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联,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吟诗作对的传统体现了中华儿女的聪明和智慧.数学.以它的准确、严谨而著称.渗入数学的对联更是趣味无穷.  相似文献   

2.
对联与数字     
春节快到了。又要贴春联了.同学们可能见过不少对联,不知你注意到没有,生活中的对联与我们学习的数学还有不少联系呢!  相似文献   

3.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一项瑰宝.不少对联与数学结缘,成为佳联妙对.我们在欣赏这些对联时,既能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又能够提高文学修养,别有一番情趣.  相似文献   

4.
数学与对联     
数学与对联,两个在我们看来完全没有交集的事物是如何交织在一起的?看完此文,我们便能找到答案,原来这两者也会有如此精彩的"对手戏"!对联,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种表现形式.对联与数学联姻,就会让枯燥的数学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堂中的很多文学形式与数学密不可分。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如果能够有意识地渗透数理思维,实现文理贯通,就能让语文课堂闪现数学的智慧。一、数学的发散性思维在语文课堂的对联教学中,教师不妨选择那些注重数学文化和数学源流的对联,让数学的发散性  相似文献   

6.
韩芳 《甘肃教育》2008,(11):33-33
将数学演算引入对联之中,能启迪人们的思维智慧,激发读者的兴趣爱好。特别是那些构思奇巧的数字对联,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相似文献   

7.
一位特级教师的奉献侬星夜“黑板粉笔红墨水,诲人传道;青灯白发赤子心,沥血吐丝。”这是特级教师伍廷津自撰的一副对联。这副对联是他奉献精神的写照。伍廷津老师是广西容县人,1953年广西大学数学专修科毕业后,志愿到大新县下雷中学任教。自此扎根边陲,从未调动...  相似文献   

8.
对联与数字     
春节快到了,又要贴春联了.同学们可能见过不少对联,不知你注意到没有,生活中的对联与我们学习的数学还有不少联系呢!  相似文献   

9.
成鹤 《教师博览》2005,(5):37-37
数学上的运算要用加减乘除.可不少对联也用上了加减乘除.读来妙趣横生。  相似文献   

10.
古时有一位渔夫出了一副对联的上联:“一扁舟,二客人,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尺风帆,离九江,还有十里。”这条对联几百年来,无人对出,几成绝对。1959年的一天,佛山一名工人在运木材“九里香”(一种树木名)时,突然来了灵感,对出下联:“十里运,九里香,八七六五年轮,虽走四三年旧道,只二日,胜似一年。”数学趣联一则@黄良群  相似文献   

11.
对联,在语文课堂闪光彭阳县罗洼中学王凤刚对联──我国艺苑一颗璀璨的明珠。将对联引入语文课堂,不仅别具一格,而且更能显示其特殊的作用。几年来,我将对联引入语文课堂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一、用对联导人新课。用对联导入新课,会使学生耳目一新,产生一种新奇感...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在有些省市的中考语试卷中出现了对联题。随着2004年对联题进入高考试卷(2004年全国共15份高考语试卷,有7份出现对联题),估计2005年对联题将会在更多的中考试卷中现身。因此,了解中考对联题命题的指向,会有利于2005年的复习备考。综观2004年各地中考语试卷中的对联题,大体说来,对联题命题的指向有三:  相似文献   

13.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其中有不少与数学“结缘”的妙对佳联。我们在欣赏这些对联时,既能提高文学修养,又能感受到数学的魅力,真是一举两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一、数字入联有一副赞扬教师的长联是这么写的: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加上五脏六腑七嘴八舌九思十想,教必有方滴  相似文献   

14.
古代流传下来的对联很多,在这些对联中,有些对联通俗易懂,就像随口说出来的初看平淡无奇,但细细琢磨,对联不但明白如话,而且通俗之中含有深刻的道理,给人启发。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数学作业往往只停留在机械练习这一层面上,而数学写作这种极富创造性的新型作业形式,可以使参与数学写作的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尽情释放,有利于激发和开发学生的潜能,有利于培养学生阐述数学知识和道理的能力。数学作文体裁可分为数学小论文、数学学习体会、数学日记、数学散文、数学诗歌、数学相声、数学谜语、数学对联、数学诗等等。  相似文献   

16.
课文《狱中联欢》中有很多对联。因为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对联,所以我特意用一节课的时间跟学生讲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我先让学生去找自己喜欢的对联,再给学生讲解对联的特点。为了让学生巩固有关对联的知识,学完《詹天佑》一课后,我设计了一个语文实践活动。我对学生说:“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他的事迹非常感人。让我们来写副对联歌颂他。同桌可先讨论一下,想一想应当怎样写,最好能押韵。”  相似文献   

17.
对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我国文学百花园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我国,对联可以说是相当地普遍。作为中学生,也应该继承和弘扬这一优秀文化传统,熟悉并掌握对联的一般知识,并且要能书写出独特、新颖、精彩的对联。对联不仅能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且能考查学生的知识面和文学素养。因此,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中,全国卷、广东卷和浙江卷中都出现了对联试题,让人耳目一新,并且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下面从四个方面谈谈对联的复习备考。  相似文献   

18.
对联的出句和对句,多为两字以上,其中以五字和七字的对联居多,一字联则是字数最少的对联,属对联园地中的珍品。一字联看起来简单,但要对得工巧却很不容易。[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学在进入明清以前,主要是诗体文学,以诗歌为主流。诗歌文学中,对仗是一种最基本的修辞方式,后来由对仗这种修辞方式逐渐演变成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对联。对仗是对联的核心要素,科举时期,对课是每一个学生的必修课。明清以后,对联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之中,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有名的对联大师。新文化运动以后,由于教育价值取向的变化,教学中对联逐渐呈现衰颓之势。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力的增强,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价值又得到再认识,对联才又回到课堂。可是由于一段时间的间断,教师对对联的一些规则在认识上难免存在不一致,这给对联的教学和传承造成了极大的障碍。只有更全面地理解对联的规则,才能更好地继承并丰富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20.
徐光启传     
传主简介 在徐光启墓的石牌坊上刻有一副对联:“治历明农百世师经天纬地,出将入相一个臣奋武揆文。”此对联对徐光启的描述可谓实至名归。生于晚明的徐光启,作为学者,在儒学、西学、天学、天文学、数学、水利、农学等方面多有建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