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抗战胜利后几年,由于国民党的倒行逆施,中国学生运动风起云涌,这令统治当局惊恐不安。为消弭学运,国民党不惜动用各方面力量,其方式手段也不断变换,"训导应变""运动学生""特务活动""暴力应对",不一而足,国民党、三青团、政府、军队等系统都积极参与"救火",但由于其内外政策的根本性错误,导致其消弭学运的努力最终失败。尤为重要的是,国民党消弭学运的乖张举措非但未能奏效,反而令其在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的统治合法性逐渐沦丧,越来越多的人转而同情和支持学运,学生运动的正义性也伴随着国民党的失道而愈加高扬。  相似文献   

2.
国民党性系作为地方实力派,在中国政治、军事舞台上扮演过重要角色。该派的多面性征使其周旋于各种势力中间,其革命性与反革命性交织;与国民党矛盾自始至终又未最后决裂;与中共一度联合但有限度等。军阀本性是促成该派多面性征的实质原因。  相似文献   

3.
多年来,唐继尧与护国运动问题,因为挺蔡、卫唐两派各呈利己之词,以致研究者也难窥其全貌,而一般人在挺蔡派居于主导之下,几对唐继尧熟视无睹。唐继尧对护国运动的发动,在其反袁和争夺天下的心理作用下,作了揽才、整军等许多准备工作,使云南成为各方反袁力量瞩目的中心,唐也在事实上成为了护国运动的中心人物。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北上期间,以西山会议派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公然分裂国民党,反对孙中山的"三大政策",鲍罗廷在共产国际和中共的敦促下转变对国民党右派妥协政策。在国民党"二大"后,中共联合国民党左派逐渐主导国民党党权。国民党右派为争夺国民党党权,最终发动中山舰事变,谋求军权高于党权。由于苏联使团和鲍罗廷对蒋介石的妥协,国民党左派失去了以党权限制军权的机会。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最终通过中山舰事变取得了国民党最高权力。  相似文献   

5.
改组派是一个以"改组国民党"为号召的反蒋的政治派别,存在于1928年至1932年初,正式名称为"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简称改组派.其上层领导人是以汪精卫、陈公博为代表的一批投机政客,改组的口号在他们手中,不过是一个同当权的蒋介石集团争夺权势的工具.改组派一方面提出"改组国民党"的若干主张,迎合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某些愿望,曾骗得一大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拥护,在东南沿江沿海地方造成一个颇大的、以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为中心内容的改良主  相似文献   

6.
西山会议派     
1925年11月23日,以邹鲁、谢持等为首的部分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在北京西山碧云寺孙中山灵前召开所谓“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由于会址在西山,史称“西山会议”,参加西山会议的人则被称为“西山会议派”。西山会议派是从国民党内部分裂出来的反对孙中山三大政策的极右的反革命派别,它的出现不是偶然的。  相似文献   

7.
解放战争时期,河南省府开封市的各校学生积极投入到了反对外国干涉和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中,汇入了全国人民的斗争洪流当中,在中国现代学运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孙中山和改组派改组国民党进行了比较。两次改组都是国民党在困境中的自救活动。孙中山着重于把党建设成改造国家之势力,并形成了以之为首的坚强领导核心。改组派侧重于国民党自身内务建设,却犯了头痛医头的形而上学主义错误,终于使改组国民党成为泡影。作者指出,国民党相继两次改组表明中国国民党是个复杂、软弱、动摇的中国社会政治集团,改组派的不切实际及其自身局限,注定其拯救和复兴国民党的失败。  相似文献   

9.
对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学生运动,只强调中共的领导而回避或淡化国民党的作用,或一味突出两党尤其是国民党对学运领导权的争夺,都不免有所偏蔽。国民革命的发展既得益于国共合作推进,作为其中一种重要力量的学生运动的发展,自不可能例外。这不仅是指"五四"后学生运动最终走出低谷,归于国民革命旗帜之下,重新蓬勃发展,乃得益于两党的共同引导;而且是指,尽管中共的学运工作更显得力,但它毕竟借重了国民党的旗帜与体制资源。所以应当承认,"五卅"与"三一八"两场学生运动,终究是国共合作推动国民革命共赢的范例。同时,也惟其如此,其彼此注意维护统一的学生运动的发展,也是合乎逻辑的事情。  相似文献   

