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现时语境下,"交往实践观"成为高等教育哲学走向新的"最一般"的"历史必然",交往实践观以洞察和融合当代多元高等教育哲学的新视野,形成了新的高等教育哲学研究范式。交往实践观下的高等教育具有主体的多极异质性、诸主体间的社会交往性和诸主体的在场统一性等质性。  相似文献   

2.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着这些变化,我国城乡社会交往也发生了很大转变.就农村社会交往来看,不论是交往方式、交往手段、交往内容还是交往观念,都体现了新时期农村社会变迁的烙印;就城市社会交往来看,当前城市社会交往体现了社会交往范围逐步扩大、手段多样化、交往的暂时性及功利性增强、交往趋于理性化、虚拟社会交往增多等特点.由于城乡社会的异质性,城乡社会交往也存在诸多差异.  相似文献   

3.
网络交往实践是多极的网络主体以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为基础、以无限量的数字符号为中介,进行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的新型的、高级的社会交往实践活动。因为网络全球一体化、即时化、互动性等特点,使人类的交往内容、交往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革,交往实践由主—客单向交往转向主—客—主交互性交往,大大地高扬了人类的主体性,提升了人的主体地位,导致社会交往的速度和效益空前提高,推动人类真正进入到了马克思所说的“世界历史”的普遍交往时代,为实现人类向自由人联合体的自由个性交往的目标迈出了质的一大步,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又一重要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具有历史维度,其历史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从社会交往的空间角度看,社会交往经过早期的血缘交往形成各种社会组织,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组织的庞大使得社会交往具有地域性的特点,随着社会交往的不断发展,地域性交往扩大为世界性交往。从人的交往发展角度看,人们经过最早期的两性交往,形成了依赖人的共同体的交往,经历了依赖物的关系的交往,最终实现人自由全面的交往。从社会形态的发展角度看,社会交往经历了原始社会的野蛮时代,发展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文明时代,并且在社会发展中呈现多样化的特性。  相似文献   

5.
教学本质特殊交往说论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角度去分析 ,教学即特殊的社会交往。教学交往在目的、主体、媒介、机制和方式等方面区别于一般交往。在教学交往中存在两种关系结构 ,其主要矛盾是教与学的矛盾。特殊交往说对认识教学本质、建构主体性教育、增强交往有效性、选择教学内容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课堂教学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交往行为。哈贝马斯认为,人们在生活世界中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作为主体间的相互关系,是生动的、蕴含着“个性需求”的交往。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冲突时有发生,其产生的根源在于主体间性、生活世界、言语效用等交往活动中各环节和构成要素的缺失与扭曲。  相似文献   

7.
交往伦理是人在交往中衍生出的某些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改革开放以来,传统乡村社会交往伦理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西方个人价值本位思想的冲击,再加上国家正处于治理转型时期,乡村交往伦理从交往主体、交往范围、交往方式、交往空间等方面分别发生相应的变迁,为乡村社会带来了诸如教育、养老、婚姻、交往利益化等问题。为了解决相关社会问题,应该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倡的乡村建设与家风建设,通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优秀传统伦理思想等有效措施重建乡村社会交往伦理,从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引导,推动农村的振兴发展。  相似文献   

8.
交往理性主张交往实践是现代人生存的基本形式,人的交往活动是以语言为中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沟通,以形成协调一致的规则和行动,达到和谐共处。其前提是主体表达的真实性、正当性和真诚性。现代社会交往是"陌生人"社会的交往,文化多元、价值多元、德性多样,这些对道德主体的交往理性提出了必然要求。道德教育应贯穿主体间性理念,引导受教育者学会道德判断,学会价值选择,以理解、协商与包容实现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9.
论人的社会交往与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人的社会交往与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林剑一、马克思历史观中的社会交往范畴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交往”范畴涵盖着丰富的内容。从一般的意义上看,交往即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主体之间,在一定的目的引导下,以一定的中介物为媒体的相互往来与交换、相...  相似文献   

