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扬州市图书馆(简称扬图)原名苏北图书馆,创建于1950年3月21日,是江苏省地级市国家一级公共图书馆。近年来,扬图以总分馆、流动图书馆、24小时自助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四位一体"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为抓手,打造了"身边的图书馆""无处不在的图书馆",引领市民阅读。截至目前,扬图已建成50多个高标准通借通还"一卡通"分馆、社区图书服务点、流通点;提供两辆流动服务车定时、定点开进政府、学校、社区,为市民  相似文献   

2.
正为更好地发挥公共图书馆政府决策信息服务功能,浙江图书馆今年启动了厅局级机关分馆建设,首家分馆即省财政厅分馆建成启用。目前,由浙江图书馆提供的首批5 6 3册新书已到位,总分馆之间已实现通借通还,并实现与浙江图书馆总馆数字资源的共享,届时分馆读者无论在办公室还是家中都能  相似文献   

3.
余胜 《图书馆论坛》2006,26(2):166-166
深圳市“图书馆之城”建设又有新举措。从2005年12月18日起,深圳市又有4个区图书馆加入深圳市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系统。至此,深圳市、区公共图书馆全部实行联网,深圳图书馆与6个区图书馆之间实现图书“通借通还”。读者持有一张借书卡,便可在市图书馆和6个区图书馆之间通借通还图书,享受到一卡通行的便利。图书“通借通还”服务是深圳市“图书馆之城”建设推进办公室2004年推出的方便市民借阅图书的一项新服务。2004年8月,深圳市公共图书馆图书“通借通还”系统试运行,深圳图书馆、南山图书馆、宝安图书馆加入该系统,三馆联合开展图书“…  相似文献   

4.
苏州图书馆与苏州市胥江实验中学的合作,对公共图书馆直接管理中学图书馆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具体做法是:学校提供馆舍、装修、设备、物业费用,每年向办州图书馆支付人员和购书经费,并在分馆建设时,一次性支付初始馆藏资源购置费100万元;苏州图书馆为其安装管理系统,委派5名工作人员,提供图书并每月补充更新,征订报刊,开通馆藏数字化资源,负责开放.学生使用苏州图书馆的少儿读者证,实行通借通还.合同另外还规定:周一到周五,分馆为胥江中学的师生服务,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向校外学生和社区居民开放.这种管理模式,对突破现有行业壁垒,实现真正的资源共享,起到了极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1、省图书馆:台湾有台湾中心图书馆和台湾中心图书分馆二个(下称中心馆和分馆)。中心馆1934年建于南京,1948年搬迁到台湾,1955年重新开放。分馆的前身是台北图书馆,于1973年与中心馆合并,但分馆或多或少还保持了它原有的独特风格,两图书馆直接受教育部门领导。除了图书馆的日常工作以外,中心馆的作用是图书馆的图书馆;按法律规定,中心指定为收藏呈缴书的储藏图书馆;不仅要负责全台范围内的图书馆事业发展工作,而且  相似文献   

6.
简讯     
3月16日市文化局群图美处和上海图书馆业务处联合在上海图书馆召开区县图书馆馆长会议,研究贯彻落实市文化局2000年公共图书馆工作计划及由上图业务处负责区县馆业务辅导工作事宜。会议商讨人员培训、新书联合目录数据库建设、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等工作。3月29日上海图书馆业务处召开部分区县图书  相似文献   

7.
通过大连市金州区10个农村分馆的前期试验,对建成以大连市图书馆为总馆、区县级图书馆为纽带、乡镇村图书馆(室)为分馆的书刊借阅"一卡通"城乡一体化服务体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至2008年底,厦门市图书馆已在全市建立了10个分馆,31个图书流通点,基本形成了以厦门市图书馆为中心馆。覆盖全市各区的分馆为骨干,依托社区、农村、企业、部队图书室为图书流通网点的图书馆服务网络。本文对2008年厦门市图书馆分馆工作作了较为全面的概述。  相似文献   

