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竞选州长》通过一个虚构的独立党候选人参加州长竞选横遭诬陷而失败的故事,对美国所谓“民主政治”和“自由选举”进行的辛辣的嘲讽和无情的揭露。讽刺是这篇作品独持的艺术特色。这一艺术手法的运用,是为了达到鞭挞其虚伪,揭露其丑恶的目的。其特点表现在如下几方面。首先,第一人称与人物的选择。这篇可以称之为政治讽刺的小说,采用了第一  相似文献   

2.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其讽刺艺术的成就,达到了时代的最高峰。鲁迅说:“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他又说:“讽刺小说从《儒林外史》而后,就可谓之绝响。”这一评论是十分精当的。它指出了这部著名作品的思想艺术的主要特点,指出它在中国小说史的发展中的特殊的地位,以及它给社会一种特殊的影响。从而,鲁迅就给我们指引了一条研究《儒林外史》的正确的方向。建  相似文献   

3.
《儒林外史》是我国最杰出的一部古典讽刺小说,它对封建社会黑暗政治的讽刺、尤其对科举制度的讽刺,其艺术成就达到难以企及的高峰。鲁迅先生曾经指出;中国自从有了《儒林外史》,“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讽刺小说从《儒林外史》而后,就可以谓之绝响”,这是公允的切合实际的评价。《儒林外史》之所以达到如此高的艺术水准,是因为它倾注了全部精力,集中描写了许多生动的喜剧形象,在这方面,作者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本文试图对《儒林外史》喜剧形象的描写,作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柔石小说的语调一贯比较沉重,《希望》《会合》两篇却显得比较另类,在此柔石运用喜剧化的讽刺艺术,对婚姻与革命给予了批判性反思。这两篇小说反映出柔石与鲁迅在思想上的链接。柔石的小说在某种程度上承续了鲁迅的思路,以执着于真实的怀疑精神,在启蒙的立场上继续关注着“新”与“旧”的悖谬问题,喜剧性的叙述笔调使这两篇小说具有鲜明的反讽色彩。  相似文献   

5.
李明珠:论庄子的讽刺艺术 讽刺真正成为一种自觉运用的艺术手段,并大量运用,是从庄子开始的。庄子不仅大量运用讽刺手法,而且通过他的艺术实践,使讽刺艺术达到了成熟。庄子的文章,大量地运用讽刺,是与庄子对当时社会的认识以及他的思想性格密切相关的。他认为当时的社会是“昏上乱相”(《山木》),天下无道,政治黑暗,世风颓败,不值得跟这样的社会正而八经地说话。于是,讽刺就成了庄子介入生活,与黑暗社会抗争的一种方式。庄子文章多用讽刺,也与他的独立不羁,清高绝俗的思想个性有关。庄子最重视的是人格的独立,个性的舒展,精神的自由。“其言洋自恣以适已”。(《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讽刺,是庄子进行社会批评的有力武器。也是庄子表达人生哲学的重要手段。 庄子的讽刺,构思玄妙,想象神奇,手法多样,不拘一格,形式活泼,笔触锋利,感情充沛,形象怪异,诙谐幽默,辛辣有力,具有独特的漫画色彩和浪漫风格。庄子在一无依傍借鉴的情况下,取得了这么高的艺术  相似文献   

6.
【教学设计概述】 《变色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教材几经修改,仍然保留了这篇经典篇目,其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可见一斑。《变色龙》是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作者通过漫画似的讽刺艺术刻画了一个溜须拍马、欺下媚上、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奥楚蔑洛夫的形象。对初三学生而言,此文最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是讽刺艺术的绝妙运用。  相似文献   

7.
提到古代小说的讽刺艺术,人们很自然地便会联想到《西游记》、《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是的,《西游记》已经显露出讽刺的锋芒;《聊斋志异》中也有不少成功的讽刺作品;而《儒林外史》则是中国古代小说中更为成功的讽刺艺术佳品,它无论在思想内容方面,还是在讽刺艺术技巧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鲁迅说;“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中国小说史略》)这个评价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8.
《儒林外史》杰出的讽刺艺术让鲁迅拍案惊奇,使其受益匪浅。鲁迅不仅继承了《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将之打上个性化的印痕,具有“同而不同”的特色,而且超越了吴敬梓的讽刺成就。  相似文献   

9.
讽刺是《围城》的主要艺术特点。本文试图从讽刺的范围、力度、手法、艺术效果等方面来探讨讽刺艺术在《围城》中的体现。从讽刺的范围看,讽刺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讽刺的力度看,既有表层意义又有深层意义;从讽刺的手法看,灵活多样,主要运用了比喻、心理刻画、漫画法、戏谑法等;从讽刺的艺术效果看,入木三分、切中肯綮,达到近乎完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10.
关于《藤野先生》的讽刺艺术,论者多而又多。但大多数论者只注意到了该文的反语运用。而笔者认为,《藤野先生》的讽刺远远不只表现在反语运用上,它的讽刺是全方位的。本文谈谈新看法。一、运用反语讽刺文章开头描写“清国留学生”可笑的丑态,借助夸张,运用反语“标致”一词予以揶揄和讽刺,表达了作者对抱残守缺的腐朽思想的厌恶之情。接着,写中国留学生会馆的地板响得震天。“精通时  相似文献   

