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2009年国内各大门户微博测试版上线,到2011年首届"政务微博与社会管理创新高峰论坛"举办,以各级政府机构、官员为主体注册的政务微博,已成为政府倾听民情、沟通民意、服务民生,提升社会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目前,政务微博在发展中受各种因素制约呈现出发展困境,亟待通过相关运作技巧提高社会关注度、扩大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政务微博是政府听取社情民声、发布政务信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平台和渠道。与发达省市相比,武汉市政务微博处于发展阶段,在观念态度、人员素养、运行维护、营销推广、制度建设等多个方面存在问题,影响力不足。武汉市政府整合资源打造权威政务微博发布平台“@武汉发布”,影响力迅速扩大。明确政务微博的定位,制定规范的管理制度和绩效考评机制,提高安全意识、加强技能培训,是促进政务微博良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关键词     
【微政务】政务微博的简称。目前,中国的微博用户约两亿。通过开设微博与公众进行互动,已经成为各级政府机构、官员倾听民情、沟通民意、服务民生的新尝试。据统计,仅腾讯微博中就有万余个党政机构和官员注册了微博账户。微政务从一个视角折射出,中国政府的治理模式正在经历着深刻的转变: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改变,由单一的经济建设型向公共治理型转变,由手工作业向电子政务转变。  相似文献   

4.
政务微博是政务公开的新媒介、倾听民愿的新平台、与民沟通的新渠道。充分分析我国政务微博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困境,用于指导指导福建省以及南平市政务微博发展。通过在全省各地市、全政府系统内推行政务微博,并为政务微博的建立和运行提供制度保证和技术支持;呼吁更多的县处级以上官员参与政务微博,在微博中对话和辩论,以更好的实现政府与人民的沟通;加大政务微博的影响力、覆盖面,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等一系列措施规范政务微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成都发布”“问政银川”和“平安北京”三个政务微博的分析,探究政务微博的特色和不足,从而浅析微博时代下政府形象建设这一课题。新媒体环境下,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须坚持线上和线下活动相结合:以线下活动为基础和后盾,以线上活动为媒介。以打造服务型政府,为人民服务为立足点,以具有高度吸引力的政务微博作为传播载体,从而树立积极阳光的政府形象。  相似文献   

6.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种内容简短、互动交流的社交网络平台.政务微博,是指中国政府部门推出的官方微博网络平台,今天已成为政府发布信息、了解民意、汇集民智、和官民沟通互动的重要平台.政务微博对社会到底产生了多大的影响,如何更好的平衡政务微博的积极方面与消极方面使其更好地发展并更好的发挥服务社会的功能,需要对政务微博的运行机制进行更为全面的研究,发现其积极性与局限性,同时也要提高政府及官员运用微博的能力,使政务微博真正发挥其积极功能,保持实用性和服务性.  相似文献   

7.
在微博时代,提升公共管理部门危机公关能力,首先要充分认识公共管理部门危机传播的特点与规律,其次,要坚持公共管理部门危机公关管理的基本原则。政府公关人员要借助政务微博在危机公关管理中的“微”力。  相似文献   

8.
2012年政务微博进入到了民生应用年,微博受众的用户体验、互动渠道已经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成为新浪微博上6万多个政务微博的关注焦点。在此基础下,打破以往传播学受众的被动地位,"政府-受众-政府"的模式使受众与政府联动更为密切,切实加强了受众的媒介接近权和政治参与度,与政府的关系也更加平等。但是,政务微博缺乏制度化的管理模式,使受众无法从市场的角度去影响政务微博,单一的传播模式也使受众陷入困境。鉴于以上研究,政务微博在以后的发展中应该拓宽多种途径,实施更加制度化、人性化的管理。  相似文献   

9.
政务微博受众群体广泛、聚众效应强,具有微传播实时性、自由性、碎片化、多元化、多媒体性、互动性强等特点,信息时代政务微博在政府管理体制创新上具有重要作用。对政务微博概念进行了界定,归纳了政务微博的3种发展模式:政务大厅模式、民众问政与监督模式、舆情应急与预警模式。对建设政务微博,实现社会治理体制创新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政务微博作为网络问政的平台之一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微博具有内容短小精悍、反应及时、传播快和范围广的特点,这决定了政务微博不能涵盖太多内容,但可以快速引导舆情的发展,各级党政机构应充分认识微博的特点,正确地管理和使用,才能有效发挥政务微博在舆情引导中的主体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1.
政务微博作为政务新媒体的“主力军”,肩负着公共服务与信息传播的重担。为了构建一个属于我国的政务微博公众满意度模型,在借鉴美国公共部门顾客满意度模型的基础上,运用SPSS 26.0和AMOS 26.0软件对收集到的360份有效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公众对政务微博的整体满意度均值为3.50分以上,其中感知信息质量与公众满意度,公众期望与感知信息质量、公众满意度,公众满意度与政府形象、公众信任,政府形象与公众信任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据此,给出提高信息发布质量、满足公众期望、改变政府形象、增强公众信任的对策建议,以期提高公众对于政务微博的满意程度。  相似文献   