9.
城市中心图书馆发展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以上海城市中心图书馆为主要案例,分析城市总分馆及一卡通服务发展中面临的采访编目标准化,物流配送社会化,网络服务规范化,通借通还一体化,人力资源专业化,组织文化行业化,管理运行长效化等7个问题,提出中心图书馆提升城市两级总分馆的总体品质和服务能级的观点,并从13个方面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10.
宁波江东区"一卡通"社区图书馆创建反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卡通"社区图书馆,由于有区图书馆的管理介入和后盾支持,解决了后续经费问题,保证了各馆图书的适时更新和读者的基本需求.规范化管理和专业化服务,使得"一卡通"社区图书馆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实现了资源共享.走出了传统社区图书馆"建设-维持-关停"的怪圈,规避了社区图书馆建设中的运营风险,保证了社区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复合图书馆框架下的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基于复合图书馆框架来探讨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关系,指出复合图书馆概念和理论的提出对于理解和厘清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关系所带来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Library2.0概念、服务理念及相关技术,调研国内外图书馆对Library2.0的实践情况,结合国家图书馆的实际情况,提出国家图书馆实践Library2.0的几点思路。  相似文献   

13.
公共、高校图书馆由于面对读者群体不同,社会职责的侧重点不同,讲座工作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如何实现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讲座工作的优势互补与可持续发展,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14.
自由是一种"无干涉"的状态;而权利是一种法律化的要求,是法律保障下的自由。图书馆自由是图书馆权利的重要前提,但图书馆自由不能等同于图书馆权利,二者在内容的侧重点、强调的理念、对国家的要求、体现的权利属性、相应的制度建构要求等方面存在差异。图书馆自由强调的"免于被国家控制或干涉"的消极权利立场并不能真正而全面地表达图书馆权利的主张,图书馆权利的积极权利属性决定了国家在图书馆权利建设中"积极作为"的角色地位。  相似文献   

15.
9月下旬,中国图书馆学会在成都召开了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理事会.这次会议是中国图书馆学会新一届理事会建立后召开的第一次区域性的学术研讨会,研讨会的主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研究和探讨21世纪乡镇图书馆发展战略对于在新世纪进一步加强公共图书馆建设,尤其是逐步完善公共图书馆设施网点建设,解决为8亿农民服务的问题,很有现实意义.这次理论研讨会是在全党和全国人民深入学习贯彻江泽民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热潮中召开的,它将是一次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交流沿海地区乡镇图书馆建设的经验,探讨乡镇图书馆建设的规律,研究21世纪沿海地区乡镇图书馆的发展战略,体现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时代精神的会议,必将引导和推动沿海地区乡镇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蔡小洪 《贵图学刊》2009,(3):62-62,64
本文在明确公共图书馆和社区图书馆相互关系的基础上,针对创建社区图书馆的益处,论证了社区图书馆是公共图书馆的必要补充。  相似文献   

17.
论复合图书馆与图书馆发展趋向   总被引:124,自引:5,他引:119  
复合图书馆是一种新事物、新概念、新思路、新模式。文章主要论述建立复合图书馆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由之路;复合图书馆不是图书馆发展的过渡阶段,而是未来图书馆的新模式,它有利于图书馆事业整体的发展,纯数字图书馆时代不会出现;新建和扩展图书馆馆舍仍是不可阻挡之势;复合图书馆将实现跨越式发展,可与数字图书馆同步建设;未来社会是以复合图书馆为主体的三维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图书馆关怀是公共图书馆精神的内在要求,并就图书馆关怀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现目标的途径:国家和地方要加大投资力度;图书馆要大力提高服务能力,要积极推动全民阅读活动。  相似文献   

19.
20.
图书馆管理者与图书馆凝聚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What is called the force of cohesion in the library is both the library's attractive force to the staff and the staff's centripetal force to the library.Once the force of cohesion is formed,it well produce benefits of the whole.The formation of it is subjected to many different factors,among which,the most important ones are the library administrator's instruction,persuasion and cultivation.A good and qualified library administrator should be able to judge the hour and size up the situation,do his utmost to strengthen the force of cohesion in the library and try to stablilize his own contigent of staff.4 ref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