11.
论《围城》的喜剧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城》是一部富有喜剧性的讽刺小说 ,其喜剧艺术具体表现为运用“围城”名篇 ,形象而富有哲理 ,以及精心选择讽刺对象 ,幽默诙谐的喜剧风格得力于幽默俏皮的语言 ,运用比喻、通感、活用典故等手法也增强了喜剧色彩。而《围城》的喜剧艺术主要渊源于古代喜剧性作品特别是《儒林外史》 ,鲁迅等人的讽刺艺术对其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2.
《围城》最鲜明的艺术特色就是较多地运用比喻这一修辞手法,文中的比喻内容新奇巧妙,形式多种多样,达到了幽默讽刺的艺术效果。作者巧妙地安排语言,画龙点睛地暗喻其中,用冷峻幽默、睿智讽刺的艺术语言,刻画出了当时社会的丑恶和人性的懦弱。  相似文献   

13.
《金瓶梅》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讽刺艺术中的一朵奇葩,作者通过西门庆家史的描写.反映了整个明代社会的黑暗现实。讽刺手法的大量运用是《金瓶梅》艺术成就的重要方面。作者善于运用对比的艺术手法,使用夸张以及选择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来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的虚伪本质,以达到讽刺效果。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曾盛赞《儒林外史》:“其文戚而能谐,婉而多讽”,“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现就《范进中举》一文中运用多种手法来看其高超的讽刺艺术。一、运用夸张,进行讽刺根据主题需要,进行夸张性的描写是加强讽刺的一种重要手段。夸张就是强调,突出事物的特征,使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文学史上,《儒林外史》以其讽刺艺术的卓绝成就而独树一帜,它以“感而能谐,婉而多讽”①著称。鲁迅先生对它评价很高,认为只有它的问世,“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②,“在中国历来作调整小说者,再没有比它更好的了。”③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具有高度的鲜明的独创性。同中外文学史上的讽刺名作相比,吴敬梓笔下的调整艺术形象,闪耀着别是一家的异彩。所以,我们必须分析、探讨《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特色,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吴敬梓是一位谙于世态人情、娴于讽刺艺术的大师。 《儒林外史》描绘的大多为日常生活场景。…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小说史上,《儒林外史》以其卓绝的讽刺艺术而独树一帜,是中国古典小说讽刺艺术的高峰。它产生在十八世纪中叶,并非偶然。当时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虽然社会在一些方面还呈现虚假的繁荣,其实是回光返照。整个封建制度早已腐败透顶。“嘲笑,这是垂死的社会的文学。”那人欲横流,世风浇薄,到处充满罪孽和堕落的社会现实,为作者操戈讽刺,施展艺术才能,提供了无比丰富的内容和广阔的天地。而吴敬梓由于社会进步的思想影响和自己的切身经历,使他对围绕科举制度的种种  相似文献   

17.
《The Rivals》一文中“我欣赏您的坦诚”这句话运用了反语修辞,这是理解全篇文章的关键。一方面,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可以使读者明白作者之所以将文章的标题确定为The Rivals(对手)的原因。另一方面,它暗含讽刺,从而使整篇文章显得生动。  相似文献   

18.
李世宗 《教育革新》2010,(10):49-49
《范进中举》是一篇深刻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封建礼教对读书人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气。通过高超的讽刺艺术手法,塑造了栩栩如生的范进、胡屠户、张乡绅等人物形象,展现了儒生们的丑态。讽刺可通过对比、夸张、白描、反语等手法来表现,达到令人反思的效果。现就《范进中举》中的讽刺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进行探究。理解讽刺在刻画人物形象和表现文章主题方面的作用和表现力。  相似文献   

19.
莫泊桑的《项链》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小说,它形象而尖锐地讽刺了贪图享乐、爱慕虚荣的腐朽思想对人的腐蚀,通过主人公不幸遭遇的描写,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启迪与教育。该小说曾得到鲁迅先生的推崇,他说“无论从形式、结构,以及表现手法来看,都达到了短篇小说的要求具备的高度。”本文从艺术特色这一角度对《项链》作些浅析。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讽刺?鲁迅说:“一个作者,用了精炼的、或者简直有些夸张的笔墨——但自然也必须是艺术的地——写出或一群人的或一面的真实来,这被写的一群人,就称这作品为‘讽刺’。”在这里,鲁迅(除了强调讽刺的“真实”外)所强调的“精炼”、“夸张”的笔墨和“艺术的地——写出”,实际上就是强调讽刺的艺术。讽刺惟其讲究艺术,才“能给人愉快和休息”,才能造成笑声——愤怒的冷笑、辛辣的嘲笑、轻蔑的嗤笑、善意的讪笑;通过笑声,才能将讽刺之火喷向反动阶级,喷向丑恶、腐朽的社会,喷向一切不合理的现象,发挥其“匕首”“投枪”的战斗作用。鲁迅写杂文,最善于根据议论的对象和目的的不同,灵巧地运用讽刺,往往三言两语,就使敌人哭笑不得,而让人民哄笑不已,形成一种谈笑风生而又威风凛凛的战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