜感。 这种效果,这种强烈的时代性与现实针对性的效果,固然与人物事迹本身有关,但是更重要的在于作者依据人物事迹材料所提炼出的主题。穆青同志人物通讯主题提炼的成功经验是什么?他的人物通讯的主题是怎样在充分地程度上适应时代的需要,传达出人民群众的期盼和呼唤? 以“三个洞悉”为前提 宏观把握人物的典型性 穆青同志在谈他的人物通讯写作经验时,提出“三个洞悉”的要求,用以作为认识和判断人物典型性的前提和依据。这“三个洞悉”是:  相似文献   

20.
采写新闻的过程有时是抽丝成绸,化蛹为蝶的过程。 受命采写有关肖栋栋的长篇通讯,时间比较仓促。在此之前,我在同记者蒋绶商量系列报道的过程中,对肖栋栋有个初步印象。但英雄是那样年轻、走得是那么匆忙,他真的有许多事迹够得上为他写一篇长篇通讯吗?我心中没底。 之后的两天,我深入到武汉汽车工业大学、湖北工学院找到肖栋栋的亲人、生前好友、同学、老师座谈,了解情况,翻阅两学校收集的介绍肖栋栋事迹的资料。随着采访的深入,我开始被肖栋栋的事迹和精神所感动,产生了写他和写好他的冲动。但要真正把他写活,让年轻的形象站立起来,富有张力和时代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