10.
社会交往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学前期是幼儿发展社会交往能力的重要时期。借助本园的棋类游戏特色活动,我从拓宽交往范围、培养交往技能、渗透交往中的行为准则等方面来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效果喜人。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是社会交往理论的创立者,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交往活动无不是社会主体为了自身的需要和利益的满足、自身的繁衍等而做出的选择,因此,应把握二者的关系,从更深层次上理解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  相似文献   

12.
社会交往能力是儿童发展的重要方面.本研究从幼儿交往的主动性、合作性及幼儿运用语言交往能力等方面考察了目前城乡小班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状况,发现城乡小班儿童社会交往能力普遍较差,需要教师在交往策略、语言交往能力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指导与支持.  相似文献   

13.
与现实交往相比,网络技术支持下的虚拟交往降低了交往的成本,交往主体的隐匿化与虚拟性在人的主体性提升、促进社会沟通等方面有积极作用,但也正是基于这种虚拟与隐匿,以及由此扩大的交往自由度,可能导致交往主体的"自我迷失"、在情感上对虚拟世界产生眷恋和过分依赖、虚拟交往的道德淡漠等失范问题。发挥教育合力,可以从融合多种监管方式,有意识控制虚拟交往的时长,加强社会虚拟空间治理;开发社会交往资源,分清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的差别,解除对虚拟交往中非理性的"虚拟自我"的过度依恋;培养虚拟交往伦理,提升虚拟主体的主体性等方面发挥社会教育的效用。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为考察高校非教学人员协同育人功能提供了视角,给予非教学人员以工作启迪:要尊重学生、服务教学、注重交往、担当责任.高校行政化冲击教学主体地位、非教学人员育人意识淡薄和大学生社会交往实践活动匮乏等不利因素制约高校非教学人员育人作用的发挥.高校要开展“两个加强”、“双向参与”、“四种交往”、“双评双促”活动,构建高校非教学人员交往育人、协同育人机制.  相似文献   

15.
主体间性提倡一种新的社会交往模式:用交互主体性取代单一主体性,用主体间的交往对话和相互理解来化解主客体间的压迫关系,用主体间性的一体化力量,来反抗以主体为中心的理性的权威。共青团工作应从主体间性思想中汲取新理念,探索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有效课堂教学交往特征探析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对课堂教学交往的研究是当前国际教育领域里最富前沿性和交叉性的重大课题。当代教学论研究认为,教学实际上起源于社会交往活动,没有交往就没有教学。教学交往的有效性程度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效。有效课堂教学交往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教学交往主体具有互主动性,教学交往活动具有互动性,教学交往组织具有异质性,教学效果具有整体性。  相似文献   

17.
关于师生关系的几个认识角度1.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交往关系教育过程实质上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推动、创造的社会过程。师生关系首先是一种社会关系,是教育社会中教师与学生两主体间的交往关系,交往是阐释师生关系的基本前提,师生交往的  相似文献   

18.
论对话教学的交往性特征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教学起源于社会交往活动,没有对话就没有交往也就没有教学.对话教学的交往有效性程度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效.对话教学的交往性特征主要体现在教学交往主体具有参与性、民主性、合作性和理解性,教学活动具有互动性、创造性、互悦性和互惠性,教学组织的主体性具有个体异性和群体性,教学效果具有整体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运用社会交往理论,对体育交往的特点与作用进行初步分析,提出体育交往具有主体间性、基质性、特质性、自主性、自律性等特点。认为体育交往来自比较优劣的需要、获取功利的需要和展示内在的需要,同时认为体育交往具有互动的自利和他利作用、规范的限制和教养作用、冲突和矛盾的利弊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制度和信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是约束和支配社会交往主体的交往行为的规范体系、规则;社会信任则是交往主体对于对方是否符合制度规则的期望,制度和信任两者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制度塑造和维持着信任。良好的信任机制又对制度起着弥补和促进作用。本文从制度和信任的关系出发,分析社会转型期信任危机的成因,并尝试提出几点构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