10.
大革命时期,许多中共党人都论述过国民党左右派,谈得最早、最多的是陈独秀。其论断集中体现在对国民党左右派划分标准、代表的阶级利益、队伍构成以及分化等问题。这些认识既包涵着积极成果,也存在着历史局限。  相似文献   

11.
团杭州地委秘书宣侠父来葭芷省立水产学校建党缺乏史料依据,团杭州地委文件证明宣侠父1924年3月赴黄埔军校前是社青团员又是国民党员,不是共产党员。真实的中共海门小组存在于1926-1927年间,上线是宁波党组织。  相似文献   

12.
第一次国共党内合作形式,是马林与共产国际在对中国革命力量状况作出错误判断的前提下确定的。它将两个阶级性质相互对立的政党强行纽结在一起,在理论上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框架,在实践中遭到国共双方党员的强烈反对,导致两党矛盾不断,并促使合作的破裂提前到来。客观分析当时形势,采取党外合作的形式是可以争取的.而且它还可为中共创造更好的发展局面。  相似文献   

13.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缄默,既体现着在整个教学中学生的被动地位,也体现着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不足和欠缺。因此,要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循序渐进地进行改变,不能将其极端化为“争辩使人聪明。缄默使人愚钝”、“有缺陷的发言胜于缄默”!这无意于实现改变缄默的真实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抗战胜利前后,中共认真考虑使中国成为沟通美苏之“桥梁”。美出于使中国成为“大国”政策,一度曾积极调处国共矛盾。但“大国”的实质是反苏反共之“屏障”,所扶核心只能是国民党,即使明知其必将为中国革命所推翻。面对“推翻”现实,美虽推出“灵活”政策,寻求与中共建立某种“承认”关系的可能,但囿于其顽固的意识形态,终不愿断绝与台湾的外交关系,并终将中共推向与苏结盟的“一边倒”轨道,尽管这是一个历史合力的作用结果。  相似文献   

15.
张安  房彬 《许昌学院学报》2005,24(4):102-105
抗战前期,国民党敌后根据地风起云涌,主要原因是日军无暇顾及,国民党顺应了全民族抗战潮流的发展,国共两党的关系比较融洽,国民党对其敌后根据地苦心经营等。但其大多数根据地没能坚持到抗战胜利,这是因为国民党不具备坚强的抗战领导核心,缺乏团结全民抗战的凝聚力,军队也不能成为强有力的力量支柱,根据地政权不够稳固。  相似文献   

16.
导致国民党政府裁兵编遣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民党内部矛盾的冲突,也有财政经济的因素,既有被裁官兵安置上的困难,也有外患的紧逼.在这诸多因素中,对国民党裁兵编遣产生影响最大的是财政经济的困难,是导致裁兵编遣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的关系在大革命时期从某种意义上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第二个方面是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党的关系。但学术界的研究一直偏重第一个方面,本文从大革命时期共产国际给中国国民党在政治影响、组织建设、军队创建及对工农的态度方面带来的巨大变化的角度,对第二个方面的内容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8.
时至1920年代初,国民党政治势力在南方的影响依然相当有限.正是孙中山采取了接受苏俄和中国共产党帮助的策略,才为其后北伐的顺利推进奠定了相应的政治基础.然随孙中山的逝世,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逐渐暴露了其推行独裁统治的野心,并采取了大规模的整理党务与清党运动;但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以及地方实力派的存在,仍使南京国民政府对中国的统一只能流于形式.  相似文献   

19.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中国持续数年之久的对日孤军作战局面宣告结束。国民政府立即作出反应,制定了与英美等国联手打败日本的外交战略;同时,为了增强抗战力量,国民政府在政治上也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如加强全国总动员,加紧推行地方自治,调整政治机构及国共关系。这些调整有其必要性,对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同时也使国民党、蒋介石的权力更进一步集中,限制了各种社会力量及国民党党内中下层甚至部分上层积极作用的发挥,使国民党日渐僵化和缺乏活力,从而埋下了国民党在大陆失败的某些隐患。  相似文献   

20.
2008年3月22日,国民党参选人马英九以高达765.8万票、58.45%的得票率当选为新一届台湾地区领导人。国民党事隔8年后再次执政,证明了陈水扁等人搞台独分裂活动是不得民心的。此次胜选的原因除了国民党的选战策略符合台湾主流民意之外,与民进党当局的贪腐无能和马英九的个人魅力也是分不开的。国民党重新执政是两岸结束敌对状态的开始,短期内有望实现两岸经贸关系大幅改善,但政治和解空间有限,当务之急是建立两岸互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