12.
吕律  陈欣 《华章》2013,(32)
外交部公共外交办公室5月7日开通“外交小灵通”微信账号,这是首个正式上线的中央部委政务微信。“外交小灵通”政务微信的推出代表着“政务微信”这个新传播利器已经大范围普及、发展,在政务微博后,逐渐成为我国政府在转型期中,进行社会服务维护和舆论管理的“政民沟通”新工具。  相似文献   

13.
继博客、SNS、RSS等之后,最早源于美国Twitter的微博客成为一种新的网络信息交流互助工具。它独特的快速性表现为简单的操作、易建立的单方关系、信息的裂变传播以及不断增强的移动性。微博这种快速性对中国电子政务应变反应能力提出了三种挑战,它不仅改变了政府与媒体的关系,同时要求政府进一步放开政务等信息资源,而且要求政府快速处理危机和紧急事务。随着中国政府与政务微博的数量越来越多,如何保证微博不仅仅成为政府使用新媒体的一种"作秀",同时保证政府在发展电子政务时应对微博快速性的特点,最终需要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做出四方面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文章基于Wang和Yao(2022)的信任建构话语模型,以三个高影响力政务微博话语为语料,探讨政务微博话语中的信任建构。研究发现,政务微博偏向建构双方的认知信任,主要通过强调正面的交际行为凸显政府及其机构的真诚与责任感。情感信任的建构则大多通过调动情绪的交际行为促进交际双方中国传统价值观一致和亲密关系的形成。在语言资源层面,政务微博通过评价资源、言语行为、称呼语、话题标签和感人故事等建构信任关系。  相似文献   

15.
张辉 《天中学刊》2014,(4):25-27
微博时代,微博意见领袖通过个人微博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在社会公众中传播,通过“微民意”对政府施加影响;微信用户通过关注政务微信公众平台而对政府形成微信舆论监督及压力。因此,政府应正视微信、微博的政治角色,引导它们为政府决策提供正确、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微博以其特有的传播特点在我国仅有两年的时间迅速吸引了4亿多用户,成为广大网民工作、生活、学习和交往的重要网络工具,同时政务微博也得以蓬勃发展.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微博实现国民、企业与政府之间的信息沟通?本文从政务微博的概念及意义、我国政务微博的现状、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等四个方面加以论述,望为我国的政务微博发展和使用奠定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7.
文章采用文献计量法,使用Cite Space对中国知网收录的919篇发表于中文核心期刊的中国政务新媒体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当前该领域的研究合作者及研究合作机构的网络结构较为松散;研究内容主要围绕“政务微博“”政务新媒体“”政务微信“”政务服务“”政民互动”等热点领域展开“;短视频“”政务短视频”是该领域的研究前沿。文章将中国政务新媒体研究的历程分为起步发展期、高速发展期、理性发展期和高质量整合发展期等4个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特点做了简单描述,最后指出中国政务新媒体研究在未来发展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信息时代,网络媒介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网络使得信息发布的成本大大降低,发送方式越发便捷、传播速度愈加迅速。如何借助微博扩大官方声音,防止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失真,制止谣言肆意传播,提高政府公信力,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和发展,已成为政务信息管理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以南京地区政务微博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地方政务微博平台的简要分析,总结出当前政务微博运行中的可取之处以及存在的不足,并指出未来政务微博的发展趋势,希望能够以此为政府机关在电子政务建设中提供参考和帮助,推动政府管理方式改革,更好地建设服务型政府。  相似文献   

19.
由吉林省各级政府机关建立的吉林省政务微博对吉林省各项事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宣传作用、服务作用和支持作用。本文对吉林省政务微博语言特征和标点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了一些相关策略,希望能对政务微博语言应用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微博问政顺应了互联网时代信息快速传播的需求,开启了网络时代官民沟通的新方式,彰显了与时俱进的执政理念,成为中国政治舞台上备受瞩目的新宠。微博平台,打开了政务公开的一扇窗,增加了政府机构和官员工作的透明度,将官员的言行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同时也要看到,微博问政的风光背后也给社会管理带来了挑战。因此,必须从建立舆情评判机制、微博问政的制度化、加强道德自律等方面完善微博问政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